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侯坤宏:净慧法师倡导“生活禅”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9-09-29 09:04:49作者:心经结缘网

侯坤宏:净慧法师倡导“生活禅”的当代意义

台湾国史馆修纂处处长侯坤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为纪念为我国佛教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 生活禅 倡导人净慧长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 净慧长老与生活禅 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四十余位佛教学者齐聚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会议厅,研讨净慧长老的佛学思想以及当代佛教的新面貌。研讨会期间,台湾国史馆修纂处侯坤宏处长发表了题为《净慧法师倡导 生活禅 的当代意义》的讲话,阐述了净慧长老所倡导的 生活禅 的思想渊源及历史机缘与特色,并对提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论文摘要如下:

一、 生活禅 的思想渊源

侯坤宏:净慧法师倡导“生活禅”的当代意义

分析 生活禅 的思想渊源,是理解净慧法师的 生活禅 的初步。就净慧法师思想脉络来看,他所提倡的 生活禅 ,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中国禅宗系统:净慧法师在1951年到云门寺,受戒后再虚云和尚身边担任侍者。这条线索,源自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宗,自唐六祖惠能和尚以降,禅宗曾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但传至清末民初,已成末流,故有称虚云和尚是 中国末代禅师 者。第二条线索是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相较于虚云和尚之属于旧派,太虚大师对近代中国佛教积弊之针砭,及其所提出来的建设方案,对二十世纪甚至于二十一世纪,仍富有相当之启发意义。净慧法师自己就说: 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理念以来,半个多世纪佛教发展的进程来看,太虚大师不愧为二十世纪中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当代中国佛教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上可知,净慧法师承袭了新旧两种不同的思想,虽各有其隐藏于内的不同问题,他却能将它融合陶铸成适合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的 生活禅 ,并得到不少的赞扬与肯定。

我们想了解的是:生活禅如何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 崛起 ?又如何能得到这些肯定?以下,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二、净慧法师提出 生活禅 的历史机缘与特色

净慧法师说, 生活禅是传统中华禅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他提倡生活禅, 是为了顺应历史的呼唤,以求得佛教的全面振兴。 净慧法师所谓 在现代条件下 ,以及 为了顺应历史的呼唤 的话,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净慧法师提出 生活禅 之历史机缘的起点。

据净慧法师最后遗着《禅宗入门》一书对作者之简介云:

净慧法师(1933 2013),当代禅门泰斗,接法于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秉嗣禅宗五家法门。法号妙宗,1933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1951年到云门受具足戒,成为虚云和尚侍者及传法弟子。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1956年入中国佛学院深造;1987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8年受命筹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被选为会长;1992年主持柏林寺重建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10月应湖北黄梅、当阳有关部门邀请,任四祖寺及玉泉寺方丈。净慧法师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颇受欢迎,在教内外有很大影响。

由上列之简介,可知净慧法师 生在民国,出家在民国 ,历经人民共和国之建立及各项政治运动,文革前夕,曾入中国佛学院读书,改革开放后,在佛教界逐渐展露头角。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佛教发展史而言,如果说喜饶嘉措、巨赞、赵朴初等为第一代中国佛教领导人,净慧法师或许可以视为是第二代中的代表人之一。正是他们的努力保证了中国大陆佛教经过文革创痛后的自我修复与基本生存, 抚平了历史的伤痕,接续了佛法的命脉 。

由净慧法师在改革开放以后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河北省政协常委,以及湖北省政协委员等职位看来,他既有中央的资历,又有地方实际经验,在政界、教界,有一定之地位,因具有如此多重身份,所以当他提出 生活禅 理念时,可以 登高一呼 而 四方响应 ,许多可能产生的阻碍在无形中就减少了。

净慧法师亲历二十世纪下半业中国佛教的空前大浩劫,以及政策逐渐开放,宗教从一片废墟中逐步恢复的全部过程,他之所以能够 崛起 ,与他能够掌握上述时代变化契机有关。他所主持之柏林禅寺能在短期间从一片废墟中重建为例,乃由诸多因缘际会。一是前述中共对宗教政策之修正,党政学等各界人士的观念日益开明;二是柏林禅寺历史上有过的辉煌,赵州禅的原生地。三是净慧法师个人愿心与感召力。

柏林禅寺夏令营能够举办,与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二十世纪90年代之初,全中国社会 反渗透 气氛浓厚,柏林禅寺竟将上百位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吸引到佛寺,不免遭致 多方疑虑 。1993年,当柏林禅寺举行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时,因有赵朴初为活动写的 生活禅夏令营 几个字,发挥了护身符的作用。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夏令营这个活动究竟该办不该办都心存疑虑,后来看到赵朴初的字,以及为夏令营写得亲笔信,就也转而支持。而净慧法师本人长期负责主编中国佛教协会的官方杂志 《法音》,更为他推展 生活禅 ,多了一重有利的保障。

