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净其心(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化佛教所注重的是大乘的 菩萨戒 ,其要旨是 三聚净戒 : 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菩萨戒以这三种戒为纲领。 摄律仪戒 、 摄善法戒 在具体的律条上与 小乘戒 差别不大,旨在止恶修善,而 饶益有情戒 则包融了诸多利他度人的大乘菩萨行为,这是大乘戒的一大特色。
大乘菩萨戒法的主要精神是智慧的觉悟、心智的培育和利他行为。《梵网经》说: 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即戒法源于自性清净的佛性,即自性清净心。这种 无相戒 的旨趣深刻地影响了中土佛教,特别是在禅宗中几乎达到极致。六祖慧能《坛经》中反复强调了 戒本自性清净 、 心地无非自性戒 等观点。 无相戒 要求 自净其心 ,将觉悟与道德自觉融为一体,这种思想彻底破除了印度原始佛教的声闻戒律条文的束缚,使佛教更易融人中国本土文化。但是,禅门涤荡戒律的结果也使佛教戒律的约束力大大削弱,《坛经》中的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观念,使僧人以 心不懈慢 为由而轻慢持戒对言行的约束。为此,名僧怀海创立了禅宗丛林清规 《百丈清规》,以约束僧人的行为。
清规 是禅宗特有的行为规范,是禅院的组织规程及内部日常生活的管理规则。这些规范是广义的戒律,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佛门规制。《百丈清规》的特色在于从义理上对 忠 、 孝 的认同,强调现实的践行,并以清规戒律的形式规定下来。首两章 祝厘 、 报恩 讲忠,次两章 报本 、 尊祖 讲孝,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丛林清规中国化的趋向。
1.明确指出佛教僧众因皇恩浩荡才得以生存,故报皇恩为禅门第一大事。具体做法,一是祝福圣君,《百丈清规》首章《祝厘章》开卷即言: 圣恩广博,莫可名言。 导民于无为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然后可以报万一也。 并列出了 圣节启诞 、 圣节圆满 等六项内容,还对每一项祝福都规定了各种要求,如山门挂匾、念经击鼓等。二是祈报国恩,祷求太平: 礼重祭祀,所以报恩酬德。而一切恩中,国恩为最。 祈祷的项目,有 中秋祈月 、遇日蚀月蚀的 护日护月 、为风调雨顺的 祈晴 、 祈雨 等,表达了佛教信众为君分忧的 裕民福国之心 。
2.表达 饮水思源,承恩追远 精神的祭祀祖师节日。在 报本 与 尊祖 两章中,不仅列出了 释迦佛诞 、 观音圣诞 、 初祖达磨忌 等祭祀节日,还专门规定了 父母忌日 。糅进了儒家忠孝伦常的思想内容与中土家族伦理的组织形式,使儒家忠孝观念与清规戒律融为一体。3.在戒律仪轨上有所创新,将 行普请法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劳作伦理观念贯穿于清
规中,把持戒修行融合在农禅并作中。印度佛教戒律因怕杀伤虫蚁而禁止耕作,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为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 为使佛教生生不灭,不仅要讲求忠君爱国,还必须自食其力。
《百丈清规》要求僧人 上下均力 、 务于勤俭 ,百丈大师自己对这些规定身体力行,为众僧树立了农禅结合的榜样。《百丈清规》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融会了传统文化的宗法礼制,折衷了佛教大小乘戒律的精神,是儒家忠孝思想与佛教清规戒律高度结合的产物。这些规范体现了尊老敬长、自食其力、农禅并重等特点。特别是 祝厘 、 报恩 、 报本 、 尊祖 四章,在很大程度上把禅宗的清规纲常化、忠孝化,因而更适应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伦理传统。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