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法显西行东归:崂山登陆处化缘修建石佛寺

发布时间:2019-10-05 09:06:57作者:心经结缘网

法显,身为东晋卓越而有影响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横穿中亚、南亚次大陆,从陆上丝绸之路去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再航海至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走海上丝绸之路归来的西行求法第一人。梁启超称:“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印度)赍佛典多种以归,喜佛国之人,我国人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法显西行东归:崂山登陆处化缘修建石佛寺

法显于公元412年在崂山登陆回国,为青岛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归国后,法显将带回的梵文佛经译传,填补了汉地律藏的空白,为中土引入了涅槃思想,开创了“印度的梵文佛经开始通过中国僧人直接传入中国”的历史纪元。

法显崂山登陆处(资料图)

法显西行东归:崂山登陆处化缘修建石佛寺

西行

法显大半生生活在尘世乱、佛门也乱的晋代中国,在战乱不已的世界,他以严格的宗教戒律和超然的宗教理想为佛教进入中国思想畛域主流不懈努力。

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俗姓龚。他的出生年月没有准确记载。记载法显生平的著作很多,但都没有其出生年月的确切考订。季羡林根据章巽校注的《法显传》,推断法显生年大概是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载,“显有三兄并龆龀而亡。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送还寺,信宿便差”。法显幼年多疢,常住寺院,在寺院接受了早期教育。另据梁慧皎《高僧传》载,法显“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法显不从。“母丧,至性过人”。父母相继辞世后,法显持戒更为清净,20岁正式接受比丘大戒。受戒后的法显“志行明洁,仪轨整肃”,深为同戒崇敬。法显大概在380年从山西来到长安,长安是后秦的都城,佛教兴盛。法显研读佛学经典,到五六十岁时已查阅了寺藏7000卷经文,成为饱读佛经的学问僧。

法显西行东归图(资料图)

东晋隆安三年,即后秦弘始元年(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还有一说是公元400年)。《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法显西行途中的险恶,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过河数十余处。”由此可见,法显求法精神之坚忍。

隆安四年(400年),法显在张掖镇因战乱不能西行,得张掖王段业供养,并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依佛教徒每年雨季于寺庙安居3个月的夏坐后,法显等10人继续向西行进到达敦煌。法显在敦煌停留一月有余,得敦煌太守李暠的资助渡沙河。法显等在沙漠里行进了17天抵达鄯善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在此住一月余,继续西北行15天到焉夷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由于焉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一行属大乘教,所以他们在焉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

隆安五年(401年),法显一行蒙苻公孙供给,直进西行到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东南)。时正逢庄严殊胜的迎像法会,慧景、道整、慧达先行出发前往竭叉国,法显等则迎像法会。行相后,僧绍随西域僧人去了罽宾(今克什米尔),法显等人经25日行程到子合国(今新疆叶县),继续南行到达于麾国(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在此,法显等夏坐。安居完,法显等行25日到达竭叉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此与先行到达的慧景、道整、慧达3人相会。年末,法显等从竭叉国出发,到达北天竺境内。

隆安六年(402年),法显一行沿葱岭西南行,此处路途险峻。法显在《佛国记》里记述道:“其道艰岨,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蓦、甘英皆不至此。”法显等渡过新头河(今印度河支流),到达乌苌国(今巴基斯坦斯瓦特县),慧景、道整、慧达3人先向那竭国,法显等则在此夏坐。八月底,法显一行到宿呵多国(北印度之古国),又东行至揵陀卫国,由此南行,到达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同行者宝云、僧景只行到此供养佛钵后便还归秦土,慧景、慧达、道整先向那竭国供养佛影佛齿及顶骨。慧景在那竭国生病,道整照看他,慧达还于弗楼沙国相见。于是,慧达、宝云、僧景遂还秦土,慧景在佛钵寺,法显只得一人朝礼佛顶骨所在地。法显从弗楼沙国西行至那竭国界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城西边),在此国度过了冬三月。

