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茂名市回龙寺简介_回龙寺开光_回龙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2 23:58:42作者:心经结缘网

廉江回龙寺 位廉城西街尾(今县人民医院内),明万历三十年(1602)兴建,至清代康熙、乾隆、咸丰年间经3次重修、扩建,主体建筑有前门、中座、后座三进,左右走廊及附屋禅房等30间;中后座内把如来佛、观音等塑像。寺内明洁清静;寺外果树(龙眼树)参差;寺前有一榕树如伞,覆盖门庭;罗江环绕,一桥相通,为一邑之胜。民国15年(1926)4月,中共廉江县第一个支部在此成立。民国23年,廉江县政府曾在此设置廉江县第一平民医院、廉江县卫生院。建国后,为改建扩大廉江县人民医院,整座寺庙已逐步拆除。

  历史上记载的寺庵,除了上述两个较有影响外,还有在铜鼓迳的甘露寺、长山圩护国寺、城西7.5公里马鞍山前云山寺(原名白云庵)、石冈蟑白云寺、城南20公里龙山寺、安铺镇长寿寺(原名观音堂)、普龙圩普龙寺、长山埠尾村清灵寺、长山石滩村清石寺、长山樟树山村水口镇江寺、长山那蒙水口企石寺、高桐水口镇源寺、合江渡头宝莲寺、赤岭村大社山福善寺、山腰岭凉亭村清林寺、旺塘水口福林寺,吉水东岸渡头回龙寺、石角丰川寺、塘蓬北24里大桐村左侧仙人寺、武陵东3公里龙溪山麓华藏寺。石角坑背村庆华寺、武陵北2.5公里古特寺、城西30公里龙回村永寺、塘贡岭普渡庵。石角风门庵、石角岑溪庵、青平庵、武陵圩凌云庵、良桐紫林庵(即南桥庵)、塘蓬北8里仙人蟑南石泉庵、塘蓬北8.5公里高岭庵、城南32.5公理白莲庵、城南重竹村药树庵等。许多寺庵因年久失修早已倒塌无物,有的毁于战争,有的改办学校、医院或作他用,已是有名无实。东圣禅林原来有个和尚云灿,来往白云寺(今在石冈蟑),后来不知所终。廉城解放前夕,关岳庙有3个和尚,师父文志,弟子隐岸、益岸。1949年冬,国民党廉城军政人员逃离时,这3个和尚也离开了廉城,本县和尚佛事活动终止。离开家庭削发当尼姑的情况,从明代开始。清初日盛,民国后期衰落,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终止活动。  廉江县早期的天主教届澳门教区管辖。据法文《巴黎外方传教会资料》记载,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前,已有葡萄牙耶稣会派遣神甫来廉江传教(也同时到雷州半岛各地)。1773年,罗马教廷下令解散耶酥会,大部分葡萄牙耶酥会神甫离开廉江;1785年,留住廉江的几位神甫全部撤离。廉江的天主教活动由此中断。

  清嘉庆五年(1800)开始,澳门教区派遣中国籍神甫到廉江(也同时到雷州城和海南)传教,但都是来去匆匆,逗留不久,这种状况持续50年之久。先后被派到廉江的有中国籍的阮、陈、卢、刘、蓝、马、林和两位何氏神甫。据说,这些澳门神甫于清嘉庆五年到今石城区木拱桥,清嘉庆十年到今吉水区墩仔村设立传教点。在耶酥会神甫来传教时,教徒仍保留祖先牌位,而中国籍神甫来后,却把教徒家里的祖先牌位全部弃毁。也许由于这个缘故,教徒信仰出现动摇,多数入教不久即叛教,叛教人数远远超过新入教者,天主教处于停顿状态。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和凭着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自由”,纷纷深入内地和边疆修建教堂,设置教区,发展教徒。天主教再度传入廉江。

  民国37年(1948),北海教区为了巩固天主教在廉江的基地,派法籍神甫乐雅正(P·CORGA)来廉江发展传教事业。乐雅正,1919年生于法国,1944年升为神甫,1946年来北海教区,1947年曾到广西合浦传教,是最后一个在廉江传教的外籍神甫。民国末年,廉江天主教发展到高峰期,全县有教徒3000多人,分布在如今的石城、廉城、吉水、良桐、营仔、横山、河堤、安铺等区的27个乡40多个村庄.
孔圣庙(学宫) 据民国20年(1931)钟喜焯编的《重修石城县志》载:“旧学宫,在江头铺南。元皇庆间迁于高峰铺东黄村,天历间仍随县迁于新和驿左,明洪武间建于县之西台,成化间迁于西关外回龙岭,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于县治及郡所之间。”经历明清两朝8次重修,至民国初年,学宫的建筑基本完好。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高大宏伟,全仿宫殿造型。正脊上塑两条相向夺珠的巨龙,墙柱丹红,盖以绿琉璃瓦。殿内柱上雕龙画风,悬挂清朝历代皇帝的御书题匾。正殿设立孔子仲尼牌位。东西厅奉把历朝“先哲”、“先贤”。殿前为露台,台以下有1000平方米宽的大天井。两腋是东西各10间的长廊。前有大成门,门左有“名官词”,门右有“乡贤饲”。大成殿之后又有“崇圣词”等几十间建筑。这些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陆续拆除改建为廉城中心小学教学楼及职工宿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