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楞严寺修缮纪实
黄国良
位于湛江市西约25公里湖光岩风景区内的楞严寺,历史悠久。传说早在隋代叫“灵惠侯祠”,北宋末靖康年问(1126-1127),遂溪雷阳僧人孙琮(琮师)结茅习禅于此,取名“白云禅庵”。元代至大年间(1308-1312),孙裕等塑佛像三尊于寺内供奉,孙圭等捐出田产。明洪武间,知县张昭命彭九思等重建,孙希武等写文章记载此事。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遂溪知县宋国用在寺前建书室三间,为湖光社学,后并归于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遂溪知县俞炳荣重修寺院,清咸丰十一年(1861)再次重修,邑举人陈桂林作序记其事。后人以佛教有《楞严经》而改禅庵为楞严寺,由邑举人陈桂林书其额于左侧山门上,沿用至今。
楞严寺为二进小四合院式布局,后进为大雄宝殿,于悬崖峭壁之间,依岩石营建,凑接岩洞修造,纯天然岩洞,约40平方米。岩之四周,形势天然,硬山顶,顶巨岩覆盖,以。湖光岩”三字摩崖石刻而闻名,此乃丞相李纲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被贬经雷州留下的罕见笔迹。殿内供释迦、药师、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前进为韦驮殿,三间厢房封闭式,砖木结构,中厅供弥勒、韦驮,原寺额“湖光镜月”及寺联:“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岩山寂历,僧归门向月中敲”,是清代首任出使美国大臣、我国首批留美学生总监的吴川县陈兰彬(1816-1894)获存翰林院庶士后,回乡探亲游览湖光岩时留下的笔迹。两殿间庭院,两侧分别为。白云深处”客堂和依石窟构筑的廊庑,后毁廊庑改为僧舍、斋堂,砖木结构。原寺前、左右以湖水为邻,出入寺院靠走左侧悬崖石级小径,当时以“霍拔流俗,足不入城市”的高僧琮师每次送客至山门前,故山门有一联为:。洞口留仙眼石榻,门前送客步云梯”,由清代秀才彭嘉鱼题书。右侧原有一石牌坊,上书。南无阿弥陀佛。,背书“回头是岸”,笔力如生。寺周光映岩树,形势天然,岩湖掩映,相显益彰。诗人喻为“岭似雄狮蹲绝壁,水如明镜倒满天”,湖光胜景,蔚然大观。七十年代,引湖水灌溉。湖水下落,寺前有近百平方米场地,寺左筑有大路,车可直达寺山门前,更方便游人参观礼佛。
楞严寺历代住持不能尽考,清末民初有释持空、释信斋、释遂如等,遂如和尚还在此组织念佛社。解放初,由僧释真如住持。1954年,寺遭风雨冲刷,部分建筑物被毁,政府出资2.5万元修复,保护名胜古迹。1966年,停止佛事活动,寺中文物散失。1980年恢复佛事活动,由僧释清和为临时住持,其间将寺额。湖光镜月”改为“楞严寺”,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写。1982年由僧释明谓任住持,曾于1982年和1984年两次局部维修佛像重彩。
近年来,由于地基下沉,风雨冲刷,韦驮殿墙体开裂,建筑规模狭小,不适应发展需要。住持释明谓再次筹款改建,经过当地宗教、文物部门审批,这次改建除以岩洞为殿的大雄宝殿不变外,其余建筑物全部拆除重建,按清代后期建筑特色。韦驮殿向前扩深1.5米,改原封闭式厢房为二柱金宇架结构,前廊柱用石柱石础,后栏用水泥仿石,外墙涂土红色压线假砖条纹,殿额恢复清翰林陈兰彬书“湖光镜月”,以存其文物价值。两侧改为二层便殿、僧舍,廊栏用水泥仿石,全部用红木按图雕塑,古代图案,铜、铬合剂处理制作,外墙涂膏灰色压线假砖条纹,檐边琉璃瓦。改建部分建筑面积共500多子方米,造价54万元,全部工程于1996年初竣工。
楞严寺不仅是佛教场所,还是风景胜地,又是骚人墨客结集题咏之所,寺内外存历代名人碑刻16通。1985年举办湖光诗廊,收集古今名人题、咏之作:有宋相李纲<题琮师),元宣尉司曾、明监察御史陈贞豫的手迹和赋诗作记,清代知县黄恩贵《题湖光岩》、知县洪泮洙《湖光岩山水记》、邹双《湖光岩记》、宋国用《唐建湖光岩书室记》,近代郭沫若的《惠湖光岩》(1961),董必武的《湖光岩》(1964),等等。1986年,湛江市人民政府把楞严寺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楞严寺前的湖,据考是火山经多次爆发后与地下水形成的湖,至少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古老传说湖中有“龙鱼”“神龟”,当地人还传说这些“神龟”曾经救过不少溺水者。1996年5月28日下午4时许,“龙鱼”“神龟”戏水湖中央,几十年来没有人目睹的奇观出现,令游人大饱眼福,当时在湖光岩观光的有解放军国防大学将军班60名学员,这一奇观的出现给湖光岩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
楞严寺
地址:湛江市湖光岩楞严寺
电话:13702726171
邮编:524088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