心经结缘网

道元禅的真谛:修证一如

发布时间:2019-07-22 09:04:07作者:心经结缘网

道元禅的真谛

道元禅的真谛:修证一如

“我虽然去了大宋国,但没参访多少禅寺,只是偶尔入了先师天童山如净禅师的门,当下体认得眼是横的,鼻是直的,从那以来没被人瞒过。我在师父那里知道自己具备辨别真伪的眼睛和鼻子,所以除了自身这个土产的人以外,一尊佛像,一卷经文也没带回国。”

以上是道元在宇治的兴圣寺升堂时对大众说的话。当时道元37岁,公元1236年,是日本宗教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道元禅的真谛:修证一如

由以上可知,道元留学后带回日本的不是以往留学僧所带经典和佛像,而是由自己真实的修行体认得的本具的佛道。而且它不是什么新奇而难理解的东西,展示的只是人人本具的“眼横鼻直”这样一种现实的宗教。

此外,它丝毫没有诸如能驱散恶魔、平愈疾病、回避灾害、福佑眷属等的秘法或咒术之类的佛法,无疑是对旧佛教的大胆的挑战。

在此之前,道元26岁,公元1225元,由于在师父如净门下“身心脱落”,道元解脱了出家求法以来一切宗教上的疑惑,完成了“一生参学的大事”,即所谓完成对自己的研究,体认得“眼横鼻直”。

“过去,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这一公案也可以看见道元禅是如何做工夫的。道元以纯朴的眼光看待释迦佛的拈花,也许还为花的美丽所吸引,闻到了花香。通过花使自己和释迦融为一体。迦叶、道元、释迦都与花融为一体,这就是禅的境界。

如果最简明地表现道元禅,那就是: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这是道元的话,在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对于其他人,因为过于简单,不易领会其深刻的含意,因此首先要将这句话解释一下。

诸佛之大道=佛道;究竟=最终的归着;

透脱=忘掉自己,解脱而为“无”,即所谓身心脱落;

现成=“现前”、“当下”。

总而言之,禅的究竟之处是“无心”,是把握现前之念。

关于透脱,道元有一段重要的话,即:

“所谓研究佛道,即为研究自己;所谓研究自己,即为忘掉自己;所谓忘掉自己,即会证悟万法;所谓证悟万法,即会自他之身心究竟解脱。”(《现成公案》)

我以为,前段话是道元禅的骨骼,后段文则是道元禅的血脉。

“不染污的修证”是道元喜用的词语。所谓染污就是污染、损坏的意思。追求觉悟是一种执着的欲望,而坐禅多强调无念无想。当然人很难始终在无念无想的状态下坐禅,也无此必要。只是不要总想着悟而坐禅,因为这种心镜是依靠自力追求觉悟。应当相信,要使自己身心解脱,须依于万法而证悟。这正是道元所谓:

“增进于自己,却迷于修证万法;

增进于万法,则使己修证而得开悟。”

使自己日有增益,是学者从事研究的情形,与此相反的“逆行修证”,被认为是懒惰的“愚人”。但依道元看来,这“愚人”的情形倒是悟者的情形。

如图所示,一是自己的位置,箭头表示万法的流向。

如图所示,一是自己的位置,箭头表示万法的流向。一透脱,其空处即万法汇集,即“愚人”“令于万法证悟”的情形。

诸法实相与透脱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正法眼藏·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彰显佛教真谛的名相之一,是贯彻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也被称为“法印”。不过各宗派对它的解释是不尽相同的。所谓“诸法实相”,就是诸事象之实相,相当于佛教用语“佛法”。如何把握“诸法实相”即“佛法”就成为修行者的终身大事。

研究道元,了解他的世界观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过好有限的人生,世界观是其次的。按道元的“诸法实相”观来说,我们只要彻悟“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就行了。道元说:“佛祖之现成,即为究竟之实相。”这个佛祖人人可成,只有成为“唯佛与佛”,才能把握“诸法实相”。

在道元的著作中引用最多的经典是《法华经》他非常恭敬《法华经》,一生不谕。他说:“应经常地礼拜供养《法华经》,以花、香、灯、饮食、衣等恭敬供养。

“释迦牟尼佛对普贤菩萨说‘若有人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书写《法华经》,当知此人即为亲见释迦牟尼佛,即为亲闻佛说此经。’

“《法华经》所说的是诸佛如来最重要的法门。在释尊所说诸经之中,《法华经》是大王,是大师,其它一切经典、说教都是《法华经》的臣民、眷属。”

由以上可见,道元对《法华经》作了很高的评价,不过在其根本立场上并不依赖于某一经典。对他来说,佛教不是宗派性的东西,释迦的教法既不是法华宗也不是禅宗,只能把它称作“佛道”。因为他信仰的是“佛道”而不是“宗派”。

“诸法实相”基于对诸法的认识,“现成公案”基于诸法之现成,因而对于认识来说,要求对象即诸法与自己成为一体,而要求现成即行动与对象成为一如。而作为其前提的“透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透脱”的一个有趣故事曾在1987年9月13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为日本矿业公司的广告刊登出来。

