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台湾是一片茂密的宗教丛林,宗教信仰曾是台湾移民心灵的一个栖息之地。在艰难危险的时候,人们向这里求得支持和保护;思乡、怀祖的时候,人们也向这里寻觅故土文化的亲切气息。他们在本土神灵的信仰当中,掺进了对故乡的深深怀恋。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祭祀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怀念故土的文化和体现故土文化的情感表现。
在这个宗教信仰普及、盛行的“多神之岛”上,教堂寺庙遍布,信徒众多。依台湾官方统计,台湾总计有寺庙教堂21186座、神(佛)职人员49658人、信徒人数1082万人、外籍传教士1926人、神学院84所。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种。如果按人数计,每两人中有一个信徒,一个信徒往往还同时信奉好几家神灵,可见宗教已经成为台湾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各种宗教活动场所中又以道教的宫观最多,有8084所;其次为佛教,有4020所;基督教有2422所;天主教有1761所。有些地方甚至“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寺”,于是有“庙比学校多”的说法。
台湾宗教大都是随大陆移民进岛时传入的。在此之前,在原住民中也有一些原始宗教活动。随着大陆移民的到来,在大陆流传的宗教和各种民间神祇传进岛内,随着社会的演进和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传播,至今已成为台湾无与可比的社会活动。
观察台湾的宗教现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制度化宗教”,即有系统化的教义和经典,有相当组织的教会或教堂,宗教活动也与日常生活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普化宗教”,即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一般没有系统化的经典、组织,贴近民间,深入生活,富于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因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前面介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就属于后面这一部分。
岛内的所谓制度化宗教组织和场所也有很多,如佛教的慈济功德会、中华佛光协会、台中市宝觉寺;道教的台北指南宫,台南的北极殿、朝清宫,彰化的元清观;基督教的台南、台北教堂;一贯道的佛堂道场;伊斯兰教的台北、桃园、台中、高雄清真寺;轩辕教的台北黄帝神宫;理教的台北总坛等,都是台湾著名的宗教领地,无不长年香火鼎盛,一片兴旺。
此外还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是17世纪荷兰人占领台湾时期传进来的,在明清时代受到限制。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和基督教再次在台湾传播,发展迅速。日据时代,一些日本的宗教派别传入台湾,岛内固有的宗教反而受到限制,直到台湾光复以后这种情况方得改变。特别是1949年,随同国民党来台的人员,将大陆的宗教组织移植到了台湾,使台湾的宗教获得较大的发展。台湾各种宗教派别和团体后来成了有相当社会影响的力量。因为有那么多的信教,所以宗教伦理在台湾民众中有相当的约束作用,即使在大学里,也可到处“闻禅”,公职人员视陪上司进寺庙教堂为一种时髦。各种宗教组织在社会中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教会和宗教组织不但开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还创办了大量的服务设施,经营房地产等。他们在社会工作方面也占有很大的分量。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办学校,除了宗教院校,还有普通大学、专科学校、中小学和幼稚园,有的还开展成人教育和残疾人的抚养。他们所办的各种慈善事业在台湾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台湾的佛教是明朝末年由福建和广东移民传入的,到了郑成功经营台湾时渐受重视。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虔信佛教,曾兴建弥陀寺,其母则建了开元寺,并从大陆延请僧侣住持。到了清朝,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僧侣日渐增多,台湾各地的寺庙也陆续增加。
台湾的寺庙有官修的,也有民建的,其数量之多,算得上是一大奇观。福建泉州有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于是台湾的泉州籍移民较多的台南、鹿港、台北和淡水等地,也有供奉观音菩萨的龙山寺,这些都是泉州龙山寺的分支;据说台湾各地的龙山寺有440座之多。台南四大名刹中的开元寺仿的是西安和泉州的开元寺……许多寺庙的开山祖师也是从大陆来的。另外,台湾寺庙的建筑布局、管理制度,也和大陆的佛寺十分接近。移民们仿照故乡建起的同一个名字的寺庙,就好像自己没有离开故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就是因为这样,台湾的寺庙里,香火似乎格外兴旺。对这一点,凡是到过台湾的人,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宗教信仰的外表形式寄托对故土的怀恋之情,是台湾移民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大陆僧人进入台湾,在台湾建立了大批寺庙,使台湾的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台湾佛教与大陆汉地佛教的传统略有不同。明末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的“斋教”传到了台湾。所谓“斋教”,就是“在家佛教”,不用出家,不着僧衣,也不落发,所以能在台湾民间广泛流行。其次,台湾的佛教受过日本佛教的影响。由于日本佛教不重视戒律,台湾许多出家人也照样学样,娶妻吃荤,在寺内着袈裟,外出则西装革履。虽然光复以后日本佛教在台湾的影响大大削弱,甚至销声匿迹,但留下了许多日式的佛寺。在一些寺庙里,允许僧尼同住一个寺院,也属日本佛教的影响。台湾同胞信奉观音的特别多,也是台湾佛教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台湾妇女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台湾佛教界中,无论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女性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女性信徒一般都比较虔诚,并且在各个寺庙里都是主要力量,是管理寺庙的专家。她们当中还出了一些杰出人物。
台湾人心目中的台湾佛教中心,是位于高雄县大树乡东北区的佛光山。创建佛光山的是1948年来台的大陆僧人星云法师。佛光山以寺庙建筑规模宏伟和巨型雕塑群而著称,但是从开山只有40年的历史。现在这里最热闹的是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也就是“浴佛节”)纪念活动,这里更是人山人海,是全台罕见的盛会。高雄县境内的大岗山,有许多古庙和岩洞,有“台湾佛山”之称,也是台湾有名的佛教圣地。每年的观音菩萨生日和妈祖诞辰日,是大岗山最为热闹的时候,山上大大小小十多处庙庵里住满了远道而来的香客,他们寄宿于此,是为了求得一时的佛门宁静,也为了观赏四周的美景。
台湾的道教自然也是从大陆传入的。郑成功治台时,就有了以组织形式出现的道教。道教属于多神信仰,尤其是在民间,凡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民俗神以及历史人物,均被神化,纳入道教系统。近几十年来,台湾道教随着经济的发达而香火鼎盛,道教宫观纷纷建立,还建立了一些道教团体。台湾现在的道教组织是道教会,成立于1968年。道教会有总会,还有分会和支会。全省道教的中心是台北新店市木栅区的指南宫。这里有一座海拔不到150米的小山,光绪十七年(1891年)有人在这里集资建起了供奉道教宗师吕洞宾的仙公庙。以后经过信徒们数次修建,方成了今日的指南宫道观。1965年又在旧殿背后的山腰上增建了中国宫殿式的凌霄宝殿,使指南宫一跃而为全台道教中心。
道教在台湾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除了上面说崇奉的神灵多,连民间信仰的诸神明也都归于道教以内,而且受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影响也很深,以至单从宫观里供奉的神像来判断属何教派是不容易的,因为通常儒释道所有民间信仰的神明都在一座庙里供奉着。这与大陆道教的传统已经相去甚远。此外,道教对台湾一般百姓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台湾道教的祭祀活动特别频繁,台湾人凡有红白喜事都请道士来主持,即使在平时,也常请道士设道场为信徒们消灾祈福。到道教宫观里求签占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道士只图创收,不求更深层次的道教文化的研习,使台湾的道教出现世俗化的倾向。这些道士都有家室,同时也从事其他的职业,往往在自己的家里设道坛。于是台湾的道教组织的松散也就不难想象了。道教会实际上是一个联谊性的组织,没有像天主教那样的实体机构,与各地的道教宫观也没有形成隶属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像佛教那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团体。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