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
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於甘肃省凉州城区东南二十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
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後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著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
二○○一年五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址∶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
武威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武威市东南20公里处),海拔1500米。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1992年9月21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凉州白塔寺就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50多年的历史见证。白塔寺和萨班灵骨塔于元末遭兵燹被毁,明清时期先后重建、修缮,后于1927年毁于大地震,现仅残存高8米、边长14米的萨班灵骨塔。 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占地277亩,东西420米、南北430米(一说为440米),墙基宽31米。院内探明6座殿基,墙基为砖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砖砌墙基、砖铺地面。有4座城门,8座烽墩。规模宏大壮观,金碧辉煌,是元代时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凉州佛城”。塔院中萨班灵骨塔为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基座为土心砖表结构,边长2675米、残高51米。
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国元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
目前, 白塔寺正处在保护维修中。保护维修一期工程于2004年8月竣工。从2007年开始的白塔寺维修二期工程将开始藏经院的建设,以期建成集旅游观光、蒙藏风情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白塔寺位于武威市南约20公里处的白塔村,为纪念西藏纳入祖国版图,当地人民政府在原白塔寺的遗址上,于2004重修了这座白塔寺。
公元1246年,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应蒙皇子凉州王阔端的邀请,在凉州会谈西藏统一的问题,萨班顺应历史潮流,发表了著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在此达成了西藏归属元朝版图的协议。萨班在百塔寺内圆寂后,阔端为他修建了高约42.7米的灵骨塔,作为纪念。
走到白塔寺路口,只见在开阔的地带,一个巨大的牌坊矗立在大道中央,上面用金色书写的“凉州白塔寺”几个大字,在强烈日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穿过门牌建筑,沿笔直宽敞的大道步入白塔寺,只见院内苍青掩映,白塔林立,场面极为壮观。整个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院内探明的殿基全部是用砖和石砌的,说明当时寺院规模的宏大。塔林是白塔寺最为壮观的景点,白色的塔在翠柏的衬托下,直刺蓝天,显得气势恢弘。大小不等白塔,紧紧围绕着灵骨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院内形成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肃穆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灵骨塔是座土心砖表结构的土塔,矗立在方形的砖台上面,这里是白塔寺的旧建筑遗址,塔内存有萨班的灵骨。这座灵骨塔,建于元代,后毁于战乱,地震等,明、清时重修,现在残高仅5.1米左右。游客到此,视塔静思,焚香祷告,以此来纪念这为萨班大师。白塔寺的南面丛林密布,郁郁葱葱,环境十风幽静,给白塔寺增添了一份宁静的气氛。
在灵骨塔的侧前面,立有一石碑,上面记载了凉州会谈的有关情况,以及重修这座白塔寺的历史意义等,文字简练,雕刻苍劲有力,让人看后过目不忘。
白塔寺规模虽然不及西藏等地的塔寺那样显赫恢宏,但却纪录一段辉煌的历史,寺内的“凉州会谈”旧址,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这是任何一家寺院都无法相比的。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