元兴二年(403年),一月下旬,法显与慧景、道整一起翻越小雪山(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城以南之塞费德科山脉),慧景不幸在雪山北麓死去。法显在《佛国记》里记述道:“雪山冬夏积雪。山北阴中遇寒风暴起,人皆噤战。慧景一人不堪复进,口出白沫,语法显云:‘我亦不复进,便可时去,勿得俱死。’于是遂终。法显抚之悲号:‘本图不果,命也奈何!’”法显、道整到达罗夷国(今巴基斯坦勒吉),并在此国夏坐。八月下旬,两人从罗夷国南下,到达跋那国(今巴基斯坦西北印度河西岸的本努)。后东行到达毗荼国(今巴基斯坦中部印度河东的乌杰)。从毗荼国东南行,到达摩头罗国(今印度北方邦之马土腊)。摩头罗国为古代印度与西方通商之路上的重要地点,由此,法显踏入中天竺。

元兴三年至义熙三年(404—407年),法显、道整在中天竺游离了15个国家和城市,在巴连弗邑(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留住。巴连弗邑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亦作华氏城。法显与道整多处参礼,获益匪浅,但他们也很焦虑,因为所有佛寺都没有现成的经卷,天竺各地的戒律,皆为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但是,马克斯·韦伯称:法显“发现全印度只有华氏城(王所居住地,亦即结集所在地)的僧院和锡兰一地有圣典稿本,其余则唯有口语相传”。道整大失所望,法显却不甘心空手而归,“留三年,学梵书梵语,躬自书写”,录下了《萨婆多众钞律》可七千偈、《杂阿毗昙心》可六千偈、《綖经》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摩诃僧祇》、《阿毗昙》等。其中的《方等般泥洹经》是当地阿育王塔天王精舍的居士伽罗先所赠。道整来到天竺后,欣羡此地僧众戒律的严整,追叹秦土边地僧律残缺,故遂停不归。法显却为将天竺的戒法流通到汉地,决心返回。

义熙三年至六年(407—410年),法显独自经瞻波国(今印度巴哈尔邦东巴格耳普尔)到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附近),此处位于恒河入海口,法显在此住两年写经画佛像,等待时机搭船回返。

东归

义熙五年(409年)初冬,法显搭乘商人船舶,历14个昼夜,到达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师子国,法显“住在无畏山寺,得到《弥沙塞律》,这是化地部的《五分律》”。他在《佛国记》里记述道:“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死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法显还得《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以及《杂藏》一部。在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的卡鲁塔旁保存着一块“法显石”,作为法显曾游历及学习于此地的见证。

义熙七年(411年)七月中旬,法显携带所得求索的经卷搭乘商船踏上了归国的历程。搭乘此船有200余人,航行之中遭遇了暴风雨。为减轻载重,船上的人纷纷将一些重度物品抛下大海,“惟有法显全身心地紧紧抱着所有经卷,以命护经”。船在海上随风漂行了13个昼夜,因漏水被迫停靠一个小岛。修好漏处后,船又继续航行。大约在大海漂流了90余日,法显到达耶婆提国。

学界有人提出,此处是南美洲墨西哥海岸的一个港口,因此有法显航渡美洲一说,甚至认定法显比哥伦布早到了1000年。法国史学界于1900年前后首先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后不久,章太炎撰《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感叹道:“哥伦布以求印度,妄而得此,法显以返自印度,妄而得此,亦异世同情哉。”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台湾历史学者达鉴三和卫聚贤也曾先后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中国人发现美洲》,认为法显到达的耶婆提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1992年,《人民日报》记者连云山经历30多年研究,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一书,对法显曾经到达美洲的观点进行了论证。但是,学界对“法显航渡美洲”说的质疑和批判也不绝于耳。双方论争的关节点是“耶婆提”的地点如何确定。章太炎认为,“耶婆提国者,以今对者拟之,即南美洲之耶科陀尔国”。事实上,法显活动的空间范围必须从师子国至耶婆提和由耶婆提返回崂山的航时综合考察。笔者认为,仅凭现有资料难以作出法显航渡美洲的定论。

