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夏年
四祖道信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开创了农禅并举、以农养禅的创新举措,奠定了日后禅林基础,还融合禅师、戒师,尤其是天台、三论诸宗禅观的思想,创新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念佛与成佛合一的禅理和禅法。于是,东山法门应运而生,下传五祖弘忍,再传六祖慧能,终而迎来了禅宗大盛的时代。
从达摩祖师到道信禅师,禅宗基本上都是单传。道信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譬如树之生长,众条并发,方成枝繁叶茂之势。在四祖道信的嗣法弟子中,除五祖弘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脉——牛头法融。因在牛头山弘化,故而由其所开创的禅法脉系,被称为牛头禅或牛头宗。
牛头山法融禅师(594-657),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后读《般若经》有悟,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他初学三论宗,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颇深。后入南京牛头山,于幽栖寺北岩之石室,宴坐终日,见人不起,人称“懒融”。从这一称谓,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牛头法融禅师办道之精勤勇猛。正因如此,法融禅定功夫深厚,以至于出现百鸟衔花之异,甚至能够降服猛虎野兽。
刘禹锡记载其事迹:“以慧力感通,故旱麓泉涌;以神功未现,故皓雪莲生。巨蛇摧伏,群鹿听法。”《景德传灯录》卷三载:(道信)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
道信禅师日后“横出一枝佛法”就是指牛头法融。道信接引法融的公案也是比较著名的。道信禅师躬自寻访牛头法融,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僧人回答:“出家儿哪个不是道人?”道信进一步问曰:“阿哪个是道人?”僧无言以对。遂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道信遂入山,见法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道信问曰:“在此作甚么?”法融曰:“观心。”道信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四祖的这一问就把法融问住了。法融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这也表明当时法融尽管禅定功夫很高,但还没有开悟。四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法融曰:“还识道信禅师否?”四祖告诉法融,他就是道信,特来相访,问法融是否有宴息之处。法融带着道信禅师来到山后小庵。
四祖道信见虎狼之类,故意举手作怖势。法融师曰:“犹有这个在。”四祖应机紧逼着问:“这个是甚么?”法融不能对。少顷,四祖在法融宴坐的石头上书一“佛”字,法融见状非常紧张,这让他如何敢坐下去?四祖曰:“犹有这个在?”至此,法融在道信的禅锋逼问之下败下阵来,心服口服。于是乃稽首请四祖道信说法真要。
四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四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法融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法融终于性合神契,至于无言,同跻智地。四祖密付真印。
以上就是宗门所传的四祖道信接引、印可牛头法融的过程,非常生动。
除此之外,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全唐文》第六百零六卷)、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碑铭》《故左溪大师碑》(《全唐文》第三百二十卷)、李吉甫的《大觉师碑铭》(《全唐文》第五百一十二卷)和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都记载四祖道信接引、印可法融禅师这一历史事实。
法融禅师给我们留下的主要是《心铭》,其他著作多已失传。《心铭》的体裁非常类似于《信心铭》,但比《信心铭》冗长。不过与《信心铭》一样,它们都是指导禅门修行非常珍贵的法本。《心铭》所反映的法融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本来无事、心境本寂、无心用功、双泯对治等等。
牛头宗大约传了六七代,唐朝末期逐渐衰落,进而隐没无闻。简要的法脉传承谱系,就是牛头法融传智岩禅师,智岩传法持,法持传智威。传到了智威禅师的时候,牛头宗才兴盛起来,在此之前,牛头宗是比较默默无闻的。
智威禅师下传牛头慧忠、鹤林玄素。牛头慧忠、鹤林玄素两位禅师将牛头宗在江浙地区传播开来,影响日著。牛头慧忠禅师下传佛窟遗则,佛窟遗则是比较著名的禅师,他的禅法比较有特色,佛窟遗则下传天台云居智。
鹤林玄素一系影响更大,鹤林玄素下传径山道钦禅师,径山道钦禅师下传鸟窠禅师。道钦禅师和鸟窠禅师在当时名气非常高。道钦禅师还被皇帝请到宫中供养,奉为国师。鸟窠禅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位禅师,他曾云游浙江杭州,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鸟窠禅师”。
相传他从不下树,历任地方官只能仰视拜访禅师。其中以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交往最为知名。白居易见禅师住在树上,便说:“禅师,你住的地方,太危险了。”
鸟窠却回答:“您比我更危险。”白居易心中感到奇怪,忙问:“弟子官位在身,有什么危险呢?”鸟窠禅师回答:“正因你官位在身,所以才终日忙碌,昧了灵性,岂不危险?”
白居易一听,心有所感,况且白居易是被贬至杭州。接着问道:“如何是佛法大义?”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大笑道:“这句话三岁小孩也道得!”鸟窠禅师回答:“三岁小孩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听罢,叹服不已。白居易悟性虽高,然流连于声色之间。“八十老翁行不得”分明是在暗示白居易做不到“自净其意”,也许这是鸟窠禅师针对白居易的一种特意点拨吧!
尽管牛头宗的地域色彩相当浓厚,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但其影响力并不局限于江南一隅,李华因安史之乱造成政治上的失意,晚年客隐山阳,佛学思想明显受到了牛头禅的影响。从刘禹锡、李吉甫等人的记述亦可见,其禅法思想已经影响到了主流士大夫阶层,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交游,也更能看到这样的趋势。
道钦禅师被奉为国师,他所建立的道场——径山寺到了宋代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在佛教广有影响。另一方面,五祖以降,禅宗日盛,在形成的“南能北秀”禅宗体系格局之外,牛头宗一系能够立足江南而弘化开来,并没有卷入“正统”纷争之中,这多少带有某种“超然”的色彩,此中义味,亦值得我们继续探究与思考。
(刊登于《正信》杂志2019年春季刊)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