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魏道儒: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是释迦牟尼佛

发布时间:2019-10-12 09:08:08作者:心经结缘网

1994年印顺导师回到阔别四十五年之久的南普陀寺(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编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中加美三国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各级政要、相关社团及护法居士近万人齐聚多伦多,围绕 圆融中道,持久和平 的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教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印顺法师 人间佛教 思想的内涵与特点》的主题论文。魏道儒教授在论文中阐述了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从酝酿到基本定型的发展历程,魏道儒教授认为:在今天, 人间佛教 已经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我们在这个时候重温印顺法师的旧著作,观察当前佛教的新开拓,不仅会加深对传统佛教的理解,也有利于全面认识当今佛教的发展现状,把握佛教的未来走向。凤凰佛教编辑了魏道儒教授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魏道儒: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是释迦牟尼佛

印顺法师是重要的 人间佛教 理论奠基人。他在继承、借鉴太虚 人生佛教 (注释1)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 人间佛教 思想。印顺法师的 人间佛教 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为中外佛教界的众多领袖所继承和弘扬。在今天, 人间佛教 已经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践。我们在这个时候重温印顺法师的旧著作,观察当前佛教的新开拓,不仅会加深对传统佛教的理解,也有利于全面认识当今佛教的发展现状,把握佛教的未来走向。

一成不变的佛法也就 违背了佛法

魏道儒: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是释迦牟尼佛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从开始酝酿到基本定型,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注释2)。体现他酝酿 人间佛教 思想的著作,是在1941年前后写作的《佛在人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法海探真》等。大约到1951年前后,又写作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等。印顺法师认为,早在他讲述《佛在人间》等著作时,不但 对全体佛法的看法,逐渐凝定,也有了表示意见的意欲 (注释3)。这表明,他是在对整体佛教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后,才开始论述 人间佛教 问题的。

他之所以开始重视 人间佛教 这个问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佛教信徒为适应社会而从事的各种慈善和教育事业的感召。他指出: 民国以来,佛教的法师、居士,都有适应社会的感觉,或办慈善、教育事业等,不问成绩如何,但确是认识并倾向于这一方面 佛教是人间的。 (注释4) 佛教是人间的 ,正是印顺法师 人间佛教 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这种佛教界办慈善、教育等事业,作为佛教适应社会的表现,作为人间佛教实践运动的体现。

其二,受到佛教思想界持续高涨的 人间佛教 思潮的影响。他指出 人间佛教的论题,民国以来,即逐渐被提起。民国二十三年(1934),《海潮音》出过人间佛教专号,当时曾博得许多人的同情。后来,慈航法师在星洲,办了一个佛教刊物,名为《人间佛教》。抗战期间,浙江缙云县也出了小型的《人间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师在暹罗,也以 人间佛教 为题来讲说。 (注释5)

在印顺法师看来,民国初年以来的 人间佛教 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讨,是佛教适应社会的过程。所以,在他的 人间佛教 理论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为受到强调的一个方面。对于什么是适应社会、佛教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印顺法师都有专门的论述。

首先,适应社会,就是要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佛教的善世利人的作用,印顺法师指出: 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动向,适应他,化导他,为以佛法济世的重要一着。 所谓 适应社会 就是要 以佛法济世 ,绝对不是迎合社会上形形色色 低级趣味 的东西。这一点经常为印顺长老所强调。

第二,适应社会就是佛教必须实现自身的变革。印顺法师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如果把佛法 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 ,看成 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代而可行 的东西,也就 违背了佛法 。印顺法师通过对佛陀 说法立制 的辨析,阐明佛教的思想、制度和风尚都处于适应现实的变化之中:

佛陀应机说法立制,就是世谛流布,缘起的世谛流布,不能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演变,有所发展。尽管 法界常住 ,而人间佛教 思想、制度、风尚,都在息息流变的过程中。(注释6)

在经典所记录的佛法中,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教条。从印顺法师关于佛教要适应社会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的 人间佛教 思想的开放性。

第三,佛教适应社会,要在变化中剔除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这是净化佛教的需要,也是探求佛法本质的需要。佛教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中, 就要对一些过时的 方便 进行 舍弃 (注释7)。在印顺法师看来,佛教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佛教现代化的过程。真正纯正的佛法只有在现实世间的实践中才能发扬出来,只有在佛教适应社会的变革中才能获得。

总之,印顺法师把佛教适应社会的过程,看作佛教发挥善世利人作用的过程,看作把握和振兴纯正佛法的过程,看作佛教实现自身变革从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些反映了其 人间佛教 思想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是释迦牟尼佛

印顺法师把部派佛教时期产生的经和律作为 人间佛教 的经典依据,把其中阐发的教理作为 人间佛教 的理论依据,把释迦牟尼佛作为实践 人间佛教 的样板,在此基础上,批判吸收大乘佛教的教义,形成自己 人间佛教 思想的核心内容。

印顺法师对《阿含经》和律藏很重视,认为他的 人间佛教 理论就是从研究这些典籍,尤其是《阿含经》发端的。他也号召佛弟子们重视这些经典: 佛弟子所应特别重视的,是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的教授教诫,早期集成的胜典 阿含和律 (注释8)。同时,他也认为,他从阅读这些 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 ,这是他 对佛法的理解 过程中的一个 重大变革 。(注释9)

