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

发布时间:2019-06-12 17:58:31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的阿育王皈依佛教后,大力支持佛教向外扩张,从此佛教冲出南亚次大陆,走向世界,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

佛教传人中国是在公元前后,西汉末年的时候。东汉时虽有记载说有人信仰,但影响不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然发展起来,全国寺庙数万,信徒僧尼达几百万之众。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勾画出当时佛寺兴盛的状况。佛教的广为传播既是人们将希望寄托在来世的结果,也是统治者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而大力提倡的结果。因为佛教教义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就是来受苦的,在人世间行善,来世可以荣华富贵,这样人们再苦也不会起来反抗了,这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

据记载,西汉末年哀帝刘欣时,大月支使者伊存到汉朝,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这是佛教思想开始传人中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刘庄(第二个皇帝)时,楚王刘英曾为“浮屠”(佛)斋戒祭祀,供养“伊蒲塞”(佛教信徒)和“桑门”(和尚),受到明帝的褒奖,这是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随后,明帝派使臣到大月支,邀请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回到首都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白马寺,这些都说明东汉初期,佛教已经正式传人中国。

但东汉时,人们对佛教没有多少认识,只是把它当作神仙方术家所宣传的一种道术来信奉,因次信奉的人不多,影响甚小。 到了魏晋时期,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不仅迅速摆脱了刚刚传人中国时的沉寂状态,而且突然兴旺发达起来。这个时期,不仅天竺的各种佛教流派大都传人中国,而且佛教的经典也大量地被翻译过来。仅魏晋时期,就先后翻译出佛经702部,1493卷。南北朝时期,广修佛寺,佛教信徒人数大增。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地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多万。北朝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竟达三万多所,僧尼在二百万上下。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这么大的发展,与道教一样,也是适应了统治者需要的结果。而且,佛教比道教更具欺骗性。到南北朝时期,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已成陈腐谰言,受到普遍怀疑,而道教所宣扬的“羽化成仙”和“长生不老”,由于谁也没有亲眼看见过,因此影响力受到限制。佛教则以“神不灭论”,宣扬“生死轮回”、“三世因果报应”(即现世的贫富贵贱是前世所作“善恶业”的结果,今生的善恶诸业亦必招致来生的祸福报应,简而言之就是现报、生报、后报)等思想,让人们把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而来世的幸福是无法验证的,这样其欺骗性和麻痹性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适合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南朝宋文帝刘隆曾一语中的地说:“如果普天下的百姓都皈依佛法,我就可以安享太平,还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基于这种思想,北朝前秦的符坚、后秦的姚兴,北魏的文成帝,南朝的宋明帝、梁武帝、陈后主等,莫不崇敬佛法,尊礼高僧,从政治上保护,在经济上支持。南朝齐的宰相竟陵王萧子良,为众僧设斋,竟亲自为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不仅定佛教为国教,而且他本人几次到同泰寺舍身作“寺奴”,然后由群臣筹集一万万钱或两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的影响甚巨,其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恶性膨胀。寺院不仅占有大量的良田沃土,而且享有免役、免税的特权,以至很多农民投靠到寺院充当佃户,从而形成特有的寺院经济。北齐时,其统治的全部土地中,所有的良田沃土均为寺院所占。南朝梁时,近一半的户口为寺院所有。在社会中形成一支势力强大的寺院地主阶层,这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力量的壮大,既是佛教空前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于佛教寺院,占田夺人,难免与封建国家和世俗地主发生矛盾,激化起来还会引发激烈的斗争。所以,南朝、北朝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都曾亲自出马,拆毁寺庙和佛像,将寺院田产没收,勒令僧尼还俗。但随着以后“崇佛”皇帝的登基,又会开展“兴佛”运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就在“灭佛”、“兴佛”运动的交替中不断得到扩张。

这个时期,不少“崇佛”的统治者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筑佛寺。北魏在天宫寺铸造佛像,耗铜10万斤、黄金600斤。又开凿洛阳龙门石窟,历时23年,费工80多万:南方的许多寺庙,甚至比有些王侯的宫殿还要高大、宽敞。

值得一提的是,当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时,曾遭到儒家学者的强烈排斥。因为,佛教讲出家修行,宣扬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要求教徒剃发,与儒家所提倡的忠君孝父之道,所宣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思想发生严重冲突。另外,儒家学者以华夏大国自居,斥责佛教为夷狄之教,只适合于夷狄地区,不适合于中土华夏。在这一点上,道教与儒家一样,也攻击佛教为夷狄之教。而佛教则以孔子、老子也是佛,佛即孔老进行反击。再有,佛教所宣扬的三世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与儒家重视现实世界的思想也发生严重冲突。于是在南北朝时期,儒、佛之间曾爆发一场神灭与神不灭,以及有无三世因果报应的的大辩论,当时,连梁武帝也站在佛教立场上参加论战,最后,以范缜《神灭论》获得理上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在遭到儒家如此强烈的排斥和反对下,佛教还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这样大的发展,可见当时儒家学说的地位降低到了何种地步。不过,当时佛教实际上也在悄悄吸收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思想,以充实自己的教义,只是由于人们对佛教了解不足,所以此时的佛教信徒多用一些中国固有的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佛教,如对佛教的“涅盘寂静”和“一切皆空”思想,用黄老学说与玄学的“无为说”和“贵无说”加以解释;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则用佛教的“福善祸淫”思想来解释;对佛教的“神不灭论”,用儒家典籍中的鬼神说来解释等等。

儒家思想与佛教的全面融合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从此佛教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以,隋唐时期佛教不仅进入全盛时期,而且产生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掸宗、密宗等。佛教的传人,丰富了中国的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建筑等,也促进了医学和立法的发展,一直影响到近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佛教,加上早已成为“显学”眠学, “二学二教”之间既相互冲突,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开创了一个新的生动活泼的多元的文化氛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