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岩古寺座落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南溪镇登峰村飞凤岭,风光秀美而大气。古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古寺拥有规模、数量居全国之最的玉石佛像,享有“东方玉佛国”美誉。
古寺拓建重修首任方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三十一代传人、五台山灵鹫中峰大圆照寺监院大师释海照妙空法师。
2004年3月开始拓建重修,至目前,已完成大雄宝殿、万佛塔等10多个工程项目。古寺整体建设规划,将扩展飞凤岭全部山地及北面平野,总面积3000多亩。下一步有无极宫(念佛堂)、五方佛陀殿等20多个工程项目将要开展,欢迎各位高僧大德、各界有识之士莅临指导,出谋划策,同缔殊胜法缘!
南岩古寺历史悠久,众所周知。然而究竟古寺建于何时,自古来流传众多说法,却未有详明的考证,似乎是一个深邃的谜语。随着古寺拓建重修工程的进展,这一问题引起广大善信和各界人士的关注。现将有关史料拾掇如下,以供参考。
历来古寺周边村落代代相传,均言古寺历史远溯于商朝,原名“青牛洞”,唐朝时始建大殿,香火已非常兴旺。2005年8、9月间,工程队挖掘大雄宝殿地基时,陆续挖出八九截石柱。有关专家考其造型,断定为唐朝物品,并猜测石柱折断、深埋土中的原因为地震造成。从石柱的大小,可以判断唐朝时古寺已经颇具规模。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明朝初年即有章日慎与唐伯元二人创修古寺。其时古寺有“南岩”、“青牛洞”二名并称。
章日慎(字汝淑,又字少峰,揭阳人,隆庆元年(1567)任云南曲靖通判),与唐伯元为好友,创修南岩古寺的具体时间不详。章日慎有诗《题青牛洞壁·六首》传世。诗中有“古瀛文物从今盛”、“月台风榭此时兴”等句子,可知当年的创修工程有一定建树,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了翻新,并妥善安置、保管寺中的文物史料。
稍后的徐一唯(字宗会,号心溪,湖北蕲水人,万历九年(1581)进士,万历十八年(1590)任潮州知府),有《题青牛洞壁·二首》传世,诗中有“银山玉洞天生穴,美景良辰寿作朋”、“休谈岩穴非皋比,定得青山道益尊”等句,足证妙造天然的青牛洞至此时犹存。后来不知何时,洞天福地竟毁于历史沧桑。
其后,明朝天启元年(1621),普宁知县云文彩与物我顶(一称大顶)大师募建南岩古寺。古寺自此几经兴废,历三百八十余年沧桑至于当代。其时古寺大门匾额便为“南岩古寺”,可见在明朝天启年间的人看来,寺院的历史已非常渺远,须冠以“古”字,表难以考证之意。
明朝崇祯年间,普宁籍官员林铭球曾扩建寺院前座。林铭球(字彤右),为崇祯戊辰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右副,有《游南岩》诗传世。
明末清初的名贤罗万杰(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崇祯甲戌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曾到古寺游玩,赞叹有加,认为“不可无斯游”。清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惠士奇(江苏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侍读学士,“吴中学派”创始人之一)曾隐居古寺,并设馆办学,培养人才。这些名人行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南岩古寺已名声远播。
清末之后古寺逐渐衰落,道场之风随之凋零。
1961年,古寺被普宁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县政府颁发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牌匾,确定寺院四周保护范围。2004年初,社会有识之士、善男信女发起组建南岩古寺拓建重修筹建委员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拓展、修建南岩古寺系列文化旅游风景区。
2004年7月中旬,古寺左侧聚宝池古莲种遇缘自发五彩睡莲。2005年10月6日,建筑队于大雄宝殿地基中,挖出重81斤、数量7300多枚的古钱币,这批古钱币所属年代自汉至元,历经十代,种类异常丰富,足证古寺往昔的风光繁盛。
众多物事,加深了人们对古寺历史的了解。然而,古寺于唐朝之前状况如何,历来仅有民间传说。2004年11月7日,释海照妙空法师曾经运用神通观察,断定古寺前身肇于商朝,距今3650多年之久。法师并言其时印度佛教尚未传入东土,先民于古寺所在礼拜古佛,而非后世的释迦牟尼佛。此说于民间传说相合。法师玄谈,常人难解,现录之存世。
