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寺位于广东省高州市东部的新垌镇佛陀山,至云炉X615号县道公路约1.5公里。寺院背后紧靠海拔高约695米的阿婆髻山。阿婆髻山气势磅礴,山顶群石突起,其中一个似蒙古包状的巨大圆石耸立其间,如同古时阿婆头上的发髻,于是本地人把它称为“阿婆髻”,此山又称为“佛髻岭”、“佛陀山”,林泉寺就座落在此山怀抱之中。
在佛髻岭背后有座祥云寺,此庙香火鼎盛。祥云寺的前方,悬挂了一口铜钟,每当敲钟时,钟声都在庙背后上方响起,于是信众们把钟搬上庙上方,奇怪的是,当敲钟时,钟声却又在庙下方响起来。于是又把钟移到了中间来,结果一敲钟,钟声居然在山腰背部传出来,信众们每次伏地细听,钟响声真真切切。故人们确认此钟声响处为风水圣地,显现钟声的地方便是由此而建的林泉寺。
在林泉寺的右边,有一巨石,称为“观音石”。在观音石旁边冒出一股神奇的泉水,泉水清澈甘甜,终年畅流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众人皆称奇。佛髻岭上古树参天,松涛沙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观音石旁,泉水叮咚,畅流不断,终年不枯。清晨,山中云雾缭绕,如临人间仙境。“林深观自在,泉静悟如来”,佛髻岭其林茂盛,其泉清澈,林泉寺的寺名由此得名。
林泉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进入林泉稍坐片刻且闻流水说无声,既到山门便是有缘慎莫再迷来时路”,横批——林泉寺。这是寺院山门两边雕刻的一幅对联,字句简练易懂,其禅意无限深远。佛髻岭左下方有一巨大的石壁,壁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字体高、宽皆有2米,为弘一法师所书,笔迹为朱红色,气势庄严恢宏。远远即可望见,堪称山体中一处夺目的标记。从山下看上去,高高的佛髻之下,这六个大字仿佛就刻在坐佛的前额,庄重端正,灵光闪现,使人油然感到这山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佛陀山。
古谚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林泉寺虽然名气不大,但的确是炼气修道,静心潜修的清净之地。林泉寺繁衍千年,足已显见此山之“名”,古往今来,高州一带的今龙禅师、潘茂名、高力士、冼夫人等高僧大德、名人墨客,都与林泉寺结下圣缘。
林泉寺名人荟萃,当时著名的高僧有今龙禅师(高州人,俗名不祥,字枯今),少年参禅,曾随高僧云游闽、浙等地,后卓锡天童、木陈大和尚付以大法。今龙禅师有语录、讲稿行世。其《林泉山居杂咏》:“万籁丛中寂,吾心自杳冥。窗临流水远,榻对乱峰青。橡栗供朝餐,岩前指危石,枯坐自喃经”为人称颂,流传至今。至明代,高州内外佛教兴盛,当地的地方官员大都介入佛事活动,并直接主持修建各类庙宇。高州知府张邦伊亲自筹款兴建观山寺等。明代统记有祥云寺、观澜寺、平云古复龙庵、廻水庵、廻龙庵、林泉寺等。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在高州西岸兴建了宝光塔,在兴建此塔的过程中,神佛往往显灵助阵,如一百人施工,但开饭时只有九十九人的传说,至今为人流传。
潘茂名为岭南道教先驱,高州根子镇人。少年时仰慕修道,胸怀普度众生的大志,一心想外出见识中国名山大川。他离家外出时,途经林泉寺,看到群山朝供,树木苍翠,气势万千,是修道的好场所,于是在林泉寺后山洞潜心修行了大半年。后想到自己志在四方,应参访高僧、得道志士,遂恋恋不舍离开林泉寺,并发大愿:来日得道成就,当返回故土,报答方梓。后来,数十年在外修学的潘茂名,终于得道。据《高州府志》记载,潘茂名谢过张玄宾道长,准备归故里时,张道长对茂名说:“你故乡气候环境不好,既常大雨成灾,又常久旱不雨,涝旱交替,如何承受,我是司管雨水的命官,治理旱涝,责无旁贷,你家乡在桂林群边陲,群峰环绕其中一山,地势高险,盛夏如秋,山腰有寺,名曰林泉,寺旁有一山泉从岩下深潭中涌出,称为龙湫(又名林泉)。寺应树林、泉水而得名,龙湫水脉与苍梧龙山相通,常年流水,四季不枯,如遇旱情,可到窟中祷告,凿石穿崖,即可引水灌溉,如遇疫情,用泉水为药引,或直接饮水,盖此泉水乃观音菩萨救化世人大悲水,功效甚大。”