既然从这些经典中找到 人间佛教 理论的活水源头,那么人间佛教的实践样板,自然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他看来,释尊离开王室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 ,这是 付出了最大的牺牲 ,才 走进了人间 (注释10)。因此,走进人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讲到释迦牟尼的故国之情时,印顺法师指出: 那些以为念佛出家就可以不再闻问国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论他如何谈修说证,无疑是我佛的叛徒! (注释11)倡导实践人间佛教者,首先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信仰佛教,是与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是实践 人间佛教 的榜样,佛当时的弟子们也过着与佛同样的生活,担负着以佛法教化民间的责任。印顺法师指出: 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经常的 游化人间 ,就是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 他赞扬印度的人间比丘,就是因为他们过着与释迦佛同样的生活: 人间比丘,不是修苦行,与世隔绝,而是要随时传佛法,使佛法深入民间,以佛法净化人间。人间比丘,出家而过着大众生活,与社会保持联系,负起教化的责任,释尊也就是过这种生活的。 (注释12)

所以,今天实践人间佛教者,也在传播佛法中净化自己和觉悟自己。 修菩萨行的,应该做利益人类的事业,传播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 (注释13)

印顺法师把 人间佛教 的基本精神、核心内容,明确地归结到释迦牟尼佛最初的教义和实践中,并不是把它作为大乘佛教的创造,也不是把它视为中国佛教或中国禅宗所独有。在他看来,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教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 (注释14)这种在系统、全面研究佛教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实际,有益于满足佛教信众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使他的 人间佛教 思想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和系统性。

倡导 人间佛教 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

倡导 以人为本 ,可以说是印顺法师 人间佛教 思想的精髓。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的思想,贯穿在 人间佛教 理论的始终。应该指出,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传统佛教教义中,都有着丰富的 以人为本 的思想。但是,像印顺法师这样论述和强调 以人为本 的观念,不能不说是对古代传统思想的发展。印顺法师指出: 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 (注释15) 以人为本 或 以人为中心 ,是印顺法师反复强调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察他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这个特点。

首先,从坚持 以人为本 方面发展太虚的思想。印顺法师指出:

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的昌明。中国佛教,一般专重死与鬼。太虚大师特提示 人生佛教 以为对治。然佛法以人为本,也不应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间佛教,才能阐明佛法的真意义。(注释16)

为了使佛教昌明,就要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倡导 人间佛教 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其二,修行任何佛教法门,都应该以尽到人的本分为基础,都要依靠人。建立 人间佛教 ,并不排斥修行佛教的其他法门。印顺法师曾经列举印光法师的例子,指出:印光平生极力弘扬念佛往生法门,但是: 他没有忽视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意义 ,他是把 做成一像样的人,尽到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 (注释17)。这就是说,修行佛教的任何法门, 都要以依靠人、尊重人为基础,要把 以人为本 的精神贯彻到一切佛教修行法门中去。

其三,用是否 以人为本 来分析和判别整体佛教。印顺法师指出: 如印度的后期佛教,背弃了佛教的真义,不以人为本,而以天为本(初重于一神倾向的梵天,后来重于泛神倾向的帝释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变化。 (注释18)因此,背离了 以人为本 的思想,也就是 背弃了佛教的真义 。无论是重鬼重死,还是重天重神,都是同样错误的。

其四,趋向佛果的修行过程,就是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印顺法师继承太虚法师的思想,强调从人乘法趋向佛果。即人通过修行菩萨行而成佛。如何才能趋向佛果呢?印顺法师指出: 凡不为自己着想,存着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趋向佛果了。 (注释19)因此,个人的成就佛果,只有在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才可能实现。

其五,成佛的过程及其成佛的实现,就是净化人、塑造人的过程,是所谓 人格的最高完成 。他指出: 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 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是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地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 刮垢磨光 。 ( 注释20)由此可见,在人间成佛的过程是:从做人开始,通过圆满修习菩萨行,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 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注释21)。

印顺法师倡导 人间佛教 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他把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到 人间佛教 学说的始终,这无疑也是对佛教关爱众生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注释:

1、太虚法师最早使用 人生佛教 概念,也兼用 人间佛教 。就其表述相关的思想而言, 使用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差别。为了与印顺长老专门论述的 人间佛教 相区别,使用 人生佛教 。就太虚大师对这两个概念的偏重而言,更注重以前者来概括其思想。正如印顺法师所说: 太虚大师在民国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战期间,还编成一部专书 《人生佛教》。大师认为,人间佛教不如人生佛教的意义好。 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绪言》,第18 页。本文所引印顺法师的著作,均根据电子版《印顺法师学术著作集》,引文只标书名和页码。

2、印顺法师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指出: 如三十年(1941)所写的《佛在人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法海探真》,都是弘扬佛法的人间性,反对神化,探求佛法本质,而舍弃过了时的方便。 见《华雨集》第5册第13页。此后又说: 我明确地讨论人间佛教,1951 年曾讲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 见《华雨集》第5册第19页,《华雨集》第4册第47至48页所述与此相同。

3、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 册第13 页。

4、印顺:《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绪言》,第18 页。

5、印顺:《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绪言》,第18 页。

6、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序》。

7、《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 册第19 页。

8、《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华雨集》第4 册第33 页。

9、印顺:《中观今论 序》。

10、《佛在人间 佛在人间》,第12 页。

11、《佛在人间 佛在人间》,第9 页。

12、上引均见《佛在人间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第58 页。

13、《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华雨集》,第4 册第49 页。

14《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要略》,第100 页。

15、《佛在人间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第43 页。

16、《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序》。

17、《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绪言》第17-18 页。

18、《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绪言》第22 页。

19、《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要略》,第112 页。

20、《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要略》,第99 页。

21、《佛在人间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第73 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