在印度欧罗多碟里耸立着一个罕见的铁柱,高8米,重6.5吨,大约制造于公元三世纪。这个铁柱几乎没有生锈,因而虽历经千余年而巍然屹立。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个铁柱竟是用纯度非常高的铁制作的。它之具有巨大生命力的秘密,大概纯度是把握全部问题的关键。

即使是看起来很光亮的金属,其实也含有大量的杂物,那些引人注目的纯金饰品也不例外。具有百分之百纯度的金属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在金属高纯度化领域,目前我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以去除潜藏在这些金属内部的各种杂质,展示金属自体本具的性质。在研究中,每达到一个纯度,就使我们对各种金属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例如,提练出纯度为99.9999%的铜,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那金光闪闪的金子而兴奋不已。令人吃惊和兴奋的是,它能传导热和电力,超越原来的铜的概念而发挥其功用,这才真正是铜的面目吧。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百分率再加提高,那么目前无法预测的未知世界将更为广阔。

原来金属具有被隐藏的功能,也许这给冷质无口的金属注入了新的生命。在金属的高纯度化领域,不管怎么说,这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依靠纯粹度的提高,即使只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将显露出不能预知的世界。这不仅限于物质的世界,即使在我们人的世界,我们只要变得纯粹些,即依于透脱,就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被称为隐藏的本能的东西。

道元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只管打坐”是提高我们纯度的专一的修行。由于“只管打坐”,而超越身心即身心脱落(透脱),达于现成。无论是释迦、达磨还是道元等历代祖师都是由此开悟的。

关于坐禅的时间问题,重要的是每天坐5-10分钟,坚持不断,不离初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由心粗气浮而达心平气和,从此坐禅身躯端正,呼吸渐渐匀和,坐禅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步变长,进而深入透脱。

修证一如

有一次,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问我:“道元禅是强调自力呢还是强调他力?”我想起了道元禅师《现成公案》中的话:

增进于自己,却迷于修证万法;

增进于万法,则由修证而开悟。

以及

研究佛道即为研究自己;

研究自己即为忘掉自己;

忘掉自己从而能证万法。

于是答道:“强调他力”。可是,一般来说禅是作为圣道门而与净土门相对的。所谓圣道门,是依靠自力而求得开悟的实践。与此相对的净土门,虽也依靠自力修行,但对于凡夫来说是不能开悟的,还须依靠对阿弥陀佛本原的信仰,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得以开悟。这种教法和实践即为净土门。

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属于圣道门,即相信的是自力。不过从道元说的“能证万法”来看,道元禅多半是主张他力的。

与“他”相比,“自”显得很渺小。“他”是万法的别名。所谓万法的“法”指“物和事“、“时间与空间”,因此所谓万法就意味着“万事、万物”、“全时间全空间”,即显示“他”是除“自”之外所有的事物,因而作为与“自”相对的“他”无论是质上或量上都是无比的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出“禅是自力还是他力”的问题是没什么意义的。再说,道元总是避讳说“禅”而说“佛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之说“道元禅”是与道元祖师的本意相反的。

又,道元关于自力、他力《现成公案》中有如下叙述:

“这个道,非大、非小、非自、非他、非过去、也非现在才有,所以应这样去悟。”

由以上分析来看,道元是不分自力和他力的。在他来看,“自力即他力”。

关于道元禅之宗旨的根本一句是什么?根本一词又是什么?学习道元禅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立刻回答。关于前者,我想读者能马上回答:

“诸佛之大道,究竟之处,即为透脱、现成。”

关于后者乃是“修证”一词,它与前者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即

修……透脱;证……现成。

“修”就是修行,“证”就是证悟。禅的修行究竟之处即是透脱,禅的证悟究竟之处必为现成。这是必须特别予以注意的,当然更须注意的是思想表达的转变。从常识来看因是“为了证而修行”,但道元在《辨道话》中说“修、证即是一等”。所谓“一等”即是“相同”的意思,换句话说,即是“修证一如”。

道元禅之核心所谓“究竟之处”可归结为“修”;归结为“透脱”;归结为“忘掉自己”。以上三词到底认取哪一个好呢?就看哪一个词最契合您的身心,当它与您的整个身心相应时,您就成为和道元祖师一样的大彻大悟的人。

坐禅就是要加快这个过程,并且使身心确实悟入“现成”。

道元以修行为证之全体,以证为修行之全体,即

说到“证”,“修”也成为“证”,证和修是一如的。道元在《辨道话》中说“如认为修证不是一体,那是外道之见。在佛法中,修证是一如的。……不要认为或期待修行之外有证。”

我特别喜欢“坐佛”这个词,所以用彩色纸写着贴在门上天天看,一看到它,我心中就浮现出“坐佛”的形象。我最喜欢的是阿弥陀佛坐的姿态。它昭示我们究竟的佛道:

坐……意味着修;

佛……意味着证。

——摘录自《禅》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