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邢台市兴固寺简介_兴固寺开光_兴固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5 10:49:44作者:心经结缘网

  兴固寺位于平乡县城丰州镇正东四公里窦冯马村中,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据历代修缮该寺的断碑残简记载:兴固寺始建于东汉初年,应为印度僧人所造。
  后赵时期,佛图澄受后赵皇帝石勒信赖和恩宠,在今邢台的襄国一带广置寺院,弘法传道,携大量金银造寺者,非皇室供养不能有此巨资,故兴固寺可能由常年居襄国的印度高僧佛图澄在原寺基础上加以完善,逐渐成为北方闻名的寺院。
  北宋时期,兴固寺为汴京安国寺上寺,安国寺作为下寺直接受兴固寺总领,享有开坛受戒之权力,当时僧人众多,香火鼎盛,佛事也因此达到高潮。
  元至元元年,兴固寺经大规模修缮,"金碧辉煌,见者改观,宫殿巍峨,佛像森列,气势非凡"。明清两代,兴固寺享有"出京第一寺"之美誉,明嘉靖十五年重修碑记"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说明该寺历久不衰,在佛教史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尊贵地位。至今兴固寺仍保存有大雄宝殿、三殿、舍利殿及塔林的塔座若干。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高十二米,歇山顶,滚龙脊(脊高2米),木架结构。殿内供释迦牟尼汉白玉石像,原像为木身贴金,内空,其心脏处置一金质元宝,寺败后被寺僧取走。佛像侧置十八罗汉,佛前原有连盏树状灯塔,共七十二佛,头顶七十二灯碗,青铜铸成,造型奇异,今已不存。三殿高九米,硬山瓦顶,面宽三间,抬梁式木架结构,有清乾隆十四年"皆大欢喜"和道光十五年所立"偏覆大千"两块牌匾。此殿原供弥勒佛,背后有护法韦陀站像,东西两壁彩绘四大天王。殿内梁檩为鸟柏木材,鸟柏经刮刨翻新,鸟形益加清晰,其状如燕似鹊,或站或翔,或仰首鸣奏,或翘尾侧听,栩栩如生,有满殿绕飞之感。鸟柏为异珍奇材,今邢台皇寺仅存活一株,整座大殿用鸟柏构建,可见昔日兴固寺地位之尊。

东晋.平乡兴固寺释迦佛骨舍利


  舍利殿为元代建筑风格,保存最为完好,硬山瓦顶,琉璃镶边,斗方填心,山花为高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背顶东西砖雕"峻"、"极"二字,有凭高远眺无尽之意,前廊为龙头斗拱,桅椽悬挂铜铃,清风徐来,铃声悠扬,如喃声梵乐,令人顿入无尘境界。门楣木雕"金刚舍利"四字,殿内木构呈"金"字,遍施彩绘,因年代久远,彩绘多变乌剥落,唯贴金游龙雨蚀不脱,光亮如初。殿中原有木雕舍利塔,高至殿顶,塔角有四大金刚护卫。据清《平乡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五年由本寺僧祥光自山西奉圣寺迎舍利数颗藏于寺内。兴固寺历经1935年、1937年、1943年和1947年四次浩劫,舍利和经卷运出地宫后大部分散失,今存舍利三颗,经书数卷。
  1992年,平乡县政府批准兴固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把扩修兴固寺列为旅游开发重点项目,1996年,印宏法师受佛协委派来到兴固寺主持该寺佛事活动。2005年农历三月初六,在兴固寺召开了弘扬佛教文化大会,云集了北京及各地的居士及佛教徒四千多人,传道弘法,场面宏大,会上市佛协、县佛协就兴固寺的恢复和发展作了具体安排,北京、青岛几位大居士表示,广泛联系国内外居士和佛教徒还兴固寺本来面貌。
 

