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海南佛教印象:历史上"一叶孤悬" 当代充满活力

发布时间:2019-08-09 09:07:04作者:心经结缘网

海南佛教印象:历史上

历史上,佛教在海南地区传播不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

一叶孤悬的海南,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大约也只有靠 远来谪宦、飘蓬逐客 来传播中原文明。时至清代,这种局面也未曾有太大的改观。 万里琼州路,凄凉独去船。 (清 孙枝蔚:《送丘曙戒侍讲赴岭南》),可以想见时人去琼州(海南的古称)的凄凉心境。可是海南又被称为 琼岛 : 琼 为 美玉 , 琼岛 即是 仙岛 ,所谓 琼岛会群仙 ,可见这里又寄托着世人无限的向往。

宋时苏轼谪贬海南,说这里 百物皆无 ,但是 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见《遁斋闲览》);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有 谪居三适 (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而离别时更有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有奇绝冠平生 的慨叹。

海南佛教印象:历史上

这些对于海南的感受殊异,而海南佛教似乎也存在这样一种反差。1988年,海南成为独立的省份,海南佛教才逐渐发展起来,所以 年轻 但是正因为年轻,所以充满活力。

2013年12月, 佛教胜地行 系列采访组来到海南。水天一色、椰林海风,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不必说;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正在发展中的海南佛教。

佛教在海南的传播,最著名的一次要上溯到唐天宝七年(748)。当时,年已60的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日本,从扬州启航,在海上遇到风浪,竟漂泊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此后东行经万安州(今万宁),然后取道澄迈渡海返回内陆。鉴真大师沿路弘法,如今海南很多寺院,据说就是建在当年他讲法的地方。

历史上,佛教在海南地区传播不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鉴真大师如果不是意外,想来也不会到这 孤悬海外 的岛上弘法。海岛居民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风波险恶,生计艰难,因此更注重朴实的 祈福 的信仰。佛教尽管不乏这方面的内容,但毕竟不是主流。这大概是 重义理 的佛教在海南发展不如内陆的原因。

海南佛教是随着海南旅游业而发展起来,因此,很多佛寺都建在旅游区里,像规模较大的南山寺、永庆寺都是如此。往来于佛教寺院中的大多是游客,而不是香客。在这种情况下,佛寺只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而在内陆,旅游景区往往是因为历史悠久的佛寺的存在而具有吸引力。

这种与传统不同的发展方式,在现代文化传播的起始阶段是很常见的。不过,随着佛教在海南的发展,海南的佛教僧团正在逐步改变这种状态。

寺院要发挥其作为道场的职能。 2012年才开始担任海南佛教协会会长、南山寺方丈的印顺法师在采访中如是说。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佛教的发展无法完全脱离这个逻辑。但是,它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纯净信仰的本质属性。 近些年来,南山寺大力开展公益慈善、弘扬佛教文化的各项活动,拓展义工团队,正是要在南山寺形成佛教道场的信仰氛围,形成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而且,这种变化正以南山寺为中心,在海南佛教中逐步推广。

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了很多事例,从侧面说明了这种变化。

在海南,活跃着一个 律师团队 ,义务为佛教僧团解决寺院归属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发起者邢律师在圈内被称为 护法邢 建于旅游胜地博鳌的博鳌禅寺,原先本是为博鳌论坛参会者设立的一个宗教场所,寺院建筑十分精致。建寺者受台湾星云法师的感召,自愿将寺院捐献出来,成为一时之佳话。

采访组沿着当年鉴真大师弘法的路线,从三亚向西北,到海口。海南佛寺多为新建, 后发优势 让这里的寺院各有特色,在设计上独具匠心。

三亚南山寺是中国最南端的佛寺,背靠南山,面朝南海。站在南山寺的楼阁上,极目远眺,108米高的 南山海上观音 像矗立海上,极为壮观。海风徐来,椰林摇曳,与内陆的佛寺有大不同。中国自古有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之句,而海南有很多 长寿之乡 ,当地人因此将南山与福寿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佛典中说,观音菩萨曾有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即是 常居南海愿 ,所以大家又将这里视为观音菩萨常居之处。海南的佛教寺院,似乎都有类似的故事。

南山寺是依山而建的仿唐建筑群。主要建筑是按照汉传佛教的传统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是各种配殿则广泛地散建在周围的山坡上,像一座大村落;天王殿上的匾额是 兜率内院 ,这是按照佛典记载的弥勒菩萨现居之地而命名;鼓楼上,信众转动着藏式的转经筒;大雄宝殿上的匾额是 金堂 ,而这是唐代古称,如今这个名称只流传于日本,想来是为了纪念鉴真大师传法于日本。这些细节恰好反映了这座寺院的独特。

南山寺极为重视对民众的摄受,它的客堂甚至比寺院主建筑面积更大,住在这里,用斋都是免费的;客堂的条件比较简单,但是整洁、干净。拍摄期间,采访组就住在客堂。由于次日印顺法师要去外地,当晚9点多临时安排采访,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南山寺的方丈就住在我们隔壁简陋的居室里。印顺法师畅谈已故的本焕长老对他的教诫、禅修训练;阐释他 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和文化为两翼 的管理寺院的宗旨,说明自己希望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丛林制度的尝试,运用佛教寺院影响社会、重塑社会道德体系的构想。他谈到了海南佛教发展现存的问题,也谈到了海南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他试图将海南打造为中国佛教辐射泰国、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地区平台的构想,显示了他对于佛教发展的长远思考和宏大格局。我想,也许正因为海南佛教的年轻,才能孕育出如此大胆而新颖的思路。

澄迈永庆寺,背靠琼州海峡,与广东隔海相望。这座琼北最大的丛林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宋代苏轼贬谪儋州时曾居于此,留有 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 的吟咏。由于寺院临海,气候潮湿、白蚁众多,泥塑、木制佛像极易毁坏,保护起来成本很高,所以新建寺院时,各个殿堂的佛菩萨像都用缅甸白玉制作,这个设计在2010年还曾获得 第十二届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

凭海临风、景色宜人的永庆寺,让游人观之不足。而寺院的常住僧人却正在禅修院中静修。这里的僧团来自以道风严谨、修持精进著称的五台山,既有显宗的僧侣,也有密宗的修行者,不同颜色的僧服,更是永庆寺的一道靓丽风景。如同两地殊异的气候条件,来自五台山的僧团清峻的修行风格,和悠闲赏景的游人形成巨大的反差,在潜移默化地将佛教清净的信息传递出来。

海南佛教其实是多元的。泰华庵,海南最大的尼众寺院,却深藏于陋巷。寺院虽小,但是各种殿堂具备。泰华庵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它的 春雨志愿团 更是因为扶危济困而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赏。住持成道尼师是本焕长老的高足,她概括泰华庵僧尼修行是: 少欲知足安贫乐道,明辨邪正维护佛教,真修实学不唱高调,自利利他上持下效。 正是这种清净的特色,让远离闹市的泰华庵远近闻名,即使是外省的香客都慕名而来。

此外还有建在万宁东山岭之巅的潮音寺,这里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由泰国华侨捐赠的南传佛教样式的佛像,两边侍立的是汉传佛教菩萨像,而寺院建筑形制则是海南黎族祠堂的风格,不同的文化色彩汇集一处,阐释着海南佛教的别具一格。

苏轼在回顾自己迁谪海南的经历时曾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散了,月亮也就重现光明;天和海,本来就是澄清而不含渣滓的。

海南佛教,亦复如是。

[原标题]年轻的活力:海南佛教印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