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通8周年!京沪高铁的前世今生,都在这里
没有一条铁路像京沪高铁一样,几经波折,终成大业。它,记录着建设者的传奇与功绩,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与骄傲,演绎着新时代的速度与激情。从立项、设计、施工直到运营、管理,京沪高铁始终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中国高铁发展成就的典型代表,京沪高铁注定要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5月5日至23日,记者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京沪高铁蹲点调研主题采访团队,走进京沪高铁管理、运营和原总体设计单位,步入沿线站、车、线路踏访体验,探寻这条铁路的前世今生和背后故事。
一列动车组列车驶出枣庄站,在京沪高铁上飞驰。姜爱勇 摄
6.7万张图纸再现智慧结晶
“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经济起飞,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京沪间急需建设一条客运专线。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5月6日,在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内,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邵长虹简要回顾了京沪高铁的建设历程,并列举大量的事例和数字表明“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标杆和典范。”
从1990年铁道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八五”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开始,到2008年京沪高铁正式全线开工建设,国家决定修建这条铁路就用了18年。其间,方案比选,波澜起伏;前期论证,曲折颇多;勘测设计,精益求精。万千铁路科技工作者精诚合作,联合攻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5月9日,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记者参观了京沪高铁设计原始存档文件。码放得像小山一样的设计文件图纸展现在记者们面前时,大家都咋舌不已。
工作人员介绍:“京沪高铁存档文件有2500多卷,图纸6.7万多张,重量以吨计。”部分设计资料见证和记录着京沪高铁的诞生和成长轨迹。在这些历史资料中,仅设计文件中的初步设计总说明书就有400多页、40多万字。作为中国的第一座高铁站,北京南站最终的设计图经过了几十次修改。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推翻,设计者在挑战中一点一点填补着中国高铁的空白。
勘察设计永远是工程建设的源头和灵魂,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施工、寿命、投资、使用。中国铁设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树礼认为:“8年前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其中很多技术现在看来仍然不过时。京沪高铁的建设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体系的形成。”他说:“未来要建设精品工程和智能工程,我们的高铁技术要继续保持领先,就需要我们的技术不断创新。”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京沪高铁南京市境内。新华社记者 苏阳 摄
邵长虹认为,京沪高铁在中国高铁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作用。正是依托京沪高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实践,我国建立了由工程建设、高速动车组、列车控制、牵引供电、系统集成、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组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
在1000余项科技项目支撑下,京沪高铁建设团队创新了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和建设管理模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核心,涵盖149项建设标准、22项技术规范、768项产品技术标准和运营维护标准的高铁标准体系,使我国具有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速度等级高速铁路的强大能力。
京沪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全线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2013年2月25日通过国家验收,2016年初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京沪高铁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其中,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桥梁体量最大、跨度最大、荷载最大、速度最快4项纪录,被授予“乔治·理查德森”国际大奖;丹昆特大桥全长165公里,由4000多孔900吨箱梁构成,为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所记载的世界长桥之最;2010年12月3日,枣庄至蚌埠区间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无疑,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复兴号列车飞驰在京沪高铁上。况士 摄
24小时全天候守护运行安全
建好京沪高铁不容易,确保京沪高铁运营安全更加不易。京沪高铁运营以来,京沪高铁公司通过实施全封闭管理、实时检测监控设备设施、每天全面检查维修、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设备维管方式等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京沪高铁安全基础牢固可靠,安全形势稳定可控。