后来,南夷地域瘴疠流行。疫情开始发现于雷海渔村,其后迅速蔓延,波及高凉一带。潘茂名为求治瘴疠病患者,精心诵念大悲水,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从早到晚不离药园,自始至终守候在丹灶旁,用林泉圣水炼制丹膏。他把治疗瘴疠的各种花物及大悲水,无偿地赠送给无钱看病的穷苦病患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治疗,来势凶猛的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众多的危重病人饮用过张道长请佛力加持过的大悲水及其药物后,得到及时救治而转危为安。一位有十口之家的穷苦病患者,全家老少无一幸免地染上瘴疠疾病,但在潘茂名的悉心免费救治下,全部痊愈,老少平安。自此,潘茂名的道艺高深及慈悲救世事迹远近传播,茂名县群众称他为潘仙!此后,每天来林泉寺向潘茂名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至今当地人仍称观音石的泉水为“佛泉”,为纪念济世活佛,当时高州府经报朝庭批复,把高州县改为茂名县。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南越大地久旱不雨,田园庄稼大半枯焦。高州知府百般无奈,只好请动潘茂名求雨,潘茂名按张玄宾当年的教导,率群众前往龙湫潭岩洞旁焚香念佛求雨,木鱼声、法铃声与信众的“阿弥陀佛”声响成一片,震天撼地。不久,果然下起了大雨。一连三天三夜的大雨,彻底解除了旱情。自此以后,凡是旱情,信众总是请出家人带头念佛求雨,而佛菩萨也总是每每显灵。故此,自永和元年后,高州地区基本风调雨顺。
另一位与林泉寺有渊源的历史人物高力士,原名冯元一,高州城西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岭南讨击时,李里将他引荐给武则天,因于他天资聪颖,悟性很高,甚得武后喜欢,将他留在身边重用,并按佛家左右护法神将金刚力士之意将冯元一命为力士。由内宫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其上京城见武则天前,曾于林泉上香,与今龙禅师坐一巨石谈禅论道,问及前程仕途。禅师预言此巨石后名为金刚石,其意指导冯元一当改姓名,发迹如是。果然,高力士一朝发迹,念念不忘此事,于是将此石命名为金刚石,并在其故居后兴建灵惠寺,弘扬佛教。如今金刚石修建佛堂时挖出,与历史不谋而合。
洗夫人,被周恩来称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她是岭南地区南越民族首领,高州人,《高州府志》记载洗夫人的祖先历任南越首领,辖地千里,统属部落十万余家。夫人小时聪敏机智,多谋善断。她在童年时期,练武习文,诵经拜佛,宿有善根,知书识礼;少年时期,跟随部队行军作战,学习指挥用师;青年时期,接任民族首领职务,各部落民众对她十分敬佩,服从她的指挥。夫人为人正义,常劝导亲人要与人为善,深得本乡民众信任。夫人兄冼挺,时任梁州刺史。他凭借自己的富强,经常侵扰周围部落,使岭南一带不得安宁,时而刀兵四起。夫人对兄的所为非常愤慨,为使其改恶从善,夫人用佛教众生平等及慈悲理论劝化其兄及各部落首领和民众使其兄痛改前非,积怨得到平息。平时冼夫人自己亦常往林泉寺礼佛亲近法师,深得佛旨慈悲精神,冼夫人的和为,深深感化四邻。海南詹县等部落千余垌也慕名前来归附冼夫人。
林泉寺现任住持妙明法师慧根扎实,清净严明,一颗菩提心坚固不退。他倡导以戒为师,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带领林泉寺的僧众以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广放长舌相,转正法轮,心通道合,弘扬民族佛教文化。为了积极配合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各项公益活动,体现佛教利益众生的思想。妙明法师广开方便法门,把佛法慈悲济世的思想广泛融入民间百姓生活,引导更多的信众弘扬正信正念,从而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妙明法师领导佛门四众,弘法利生,广植德本,倡导并亲身实践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信念,受到众多信众的爱戴和敬仰,来林泉寺皈依的佛子也越来越多,妙明法师门下的弟子桃李天下,林泉寺的香火日渐旺盛。
南粤以西,苍山之腰,密林之内,涌泉之处,千年遗存。已漫延一千余年香火的林泉寺,如今妙明法师发宏愿将其建成南方大丛林。妙明法师主持林泉寺伊始,即广交信众,圈地筹谋,大兴土木。如今,重建后的林泉寺仿照古风,雕龙画栋,走角飞檐,端庄秀丽。古刹遗风,福泽荫凉,法师励志重整佛堂大殿,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大德信士、诸大善知识者以及各级领导大发慈悲,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复兴林泉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林泉寺早日发扬光大,为十方信众造福!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