  古刹兴固寺
  平乡县,北邻大陆泽,南承滏阳河、小漳河、老漳河水纵贯境内,洺水流经境上,黄河也曾两次改道流经平乡县境,形成了通往京城及全国各地的两条驰道,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在商、周两代便已闻名遐迩。据《畿辅通志》称平乡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山右之通衢”。历代军事家视为“一方要冲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赫赫有名的钜鹿郡址,便设在平乡镇。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以平乡镇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特色,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现存的历史遗迹,也都以平乡镇为密集点,向平乡县境内、周边地区延展和辐射。
  在距邢台平乡县城丰州镇3.5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这就是刚刚成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冯马村,因为村内居民以窦姓最多,也称为窦冯马村。冯马村属丰州镇管辖,临近老漳河和小漳河,这里是环境优美,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冯马村建于什么时候?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 在汉代时已有此村,但冯马村的村名确始于明代。在元朝末年,由于兵乱和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后来在明初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根据《明史》记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到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发生了历史上一次大移民,也就是这个时期,窦、张、许、李等姓自山西迁住于此,相传,明代时燕王扫北 “裹马腹、踏鹿寨”攻克此地,故称缝马。后演变为冯马。
  冯马是保护较完整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与平乡的其它村落一样,这里有平乡特色的瓦房及其文化,那又有什么特色让这个村庄列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序列中去呢?通常说,名山大川名刹多,但我们没有想到是,在平乡这个看似平常,普普通通的村庄里还藏有一个宏大的古刹――兴固寺。
  关于兴固寺《平乡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兴固寺,位于窦冯马村南....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有僧幻儒云游至此,多方募化,建成此寺,为十方往来之所。
  兴固寺,历史上曾占地面积达三百多亩,现在寺院还有108亩。据史料说,平乡兴固寺建于东汉年间,到后赵时期,也就是公元319年至350年之间,后赵皇帝石勒以襄国(邢台)为都城,被尊为“大和上”的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到平乡弘化佛教时,建设了这一大丛林,兴固寺也是佛图澄在后赵境内推行道化,在后赵境内所建立八百九十三所佛寺之一。
  相传,北宋时期,兴固寺寺内僧人众多,香火鼎盛。南宋末年,由于连年战火不断,兴固寺几经兵焚面目全非。
  公元1264年,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推行汉治,在邢州进行了有名的“邢州大治”,邢州境内涌现出一大指佛教界的领袖人物,忽必烈及元廷皇族成为邢州佛教的大护法、大功德主。此时平乡兴固寺也得以大规模重修。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兴固寺沿轴线建有九龙壁迎北墙、山门、三殿、二殿、大雄宝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方丈室、大悲殿、戒堂、客房、斋堂,寺院西侧建有石塔林。寺院规划宏大、建筑雄伟,明嘉靖十五年兴固寺重修碑记说:兴固寺建筑“金碧辉煌,见者改观,宫殿巍峨,晀远望也,佛像森列,动人钦也”;寺内的一通清代重修碑记载:说平乡“……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据另一清代重修碑记载:“然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与“天竺白马”齐名。以致在当地民间至今还留传有“先有兴固寺,后有北京城”说法。(采访民间学者)
  白云飘飘,千年悠悠。此后数百年间,战争、天灾、人祸使兴固寺遭受到一次次的损坏,而历代又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多次重建和扩建。特别是明清时期,兴固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一次重修增建。
  兴固寺原在轴线上的建筑有三座大殿,这三座大殿分别是,山门,也就是天王殿,大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在殿前竖立着六通石碑。原来大殿顶上绿色的琉璃瓦已经脱落,成了灰灰的布瓦,殿内所有的木结构梁架是用稀有鸟柏建成的。鸟柏刮刨翻新,鸟形益加清晰,其状如燕似鹊,或站或翔,或仰首鸣唱,或翅尾侧听,栩栩如生,有落殿绕飞之感。
  二殿为三佛殿,殿内供奉有清静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亿万化身佛。在三佛殿后就是这座寺院的最大的建筑――大雄宝殿。这座大雄宝殿气势恢弘,面阔五间,东西长二十米,南北宽十二米,殿高十二米,大殿座落在月台上,大木结构,歇山顶,在顶上扣有琉璃瓦,正脊两侧有高大吻兽,显示出大殿的庄严。
  大雄宝殿的正面共安装二十扇木制门,五开间的门窗格子显着也相当大气,门上装饰代表有天、地,五行八卦的纹样,形成一排,统一整齐十分壮观。这种外方内圆的和合纹样,象征天圆地方,刚柔相辅,阴阳相合,直接体现佛界及平乡社会和谐、幸福美满的寓意。在大雄宝殿的檐下中间悬挂“大雄宝殿”和落有乾隆五十六年和道光十年二块大匾,分别用榜书大字书写“皆大欢喜”“徧覆大千”。这更显示出寺院的苍桑古老和历史文化的悠长。
  当进入这座大雄宝殿后,殿内供奉的佛像庄严、肃穆,又显得慈善,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佛法的力量。
  明清时的兴固寺,寺内有马棚、车棚、伙房、磨房、碾房、账房、库房、农具房等,原在轴线两线上还有两座跨院,据记载,在西跨院有大悲殿,殿内供奉有千手千眼大悲菩萨立像。由于种种原因那座大殿已经倒塌,只留下了这座大殿的基址和一些珍贵的文物。
