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佛像粗成后,再在干燥的表面上涂漆、贴箔,并施以彩色颜料,做成的佛像栩栩如生。
佛教雕塑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新品种,开拓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手法,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创造力,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内容和范畴。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从有了汉字以来,书法艺术就伴随着汉字的成长而不断成熟。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
首先是手抄经书,手抄佛经的出现,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繁荣与发展了书法艺术。
第一,书法大师的手抄经书,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临摹与学习的典范。具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第二,佛经石刻。佛经石刻出现于北齐高王时期,代表作有:山东泰山的《金刚经》、山西的《华严经》、河南的《维摩诘经》,而以河北房山县云居寺的石刻《大涅槃经》规模最大。还有残缺的石经七百八十多张,碑、铭、题记等七十多张,共刻佛经数千卷。保存各朝不同的书法风格的石经,更为研究自唐以迄明朝一千多年书法的变迁史,及研究与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
第三,造像题记。造像题记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造像题记中著名的有被后人整理出来的《龙门二十品》,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摹本。可见造像题记在书法艺术史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等外,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数量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亦难以胜书。
其次,佛教影响书法艺术创作。书者在写经、书碑、铭、题记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中渗入书者八识田中,进而影响书法的意境。历代书法家受佛法影响,又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其中,宋朝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三大文豪。佛教书法家的成就南北朝陈代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怀素禅师,是我国僧侣中对书法艺术史影响最大者。出自他手的《自叙帖》、《苦帖》,至今仍是书法中的瑰宝。所以有人说:若将佛教书法的部份拿掉,中国书法史将失去一半的光彩。可见佛教影响书法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三、佛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与贡献。
在佛教绘画传入中国以前,我国秦汉绘画就有用模印或刻划制成的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等,并形成了自己古朴的风格。比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轪侯夫人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
佛教东渐,给我国传统的绘画带来了新样式和新内容,丰富了绘画理论和技巧。
首先,佛教壁画的产生,为中国绘画保留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吸取佛教绘画技术,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这里,最著名的是的敦煌莫高窟,其规模宏大,至今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壁画十分精美,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个奇迹,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其次,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很深。
再次,涌现出大量著名的佛教画家。如梁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绘画风格,张僧繇的影响很大,有不少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如周孔焉”,可见声望之隆。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在南北朝后期,北齐曹仲达,佛画颇亨盛名。因来自中亚的曹国,原来的画风带有西域的作风,在中原既久,画艺渐染上中国民族风格,创立了“曹家样”的绘画风格,成为为唐代盛行的四大绘画式样之一。后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绘画风格概括的评语。
四、佛教对中国建筑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东渐,为中华建筑带来新的样式,开创与拓展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形式。我国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寺和佛塔建筑上。佛寺建筑主要是融合了中国儒家思想理念,在尊卑等级有序的伦理教义的影响下,它的建筑特色为:主要建筑一般摆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佛寺东西两侧配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的木结构的屋顶饰以鸱尾,四角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的装饰煞是好看。而柱础刻有莲瓣,十分秀丽。殿前有石台阶,两侧有回廊,再辅以精美的雕饰。
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按塔的造型区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塔等。
五、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方面,佛教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和俗文学的发展;二是内容方面,佛教细致观察自然、世界,感受人生从而得到契悟,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汉代时,从梵文或西域文字翻译出来的汉语白话文体的佛经,通俗易懂,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上的一股清新之风。魏晋南时期,文人们爱诵读佛经,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已成为他们的必读书。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为了吸引信徒,用唱经、诵读佛经的方法把佛教传到民间。就导致了说唱文学的出现。唐代,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绘成彩画,称“变现”,进而唱佛经故事,说唱故事的底本就叫“变文”。变文的内容不断拓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大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人物或当时人物的专题故事,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等。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总之,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与贡献。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