义熙八年(412年),法显在耶婆提国停留到是年四月后,终于遇见回汉地的商船,遂决定随船出发。同船信仰外道的商人提出将法显逐出船,法显据理力争,“汉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当罪汝!”在海上航行70余日,船上粮食、淡水几近用尽,只得取海水作食用,法显等一船人面临绝水危险。为保平安,后经商议改变了航线,转东北行为西北行。这样,船向西北方向航行了12日,忽达一岸。法显见到岸上碧绿的藜藿,知道此是汉地,“然不见人民及行迹,未知是何许。或言未至广州,或言已过,莫知所定。即乘小船,入浦觅人,欲问其处。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法显向岸边的人发问:“此是何国?”答曰:“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晋家。”法显忧惧积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一天是义熙八年7月14日,即公元412年8月22日。如同法显从长安出行的时间有公元399年和400年两种说法一样,法显在崂山登陆的时间也有412年、413年和其他不同年份的说法。

法显从长安出发,“凡所历三十余国”,历经无数艰险,陆去海还,实现了他想也未想过的史无前例的环太平洋旅行,“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流汗”。

法显之于崂山本是不期而遇,但对青岛佛教文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佛教在青岛地区声望大振。

经考证,法显登陆地是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崂山,也作劳山、牢山,而“牢山”之名见诸文字,出自法显的《佛国记》。栲栳岛,位于崂山沙子口村东南1.5公里处,处登瀛湾与沙子口湾之间,是陡阡口山南伸入海中的小半岛。该岛呈南北走向,面积约3平方公里,三面环海,岗岭起伏。岛上有沙子口东山、烟台顶和南岛诸山,最高点海拔175米。

崂山乃不其城长广郡的郡治,笃信佛教的太守李嶷闻法显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取经归来,敬佩之至,躬自迎接到不其城中,执意挽留。青州兼兖州刺史刘道怜得悉法显已居长广,便立即派人邀请。刘道怜是刘宋武帝刘裕之仲弟,国子学生出身,虽资质平平,但跟随刘裕南征北战立过一些功劳,义熙初年领堂邑太守。李嶷将法显介绍来,“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事实上,法显在青州住了一冬一夏。

崂山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因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出家修行人向往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崂山就集聚着许多道家方士。但是,魏晋及以前崂山及周边地区没有佛教活动记载,也没有佛教寺院的遗迹。法显登陆前,佛教已经传入青岛地区。

为了感恩佛祖与在崂山传播佛教,法显在他遭遇飓风漂泊至崂山的登陆处,化缘修建了一座石佛寺,即今栲栳岛潮海院。自此,不断有佛教僧侣为修正果臻至涅槃,选择素以道教名山之称的崂山习禅修炼。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建于城阳夏庄源头的法海寺成为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庙宇。自法海寺开始,到隋朝大珠山一系列佛教石窟的开凿,形成了青岛地区的佛教高潮。由于法显的影响,关中之学东徙,宣传佛教教义的义学波及彭城(徐州)。青州刺史时驻彭城,“徐州实为北魏义学重地”。

义熙九年(413年)夏后,法显本欲再返回长安,回到阔别多年的紫岩山寺故地,但总觉所携梵文、经典尚未全部译出,所负事重,只好改变初衷,毅然告别青州,径直进入建康(南京)道场寺。在建康道场寺,法显和梵僧佛驮跋陀罗(觉贤)共同译经。当年曾和他结伴西行的智严、宝云也相随而至。法显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总是紧张艰苦地进行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6部63卷,计100多万言,对国际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法显“至荆州卒于辛寺”,年82岁。

法显一生表仪天下,为后世求法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法显精神,展现了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风骨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鲁迅将“舍身求法的人”与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等并称为“中国的脊梁”。由于崂山是法显陆路西行海上回归的第一站,历史把法显精神和青岛文化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