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沿着京沪高铁线路,记者先后走进机关调度指挥重地和一线车间班组,踏上钢轨,爬上大桥,看到了一个个辛勤忙碌的身影,一幅幅昼夜奋战的场景。
千里京沪高铁上,一天24小时内有无数人在默默守护着列车运行安全。工务、电务部门人员每晚都会在“天窗”期间精心检查养护线路,而且在每天正式运营前,双向对开不载客的确认列车,保证线路和设备状态安全良好。白天开行的每一趟高铁动车组都要经过车辆检修人员的仔细检查保养。同时,调度指挥人员昼夜值守,实时掌握列车运行情况,全方位、不间断监控主要行车设备状态变化情况。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指令、每一项措施,都是为了保障安全。
南京桥工段职工利用夜间“天窗”对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进行精检细修。洪敏 摄
还有许许多多不属于铁路部门的人员,如巡防员、护路员、保安员等,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每天24小时风雨无阻在京沪高铁线路上执着地坚守着,守护着祖国运输大动脉,守护着每一趟列车,守护着每一名出行旅客。
邵长虹说:“京沪高铁公司坚持将确保高铁和旅客安全作为必须坚守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按照强基达标、提质增效要求,大力开展标准示范线建设,强化设备设施基础和外部环境管控。到2019年6月底,京沪高铁公司实现安全生产2923天,开通运营8年持续安全。”
京沪高铁列车运行安全要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也要保证,这关系到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在这方面,京沪高铁创造了“币立不倒”“棕榈挑战”的世界纪录。所谓“币立不倒”,讲的是2015年夏天,一位瑞典旅客将硬币立在高速运行的京沪高铁列车窗沿,硬币稳稳站立长达9分钟不倒,当时这段视频火遍全网。“棕榈挑战”指的是在2017年12月17日《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挑战者在京沪高铁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列车上,用一张高铁车票作为关键配重、搭建两层棕榈叶平衡系统稳稳通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奇迹。
5月16日,本报记者(右一)在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采访动车检修人员。 赵小辉 摄
这些纪录的背后,无不浸润着铁路人的心血与汗水。
“你未曾说出豪言壮语,却带着一帮年轻的兄弟,守护大胜关桥,巍然屹立;你从不骄傲标榜自己,只洒下一串辛勤汗滴,融入大胜关蓝,温润四季……”5月18日,记者在南京桥工段大胜关大桥车间看到了一名铁路职工写给车间主任朱素华的诗《最美是你》。其实,这何尝不是每一名京沪高铁守护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早已把自己的身心融入京沪高铁的每一寸线路,只为这条铁路安全、平稳、畅通。
上海工务段职工利用夜间“天窗”对京沪高铁轨道进行检查。
8年持续改进提升出行品质
在这条举世闻名的高铁线路上,有着高水平的服务品质。从北京到上海,全线共有24座车站,每天数百趟列车的客运工作既有统一化标准服务,又有差异化特色服务。
8年来,京沪高铁公司在服务创新的路上从未止步,通过更新投入一批智能硬件设备、建立健全完善客运评价体系、进一步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等措施,持续改进提升了广大旅客的出行品质。5月11日至17日,记者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期间发现,济南西站着力打造以儒家文化为内涵的“高铁儒行”服务品牌和青岛客运段客运列车老品牌“海之情”影响广泛,他们的服务已成为京沪高铁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海虹桥站“心尚”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提供导向服务。董碧莲 摄
打造客运品牌群众受益,做好细节小事也一样得民心。5月21日,记者在上海虹桥站注意到,他们在全路创新引入厕所蹲位智能显示引导系统,每个厕所门口都安装有智能显示屏,实时显示厕所蹲位使用及剩余情况,避免旅客排队等候。这种打动人心、彰显品质的细节在上海虹桥站候车大厅地标、指示标牌的制作和安装上也体现得非常鲜明,各种标识的导航功能非常清晰、简单、明了。记者还发现,上海虹桥站直饮水分为常温、温水和开水3个温度,深受旅客欢迎。
这种贴心细致的服务在北京客运段高铁一队“和善瑰丽”服务组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5月11日,在G7次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上,列车长官淼告诉记者:“我们创新推出‘五彩中国结服务法’,就是当有重点旅客乘车时,我们就会在其座位边上悬挂相应颜色的中国结,当工作人员路过其座位时,就会对这个座位的旅客进行关注、照顾。”
天津客运段京沪高铁乘务员服务重点旅客。杨宝森 摄
2017年9月21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成功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京沪高铁成为全国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铁。安全便捷、服务一流,使得京沪高铁的客流逐年攀升。据统计,自开通以来,京沪高铁累计运送旅客9.3亿人次,年均增长19.5%。
京沪高铁的服务质量逐年提升,运营效率也是步步升高。截至2018年底,全线累计开行列车85.3万列,年均增长17.6%。今年2月2日,京沪高铁创造了单日开行606列的最高纪录。目前,京沪高铁最小发车追踪间隔为4分钟。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京沪。今天的京沪高铁,已然成为世界高铁的标杆和典范。70年风雨兼程,中国铁路紧跟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大踏步前进。中国高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与祖国共同成长,不断创造着历史、刷新着纪录。
文字:杨建光
编辑:林飞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