按说,国佛教系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似不可能先有先民奉佛之说。然而,依照佛学学理,若人世间因缘具足,佛陀即降生,示现八相成道,佛教于是逐步形成,这是因缘具足的缘故。因缘未具足,诸佛菩萨与众生的感应道交,也同样时时存在,真实不虚。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有佛教的时候如此,没有佛教的时候也如此,本来平等无差。佛教正式产生之前,佛菩萨依然示现,只是其形式变幻,非凡夫之智所能测知。另外,按照《千佛名经》等诸多佛教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多次明确指出,娑婆世界现在贤劫曾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三佛出世,第四位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一代人类中出现。史前佛教留下遗迹,并非绝无可能。禅宗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非洲有的国家,自远古以来代代相传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这与飞凤岭商代先民奉佛之说,殊有类通之处。
不过,究实而论,古寺的历史沿革,有赖更多的实物文据,愿各界有识之士参与考究。
山因仙而扬名。逸士高人喜寄身于灵山秀水,以期气韵通感,相得益彰,由来多少名士与山水结下了不解奇缘。南岩古寺便因清代著名学者惠士奇的到来而留下了千古传奇。
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又字仲孺,晚号半农,江苏吴县(现属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出身,曾任湖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乾隆皇帝侍读学士等职,学问自成体系,与其父惠周惕、其子惠栋皆为一代经学名家。
惠士奇家有红豆斋,在苏州城东南冷香溪之北。先是东禅寺有红豆树,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朽,复发新枝,惠周惕移一枝植阶前,因自号红豆主人,人称“老红豆先生”。惠士奇非常珍爱这棵红豆树,学界尊称他为“红豆先生”,惠栋则被称为“小红豆先生”。惠家与红豆的奇缘,在文化史上传为佳话。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惠士奇任湖广乡试正考官,兼任广东学政。在广东期间,他曾云游四方,寻所隐居。至南岩古寺,夜宿寺内,与主持洽谈甚欢。因见其地山势奇特,毓秀钟灵,便将随身携带的红豆栽下为卜,隔天红豆吐芽,惠士奇于是就此隐居。雍正年间,惠士奇被雍正帝削除官职后,曾再次隐居南岩古寺。
隐居南岩期间,惠士奇设馆办学,培育人才,于村野之间吹送文明气息,传承文化气脉,至今附近村民皆尊称为“惠宗师”。有关他的种种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如:——“十六弟子省试中举”。传说普宁几位秀才正月游山,发现南岩古寺大门春联内容高雅、书法高超,非常钦佩,便询问出自何人之手,几番周折,终于发现系默默隐居寺内的惠士奇先生,秀才们欣喜不已,随即跪地恳求惠先生收为弟子。因其诚恳,惠士奇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随后为他们开讲儒学,传授为文之道。有道是名师出高徒,在惠士奇隐居南岩期间,先后培养了十六位弟子考中举人。
——“红豆呈吉祥”,据说惠士奇亲植的家传红豆树,红豆子殊有灵异,人们采摘收藏,或随身佩戴,可视其颜色变红或变白,预测自身或家庭的兴衰。
——“题联倡村规”,是指惠士奇以题写春联的形式,在登峰村倡导互助互爱、和睦相处的风气,乡民深受教益,便以他的春联内容作为村规。
种种动人传说,道出了人们对惠士奇先生的敬仰之情。惠士奇离开古寺后,乡民于寺内设立惠士奇宗师牌位,供奉至今。
寺后岩石现留有他的手书阴刻“万载云封”,以前被人炸石毁去“封”字。仅余三字,依然俊迈高远,富于山林逸趣。古寺内存有他的题匾“岭南禅宗”。原匾不知何时佚失,现存的字迹为后人摹造,神态不真。我们从这两幅题字的内容,可知他对南岩古寺的深情厚寄。
他手植的北京柿(五福柿)历经沧桑,依然苍翠屹立,手植红豆树则于1969年“7.28”强台风中折倒夭亡,殊为可惜。
至于他两次在南岩隐居的时间各为多久,众说纷纭,暂未有定论。有的资料认为时间不是很长,有的认为隐居时间达三年多。村民们则富有感情地传说,惠宗师其实并不愿意离开南岩,无奈皇帝的圣旨牌一次接一次,催促他赴京任职,他只好把煮熟的红豆栽下,发愿占卜。红豆意外地长出嫩芽,惠宗师感到天意难违,这才恋恋而别。
今天,游人来到南岩古寺,一路所见所闻,可感受到后人对惠宗师的深厚感情。真是时光流逝百代,贤者精神尤存,无论人世间如何风云变幻,崇文尊贤的风尚将是永远流传的。
附:惠士奇生平简介