  在兴固寺内还保存有大量古代碑刻,多是建寺以来历朝历代建寺或重修碑记,其中重修碑记共13块。今存完整2块,一为明嘉靖十五年重修碑记,碑高2.61米,其中碑额高0.77米,为二龙戏珠石雕,碑宽0.84米,厚0.23米,碑阳刻有兴固寺重修碑记全文,但因碑中断残,部分字迹亦无法辨认;一为民国6年重修碑记,碑高1.85米,宽0.74米,厚0.24米,现立于三殿前。另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重修碑记残碑2块和舍利殿残碑2块,其他散碎碑刻十数块。
  原在兴固寺藏有明代版本经书12柜,为大藏经半部之数,共4870卷,兴固寺内目前还保存有珍贵的藏经,现存有20余卷。
  在兴固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个金壁辉煌的大殿,这就是兴固寺的金刚舍利殿。这座大殿建设极为讲究,工艺十分考究,装饰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兴固寺最精华的地方――-金刚舍利殿。
  金刚舍利殿,为清代建筑风格,在兴固寺建筑群中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大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十米,南北宽十米,高十米,硬山瓦顶,琉璃镶边,斗方填心,镶边的纹饰为高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龙姿上下游动,栩栩如生。在两檐下东西有砖雕“峻”、“极”二字,有凭高远眺无尽之意,在大殿的门檐上雕有“金刚舍利”四个字。前廊有龙头斗拱,椽悬铜铃,清风徐来吹来,铃声悠扬,如喃声梵乐,令人顿入无尘境界。金刚舍利殿的木构梁架上施有彩绘,纹样丰富多样,规整,现在彩绘虽然已经变色剥落,而经历了日月的侵蚀描金龙纹,更显生动如初,活龙活现,金光闪亮。
  为什么这座大殿装饰的这样富丽堂皇?为什么这座大殿叫金刚舍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座大寺的历史,我们要从历史说起。
  据清乾隆十六年《平乡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本寺僧人祥光自山西奉圣寺迎舍利数颗藏于寺内”。
  为了进一步的考证县志记载的真伪,县里的有关专家专门到山西进行了考察。并在山西晋祠得到印证,证实了《平乡县志》记载的事实存在。(采访平乡政协副主席徐同考)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据说,尉迟公在这里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尉迟敬德大惑不解,便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困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奉圣寺。
  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金贞佑年间,除舍利塔外,全毁于战火。到元代皇庆二年(1313),邢州高僧洪智对其进行了重建,历经希公、深公、一公、间公、浅公、浩公、杲公、昌公、惠公、喜公等十一代禅师,千百年香火不断。元至正十八年(1358)又遭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由圆觉禅师二次重建。
  奉先寺内有一座高高的舍利塔,当地人称为舍利生生塔。舍利生生塔也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而得名。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现在舍利生生塔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宝塔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当家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
  也是在清乾隆十六年的这次修建中,兴固寺的祥光有幸得到数颗舍利,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迎至兴固寺,奉安在大雄宝殿东院并建设了金刚舍利殿。建设时,建筑规制仿照原山西奉圣寺舍利生生塔建造,大殿的建筑手法、纹饰与与山西奉先寺一脉相承。据《兴固寺新建舍利塔碑记》,殿内按舍利生生塔用木雕雕成,舍利塔塔高九层,每层每面均雕有佛龛佛像,佛像镏金,工艺精堪,塔角有四大金刚护卫。高至殿顶。塔下建有地宫,专供舍利子,殿内珍藏着万卷佛经。据老人们说:殿塔建成后,纳山西僧人于舍利殿,专司舍利香火。另据乾隆四十九年重修舍利殿碑记中记载:“......乃鉴其诚,遗寺僧普应恭奉舍利十粒□金瓶中...”、“塔以藏之,释佛骨也”,
  在民国时期舍利塔被毁坏,当时发现塔下地宫,内藏舍利子,供万年灯,石桌石椅。
  在历经了千年的磨练,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三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三颗佛骨舍利被安放在一个舍利瓶中,是一颗黑色的发舍利,一颗白色的骨舍利,还有一颗闪有灵光的绿舍利。舍利子是佛界的圣物,是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焚烧时由遗骨结成的骨质结晶体,是世代佛教信徒仰慕的珍宝。
  根据党的宗教政策,1978年兴固寺开始恢复佛事活动。1984年8月,兴固寺被平乡县人民政府正式列为平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经平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兴固寺佛教活动场所,把修缮恢复兴固寺列为旅游开发重点项目,寺内的单位也陆续迁出。
  1996年,印宏法师受邢台市佛协委派,来兴固寺主持佛事,印宏法师早年在北京灵广寺受教,师从海圆法师,现为邢台市佛协副会长、平乡县佛协会长、平乡县政协委员、兴固寺主持。
  中国佛协副会长、河北省佛协会长、原柏林寺方丈净慧法师和善彤寺首座、著名得道高僧弘川法师多次莅临兴固寺,对该寺在佛教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与肯定,并针对该寺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000年农历七月二十六和2004年农历三月初六,大雄宝殿、三殿相继举行开光庆典大会。北京及各地的居士和佛教徒4000多人齐集本寺,传道弘法,场面宏大壮观。平乡县委、县政府及广大群众积极动员,为恢复兴固寺原貌,弘扬平乡历史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平乡县兴固寺历经近2000年的沧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兴固寺定能重铸辉煌。

  联系电话:0319-793004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