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华寺记
鄂州华容,枕江抱湖,环山拥翠。旧称神山永福之乡,花容月貌之地。历代高僧名道,慕其灵山秀水,往往振锡而游于此。故其名寺古刹,道场宫观,皆遍布于斯。惜历史风尘,淹没殆尽。然从“葛山”“神山”“庙岭”“蒲团
”之地名,亦可想见当年佛道之盛。岁月无情,盛事难再。寺观之迹不存,邑民为之叹息。
故觉华寺,华容之千年古刹也。旧名禅林寺,又名华容寺。华容今之地名,皆源于此。据传,梁昭明太子萧统英年早逝,其子萧敕于大同三年(537年)封为武昌郡王。为超度其父,乃于大同六年(540年)修建华容寺。其叔父武陵王萧纪为之撰写《华容寺碑》。及唐贞观年间,有高僧惠光修禅此寺。惠光闻知唐太宗李世民圣体不豫,采百灵藤为之疗疾。太宗御札建寺,赐名“禅林”。《武昌记》载:“县西五十里有华容寺,旧名禅林寺。唐贞观中,庵前有一树,树上有藤,每见一病鼠无毛,沿树而食。半月余,毛生。时文皇圣体不豫,惠光采取藤以进,曰“百灵藤”。帝服之,疾愈。惠光求归,御札建寺以处,名曰‘禅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重修,改“禅林”为“华容”。重修时“殿中有石刻旧经
及梁武陵王《华容寺碑》”。唐肃宗朝,禅宗八代传人马祖师亦再次重修,并在此聚徒说法,传扬禅学,禅宗为之大盛。唐之时,华容寺宫殿雄伟,规模宏大。庙宇达四十八幢,僧侣达数百余人。香火鼎盛,信众如云。
有宋一代,华容寺屡经兵焚,渐行衰落。宋王十朋《宿华容寺》诗曰:“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帝赐衷嘉札,神留吉利书。残僧三四辈,朝暮自钟鱼。”其“残僧”之语,亦见其衰。元之季,又毁於兵,至明洪武年间由普铭重修,始渐具规模。其时亦有游宦之士,访禅于此。武昌知县李有朋在《重宿华容寺有感》一诗中称:“六年樊楚吏,五度宿禅林。僧识风尘面,佛怜冰蘖心。”广陵张元芳《自黄江上走风至觉华寺宿题》诗曰:“两度行旌到觉华,石尤何事滞星槎。指间未见孤轮月,舌底谁翻五色花。百二山河归法界,三千礼乐证恒涯。劳臣欲向空中问,愁听城南急暮笳。”袁福徵亦在《华容寺》一诗中感叹:“昔日迁郊郢,多年识武昌。僧勤频施食,家断未斋装。信美卑斯邑,吾衰习楚狂。东风仍未便,还似旧周郎。”张綖在《二月二日华容寺题》诗中写道:“湖边茅屋深蓬蒿,陌上车尘何太劳。禅林驻马云烟冷,野寺入门钟鼓高。梅花颠倒舞斜日,草色微茫
连断桥。岂唯柳枝青袅袅,闻道新红已破桃。”迨至清代,觉华寺曾屡建屡废。厥后毁於何时,已无从考证。悲矣,千古禅林,踪迹无存,其有待于兴者乎?
时值改革开放之际,华容区委区政府为发展旅游事业,拟重建觉华寺,一展古刹禅林之风采。此举得到省民宗委支持批准,区民宗局秦君惠民,居士徐桂英,释持觉,正悟等共襄其事,多方筹资,乃于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动工重建。观其规划,规模甚巨。其在原址基础上,征地达50余亩,投资二千万元。拟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祖师殿、藏经阁、钟鼓楼等寺庙若干幢,并依其旧制,精心构造。动工之日,筹委会热诚邀吾参加奠基仪式,吾有缘此法界之盛事,感其觉华古寺之再兴,心甚欣慰!特为之记。
觉华寺
地址:华容区华容镇华容居委会
联系人:释持觉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