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诞壁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出生当日开步说话(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神力惊人箭穿七树(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太子迎娶耶输陀罗(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出游四门决意出家(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悉达多的意思是达成目的的人,中国佛经中译为 一切义成 。因为一位圣人的降世,必有他过去世的伟大来历。所以当他出生之前,摩耶夫人是梦见了一只小象入胎而始成孕。此在印度的观念中,将伟大的人物总是用龙、象、狮子、虎、牡牛来作尊称的习俗有关;当他降生于蓝毗尼园之时,百花竞放,天龙喷洒温泉香水,为太子淋浴。太子初生,即能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 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 说毕此语,即如平常婴儿。
从佛教的基本立场而言,这样的传说并不十分重要,但是确可信以为真。
此后的太子,在父王及姨母的疼爱之下,物质上享受着豪华富丽的宫庭生活,同时把所有的各种文艺武术都在快速的进度下修学完成。由于他的智力过人、体能拔群,在已有的知识方面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在同辈的王子群中,他既受到拥护,同时也受到了嫉妒。例如当他十六岁时,即在弓箭竞技会上以一箭射穿七树,获得了冠军,并且赢得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
在知识方面,当以婆罗门教的典籍为主。从印度思想史上考察,西元前第六世纪之前,已经发展出了《奥义书》的伟大哲学。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奥义书》将宇宙的本体称为梵,个人的本体称为自我,梵是宇宙的实在,自我的本体即是梵。由本体之实在,产生支配宇宙的人格神;由人格神的自在天,现出众生轮回生死的舞台,即是天、空、地的三界;活动在这舞台上的众生,分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种。像这样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的现象论,比起基督教的上帝创造宇宙之说,实已高明得多了。
对于一般的民间而言,高深的形而上学,当然应用不到,倒是其中的轮回之说,民间殊为风行。此所谓轮回,乃是说明生命群的生死和来去的一种宗教思想,也就是说现在生存的生命,是接续了过去生存的生命继续存在,当现存的生命死亡之后,未来的另一个阶段的存在又将连接下去,而且是由于现在世的罪恶行为感受到未来世的不幸的果报;今世的幸与不幸,乃是根源于过去世的善恶行为。所谓轮回的范围,则有天、人、地狱乃至遍于植物等各界的差别。人的善恶行为,称之为业,善业多即在轮回之中上升至人天界,恶业重便下降至地狱界。这种思想,虽然遭受少数唯物主义者的嘲笑,但在宗教的本位上,确为最最公平合理的思想。此种思想,能使人们在不如意的处境之时,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正在风云际会之时,不敢胡作乱为;尤其在想到来生的远景之时,便会努力行善。在轮回和业的观念之中,对于生存并不可喜,面对死亡也不用畏惧。因为今世的生,是由前世的死而出现;今世的再度死亡,又将引起来世的再度新生。
因此,在佛教的经典之中,虽未见到佛陀和《奥义书》的关系,但是除了《奥义书》的梵天显现宇宙的思想没有接受之外,轮回和业的思想已被佛陀接受。可是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之中的特权阶级以及酿造苏摩酒祭神,并用动物的牺牲作为对神献祭、求神赐福的媚神行为,不唯使得祀神的人落于迷妄,也使得宗教的精神趋于堕落,这在佛陀是无法接受的。
除了宗教仪式之外,在传统的印度宗教之中,尚有一种极其重要的宗教行为,那是一种希求达成神人合一之境的内观工夫,印度宗教的古代圣典大抵便是由于从修行中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们之所传出。他们被称为神仙或仙人,他们是用一种直观的方法直参宇宙的真理。这种方法名为瑜伽,首先将身体落实坐稳,调节呼吸,统一精神,对于现实世界求取高度的认识;从这种神秘的直观之中,精神力高扬,往往即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在佛经之中,称他们为得了神通的仙人。佛陀没有出家之前,对于这些宗教的现象当然已经明了,并且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仙人。
佛陀不是仅以享受人间的繁华为满足的人,虽然贵为太子并且已经结婚,但在精神上依旧非常的空虚,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间的风情。根据佛典的传说,他一连出城郊游了四次,这四次郊游的经历便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决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他带着随从,驾着马车,第一次出游之际,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这使他觉悟到,不论何人,出生之后,必然会渐渐地衰老,谁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后的结果,便是死亡的来临!死了之后,又将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这样的人生,如不设法求得彻底的解脱,实在太可怜、太悲哀了。同时,当他童年时代,曾经随同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之时,见到农夫犁田之际,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间,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给由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鹰所啄,像这样弱肉强食的众生相,在他看来不禁要怵目惊心了!他为了求得最后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游,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终于使他领悟到他所应走的是什么路了!唯有及时出家,一心修行,彻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来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