净慧法师的 生活禅 ,围绕 人间佛教 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实践的方法,以及与社会沟通适应的方式。这一弘法形式对于思考中国佛教发展道路的人们,具特别的启发作用。从 宗教市场 角度来看,宗教夏令营在全中国颇有普及之势,先由佛教,再及基督教、天主教,成为 中国宗教极有生命力的新产品 。在佛教夏令营中,以净慧法师主持的河北石家庄市赵县的柏林禅寺最具有代表性。为实践和弘扬 生活禅 理念,净慧法师在柏林禅寺连续举办 生活禅夏令营 近20年,又在四祖寺举办 禅文化夏令营 ,南北呼应,相得益彰,接引众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走近佛教。

三、对净慧法师 生活禅 的几点想法

、 生活禅 是一种命题: 生活禅 可说是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佛教界对未来佛教发展走向,所提出的一种新方案,也可以说是一种 新命题 。依净慧法师自己也说: 生活禅是大法门 , 生活禅是个大概念 , 对生活禅,讲来讲去还没讲透,我想这个题目永远讲不透。 生活禅 是个老题目,也是个新题目,要讲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同时这个题目恐怕永远也讲不完。 这是净慧法师自己对 生活禅 如何界定的一种概括说明。

净慧法师有一篇《生活禅开题》的文章,题目模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开题》而来。净慧法师说,生活禅不过是结合太虚大师《中国佛教特质在禅》的特色,在以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具体落实的实践体悟的理念。如果说 人间佛教 的理念是佛法在当今时代向佛陀出世本怀的回归,那么 生活禅 就是禅法在当今时代向祖师禅为代表的中国禅风的回归。

回归 这两个字,在此很有意义。如果说,二十世纪印顺法师、吕澄等对中国佛教的全面研究与反省,是对印度佛教的一种回归。净慧法师在倡导生活禅时,强调是 向祖师禅为代表的中国禅风的回归 ,可以说,净慧法师是比较推崇中国汉传佛教的。净慧法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一文中说:

我们不能忽视人类如何面讨终极关怀的选择,实现人类自身的完善。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完善,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文化、信仰、生命三个方面进行如实地现照,把握好这三者的定位,使其循着良性的趋势运转,回归到人人本具之觉性,以实现人生解脱自在之目的。

净慧法师进一步解说:文化的回归,不是要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要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重建人类文化的终极关怀,端正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各种文化,在各自因缘条件下,更有效地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为共同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倡信仰回归,目的在于重建人类文化中的信仰机制,改变目前这种信仰淡化、信仰缺失、信仰偏差的状况,确立人生的正信,激活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自律,张扬人的自主性和尊严,增强人的生命价值感和神圣感。提倡生命回归,是想通这揭示生命的无我本质、确立人生的解脱目的,来扭转人类目前所处的那神迷失本性、丧失自我、随物流转的异化状态。

二、净慧法师与佛教文化:净慧法师曾参与《法音》杂志编务,他早年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时,就对佛学下过功夫。改革开放后,长期负责《法音》杂志。对文字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提出 生活禅 理念后,又能对其内涵加以适时的补充。可以说,他是当在中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学问僧。此外,他还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的禅宗刊物 《禅》杂志,续办《正觉》(后改称《黄梅禅》)杂志,又创办《中国禅学》。为落实、推广禅学研究,创办河北禅学研究所,该所与生活禅夏令营同一天诞生,净慧法师还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法师担任研究员,以落实《中国禅学》、《赵州禅丛书》等之编研计划,亦可见他的安排是有计划的。

净慧法师基于弘扬佛教文化需要,很尊重佛教研究的学者,视学界为佛教外护,他对学者的尊重、谦和、包容、友善、慈悲,赢得了学界的赞誉、尊敬。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佛教,在教界、学界相互支持合作下,进行了许多学术性的活动,对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其正面意义。佛教文化是佛教发展的基本动力,唯有健全的佛教文化,才能带领佛教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三、生活禅可以解决 理论 与 修证 的问题吗?佛法不只是 理论 ,也不是 修证 就好,理论与修证,都应以实际事行(对人对事)的表现来衡量。就学界与教界对研究佛学论,可能的情况是:学界流行 理性主义 ,教界重视 信仰主义 ;理性与信仰都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言,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学术研究者,应了解到进行宗教学研究要解决三个关系:即研究与体验的关系、研究与信仰的关系、研究与批判的关系。就研究与体验的关系言,研究者不能只在外圈打转,要能深入观察,否则无法掌握研究课题的核心;就研究与信仰的关系言,不能盲目信仰,要能秉持客观、理性;就研究与批判的关系言,研究时要有批判眼光,仅仅外在的批判还不够,还要了解各宗教的思路,用其语言进行内在批判。当我们想正确评价净慧法师的生活禅时,可以依此原则来衡量。生活禅建立至今已逾20年,它是否可以解决 理论 与 修证 的相关问题?生活禅本身是否也有其不足犹待补充之处?当倡导人净慧法师圆寂之后,其继承人将何以为继?这都值得我们持续观察与期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