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莲花碗。资料图片
在古城苏州,苏州博物馆是很多游客最爱去的景点之一,不是因为它免费参观,而是为了目睹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一眼真容。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是苏州博物馆三件国宝文物之一,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通高13.5厘米,碗为直口深腹圈足,口径13.8厘米,高8.9厘米,底径8.1厘米;盏托形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盏托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高6.6厘米。
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莲花碗构思巧妙,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从该器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圆孔边刻有窑工 项记 二字,底部留有排列密集呈斜状的垫烧支痕,说明这是一件具有典型五代越窑的青瓷。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正如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中描绘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目千峰翠色来 ,和陈万里先生形容的 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绿色,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然天成。
所谓 秘色 ,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 秘色瓷 。如赵麟在《侯鲭录》中说: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庶民用之,故谓之秘色。 但有人认为, 秘色 并非神秘之 秘 ,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越窑瓷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于唐代时达到鼎盛,是唐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场。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 碗,越州上,鼎州次,婴州次 ,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
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当时余姚、上虞一带属越州,所以称越窑。越窑瓷器的胎体呈灰白色,质料较粗,但十分坚致。其主要釉色略带青黄,后改进到清水一般的湖水绿色。此外还有青灰色、青绿色等,有流釉现象,开片较少。
越窑瓷器的最显著之处,是中唐时期出现的秘色瓷。这种显著之处并非是秘色瓷是越窑瓷器中异于其他越窑瓷器的制品,而是山于它作为贡品供奉宫廷,作为当时皇帝的宝物,进而得到民间的珍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越窑青瓷烧造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代末年烧制的原始青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瓷窑,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东汉时期已初具规模,可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晋时期越窑瓷业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瓷窑激增,仅在上虞就发现这一时期的窑址6O多处。到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北方连年不断的战争,经济受到重大创伤和破坏,而江南则相对平稳,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手工业代表着全国最高水平,在烧瓷方面也是如此。越瓷烧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晶莹透澈,手感滋润,产品不仅远销到江苏、陕西、安徽、湖北、河南等广大地区,而且还远销到中亚和海外。
此莲花碗出土时,经全国诸多瓷器专家的鉴定,认为是青瓷中的稀有精品。直至1987年法门寺出土13件青釉品,并从同时出土的碑文记载中得知这13件瓷器为唐懿宗时期的 秘色瓷 ,从而破译了古代陶瓷界的千古之谜,揭开了 秘色瓷 研究的载新一页。1995年,在上海召开了 国际秘色瓷讨论会 ,全国各地 秘色瓷 精品云集上海,虎丘塔出土的这只莲花碗独领风骚,被专家一致认为是五代越窑青瓷中的代表作,称得上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
关于秘色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 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荷花即莲花,自古以来被人们不厌其烦吟咏的题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赋予人格意义。荷花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娇艳娉婷的姿态,而更有清幽、恬适的微妙诗意境界,被文人逸士借景移情寄托多种情感和思绪。
汉魏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就被融入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象征着极乐净土和再生的生命意义,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被广泛用在净土环境、佛座、雕刻、绘画之中,由此可见,该莲花碗的设计者项氏不仅是一位匠心独具的造型艺术家,而且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以说这件越窑青瓷莲花碗是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佛法与艺术是如此完美地统一在这件举世无双的千古不朽之作中。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