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遗址座落在新城村,治平寺碑目前被村民搬到村口土地庙旁竖立,碑文由昌化知县陶元淳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9年)重建治平寺所写。具体内容见《昌化县志》(1996年出版的编释点校版)、《昌江县志》(1998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
昌江县的“治平寺碑”
昌江县昌化镇新城村口土地庙旁的“治平寺碑”为康熙三十七年昌化知县陶元淳重建治平寺所写的碑文。治平寺为佛教寺庙。据《昌江县志》记载:佛教于唐朝始传入昌江,“乾封中(667年)置景昌观,而后历经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县境内先后建有宁寿寺、治平寺等寺庙。解放前夕仅存治平寺1处,僧尼3人。”
碑文如下:
东坡先生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到治平寺,赋诗二章。以《王梅溪诗注》证之,双溪馆在县治前。考,宋县在今之昌化村。溪水发源五指,经德霞枕水岗而下,至县之东境,分为南北二流,故曰“双溪”。坡公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又在东大约溪水分流之所。其遗址也,今其地皆黄沙白草。询之士人,佥曰“此故良田,明初横惶水患,城邑迁改,无复一亩存,而今赋额未除,县坐此萧条。”吾闻言嗟叹。行求所谓双溪馆治平寺者,了不可得,亦莫有知其名者,盖古迹论废已300年矣。吾将欲复之而未遗也。溪北云谷虚冷,林木深秀,望之若图画。其中隙地一区,泉甘土肥,榛莽既辟,豁然天开,意境迥别,不复知为昌土也。吾以今城址卤,不可居民,建议筑堡在此,为保聚安。集之计,遣人伐材于山,召工于府,一切不费于民,立宙宇五层,为室21间。中一层霞以陶瓦,前后各二层,则竹木茅草“已。功未成而余将去官,惮其志之不遂也。尉来告我曰:而夫节序朝贺,明有敬也。”“今御座虽设,而未有奉安之所,不得为敬。”吏趋而进曰:“州县积贮,备凶荒也。今转输既多,而未有盖藏之利,不可为备。行旅之出于其途者,休车雨中,曰:水潦方降,已病涉也,仕宦之阻于是溪者,徘徊道左,曰:候馆不立,无即次之安也。嗟夫!此皆先生之政载!在月,令掌诸侯人设官以董之,及时以课之者也,而今故若是乎?自置县以来,制度也屡新矣,而鄙塞如故。有其举之而复废之,抑废之而不复举耶?无亦赋额虚悬,百物凋耗,故陵夸衰,废并古迹而俱湮也。今欲复之,又恐重劳吾民,吾奚忍哉!”尉曰:“请改宇为佛寺,而以其中奉安御座,旁为闰名,其余以休行旅,一举而数利附焉。继自今以往,鸠我民而保聚之它,集之,特易易耳。”余曰:“善”楚人陈国龙,素善士,请捐贯财,尽易以瓦,增置屋宇。延僧董其中,县乞寺额。余惟名贤之遗迹不可久湮,向国欲复之而未逮,今因公家之事,以致其怀古之恩,而又利益于地方,则斯寺之额,舍治平无可者,于是伐石立碑,为亡记,以遗之。及余未去鸠工,以溃于成,民虽劳,力可已矣。意更欲复双溪馆,祀坡公于中而力不能逮,则以俟后君子。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