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禅寺位于安徽省泾县水西,始建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之美誉,亦享临济宗“黄檗祖师道场”之盛名,为全省重点寺院。与香港宝莲寺、日本宝积寺一脉相承,渊源流长。据《泾县志》记载:宝胜寺最初叫“五松院”,相传,唐宣宗李忱未继位前,一度在此出家隐居,留下“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报道风光在水西”之名句。
寺院距市区约1.5公里,仅一江之隔,青弋江长年绿水如蓝,清澈见底,流经寺前。水西一带风光旖旎,峰峦起伏,叠嶂连绵,美丽如画,乃著名的“泾川八景”之首。寺院依山而建,寺周环境清幽,松涛竹海,景色宜人。唐朝诗人李白、杜牧等无数文人骚客亦曾在此写下千古传诵的不朽佳篇。
唐代,黄檗希运禅师来此住持时,经常讲经论道,创一代祖师宗风,将宝胜寺的发展推向了历史的高峰。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开山祖师。
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赵光义曾御赐“篆额三轴”,五松院得以重建,处元和尚再次新修了殿宇房舍。神宗元丰五年,奉旨改名“奉国宝胜禅院”。嗣后不久,还特地建造了一所“御书阁”,专门珍藏宋代的“三朝御书”。元朝建立后,始改称“宝胜禅寺”,增建了钟楼、鼓楼,并于寺院内东西两庑建了侧殿。
明朝建立以后,洪武初年,宗泐和尚来此住持,佛事活动又兴隆起来,又重新修建了法堂。永乐初期,从纯和尚主持“僧会司”工作,于大殿之后又建造了一座“无梁殿”。万历年间,了心和尚又重建藏经楼,嗣后他徒孙恒澄又改建了山门。
清康熙年间,无梁殿倒塌,其他殿宇也遭到破坏。经过元开、裕承等历代祖师大德的反复重建,已建成禅堂、方丈寮、殿堂、藏经楼、僧舍、斋堂、客房等建筑,规模相当宏大,蔚然可观。
宝胜寺在鼎盛的时候,常住僧人多达三百多人。辛亥革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所有殿宇再一次遭到严重的破损,僧人随之也渐渐稀少了。“文革”时期,佛像及殿堂几乎全部被毁。
1994年,自德老和尚从九华山来到宝胜寺,和当地广大居士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将大雄宝殿、钟楼、东西厢房修复,另外新建了地藏殿、开山祖师黄檗禅师塔。2002年4月,应泾县宗教局及宝胜寺管委会之请,宗行法师担任宝胜寺住持。经过三年多的恢复改建,宝胜寺新建了围墙、山门、道路、千佛殿、寮房,使祖师道场的规模更加宏伟,黄檗宗风得以延续下去。
寺内大雄宝殿中拱门的四根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石柱建造年代久远,但楹联字迹依然清晰。
其一:绿水氵平间有道人遗三寺磬
白云参处无弦琴挂五松风
其二:一灯黄蘖唐朝寺
千古青莲学士诗
这两副楹联字体秀美,对仗工整,尤其是用词极为精炼,将宝胜寺的环境、历史和掌故蕴含于其间。
前一联上联中的“氵平”为流水声,“磬”为佛寺中敲击以集聚僧人的鸣器。全句指的是在水西山与白云山之间有一清泉奔泻,发出“氵平氵平”水声。这水声恰似昔日在此建有的崇庆、宝胜、白云三大寺院的磬声。崇庆、白云二寺于清代毁于兵火,现仅存宝胜寺,此联当有怀旧之意。
下联“白云参处无弦琴挂五松风”,指的是宝胜寺建在水西山上,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鸣谷应,似无弦之琴在弹奏。“五松”,相传唐朝初年宝胜寺原址曾有五棵大松树,枝叶茂盛,树荫遮盖范围达数十丈。有云游高僧结庐舍于其下,修行拜佛,诵经弘法,后渐具规模,名之为“五松院”。五松院经多次重建,至宋代元丰五年奉旨改名为“奉国宝胜禅院”,元朝始改称为“宝胜禅寺”。
第二联上联“一灯黄蘖唐朝寺”,讲的是唐代中后期名僧黄蘖希运禅师来宝胜寺住持,开设道场,广布教义,并对寺院殿堂僧舍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将寺院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故后人尊称黄蘖希运禅师为宝胜寺的开山祖师,称宝胜寺为“黄蘖祖师道场”。如今山门的牌坊上额镌有“黄蘖道场”四个金色大字,院内建有祖师殿。
下联“千古青莲学士诗”,讲的是号青莲居士的大学士李白在唐天宝年间游泾水西时写下了“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廓。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等流传千古的诗句。水西三寺因大诗人李白题诗而名声鹊起,后有不少文人墨客接踵而来,题诗于寺院的墙壁上。其中杜牧游水西时留有“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烟雨中。”此诗印证了李白题诗的真实性。
安徽省泾县水西黄乐道场宝胜禅寺
地 址:安徽省泾县泾川镇水西
邮 编:242506
联系人:释自德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