惠士奇出生时,他的父亲惠周惕(字元龙,又字研溪)夜梦明代学者杨士奇投名刺上门拜访,以为异兆,便给他起名士奇。惠士奇少时聪慧过人,兼之家学渊厚,学业进展神速,十二岁就能作诗,其“柳未成阴夕照多”的句子,得到先辈们的赞赏。二十一岁时,惠士奇正为诸生,却不参加省试,自谓“胸中无书,焉用试为?”从此奋志力学,晨夕不辍,终于博通六艺,对诸子及《史记》、《汉书》、《三国志》诸史书皆能背诵。一次,名流宴集,座中一客故意刁难:“闻君熟于《史》、《汉》,试为诵《封禅书》。”于是当场背诵终篇,竟然一字不漏,众皆叹服。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十八岁的惠士奇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学问渊博,期间曾被破格任命为祭告炎帝陵、舜陵使臣(此职须学士以上乃得开列),参加国家祭祀大典,被视为异数。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湖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在广东学政任上大力提倡经学,三年后,通经者多,岭南学风为之一变。他要求士人要像汉代博士一样 “明于古今,通达国体”,并积极向朝廷举荐人才,曾举荐海阳进士翁廷资为韶州府学教授,部议格置不行,康熙皇帝赞赏他公忠体国、为了政事大局而越权荐才的行为,亲自干预说:“惠士奇所举,谅非徇私,著如所请,后不为例”。史料记载,他任满还京时,“送行者如堵墙”。随后,广东士人将他视为宗师,设木主,配祀先贤,广州的三贤祠、潮州的昌黎祠和惠州的东坡祠都设有他的塑像牌位。每逢正月初一和他的生辰,诸生整肃衣冠入拜,可见他在广东士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雍正初年,雍正帝命他留任,后来召还。据《清史稿》记载,惠士奇进京面见雍正帝时,因“入对不称旨”,被雍正帝罚修镇江城,后来散尽家产,工程停修,被削除官职。
乾隆元年(1735),乾隆帝复起用惠士奇为侍读学士,免除所欠修城银,并令他纂修三礼。当时惠士奇已现晚景,耳渐聋,身体状况不佳。四年后他以病告归,于乾隆六年(1741)在家中逝世,享年七十岁。平生著有《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交食举隅》二卷,《琴笛理数考》四卷,《人海集》四卷,《时术录》一卷,诗集《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南中集》、《采莼集》、《归耕集》各一卷,可谓洋洋大观。
惠士奇生有七子,次子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最能传承家学,他继承了祖父周惕、父亲士奇的治经特点,主张尊崇汉儒。惠栋的朋友和弟子如沈彤、江声、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钱大昭、汪中、江藩诸学者,又都恪守尊崇汉儒的治经宗旨,因他们皆为江苏人,故被称为“吴派”经学。如此,“吴派”经学经过惠周惕开山创始,惠士奇深化传承,在惠栋身上形成宗派体系,惠氏祖孙三代共同开创了吴派经学,为文化史增添一道动人的风景。
立于龙泉古井、聚宝池之间,别有清幽之意,在山谷中与聚宝池相映成趣。古书载“凤非醴而不饮”,故甘泉亭有“凤饮甘泉”之称。
南岩红豆为惠士奇先生亲手栽种。惠士奇家学渊深,其父惠周惕、其子惠栋均为经学名家。家有古红豆树,三代人怜爱有加,时咏之于著述。文坛称惠周惕为老红豆先生,惠士奇为红豆先生,惠栋为小红豆先生。惠士奇出游,常随身携带红豆子,有时也用于占卜。据说当时他就是用红豆占卜,确定隐居南岩。村民将红豆子视为宝物,珍藏传家,并有显气运、呈吉祥诸多灵验之说。
老红豆树原在古寺右侧,高大盈抱,可惜毁于1969年的“7·28”强台风。现有的几棵红豆树,是几年前村民在老红豆树原址发现的,移种于古寺右前侧,虽为新发,却与惠士奇家传红豆同根,殊为珍贵,人们视之为文脉象征。古寺藏有红豆子,历百年而红光灿灿如新。
原匾为惠士奇先生手书,解放后佚失。现匾为十多年前根据村民口述的仿制品。字迹虽已失真,而题词可见惠士奇先生对南岩古寺的深情厚寄.
明中议大夫、粤西刺史孙敬所与其夫人陈金鑑合葬墓。据考,墓地为明朝嘉靖年间所建。刺史生平暂未详。墓地规格为“五福碑”,据现有史料,目前潮汕地区保存完好的“五福碑”古墓葬唯此一座,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位于古寺正后方,群石组合,酷似莲花怒放。字迹为惠士奇先生手书真迹,海内少有。惠书秉承二王余韵,自成一格,苍茫古朴,俊迈高远,气象万千,若凝神静观,可想见其人光风霁月的襟怀。
原来莲花石顶端有天然观音像,人称“观音坐莲”,古人多有诗文赞叹。上世纪七十年代,观音像连同“封”字被人采石炸毁。2004年初修补“封”字,观音像尚无法修复。
聚宝池原为柑园,2004年4月动工。月余,宝池建成,筹建委员会计划到榕江搬运河泥,选购莲花栽种。不料至6月底,池发五色莲花,异彩缤纷。此事一时轰动,附近乡民竞来观赏。佛门圣地,祥瑞降临,遂传为佳话。根据莲种可历久不败的道理,“自发”莲花应是深埋于地下的古莲种,遇缘而生。
此亭翼然屹立飞凤岭之上,故取飞凤之名。周围群石环抱,两翼山势张开,堪舆家称之为“金交椅”。登临送目,榕江平原尽收眼底:但见一派宽广秀丽的田畴绿野,榕江如练,水光烁烁;远处,市区新城如在画图中,黄岐山一脉横亘天际。此时,闻山下古寺梵音悠扬,如宇外妙音传来,令人颇有清凉脱俗之感,才知道普宁古八景之“南岩远眺”,真是名不虚传。
南岩古寺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丁丰祠堂前
电话:0663--2514111
韦驮菩萨像
达摩祖师像
大白伞盖佛母像
地藏王菩萨像
观世音菩萨像
金刚圣母像
千手观音像
四面佛像
重33吨的九龙壁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