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关王镇赵源村有一座山,名叫大湖山,山上有座庙,名曰义海寺。因山水风光和寺庙文化相得益彰,成为了安仁的一大景区。景区山恋叠幛,植被丰富,呈原始次生林状态,有小桂林之誉,堪称“寺庙与地形山水完美结合”,景区最高海拔758米,晴天能眺可达40余公里,景色巍巍壮观。当地民谣唱:大湖山是一蔸瓜,牵牵连连到长沙,脉到湘潭开朵花,落到长沙结个瓜。其山之高、其脉之广、森林之盛、药材之富,可与五岳比翼,雄峰巍峨,更是群峰之首。
义海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丛林寺院,由著名的奇峰和尚兴建,可究竟发源于何时,现今已湮没不可考,但据史书和碑文记载,康熙辛卯年,祖源和尚重修过斋堂;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有禅房百余间,不包括挂单的游僧在内,常住僧尼就达50余众,由此可见其规模之盛大,历史之悠久。佛教界盛传,方圆五百里所有佛教寺庙皆源于此,至今保存的高僧殁后的塔林10多处,是心灵休闲的理想去处。闲来无事,流连于此山之中,但闻寺中诵经念佛之声飘飘缈缈,不绝于耳,流水山泉,潺潺有声.这次第,让人不由得不感叹:真乃清静幽雅、修身养性之绝妙佳境!
安仁民间有传:“先有楚兴寺,后有安仁县”,说的是承坪的楚兴寺是安仁文化的发源地,却很少有人知道,楚兴寺的创始人、肇基者却是来自于大湖山,安仁文化的真正源头源自于义海寺。
义海寺历经沧桑,曾六次废兴,山洪、火灾、战乱、人祸,皆使寺庙遭劫。文革时期,义海寺未能幸免于“破四旧“运动,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之后,百废俱兴,义海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年来,在广大信士和义海寺全体僧尼的努力下,还修通了到关王的马路,更加方便了香客和游人的进入,香火渐渐旺盛。
立于寺前,但见群峰连绵,逶迤婉转,三座山峰呈规则间隔,突兀而立,因是丹霞地貌,山峰状如球形,于佛教认同,如同三碗斋饭供在佛前;极目远眺,半个安仁尽收眼底,天气好能见度高的时候,左前方可触永兴的柏林、樟树;正前方正是华王的钩刀塞、耒阳一带;右侧隐隐约约依稀可辨平背和牌楼的那一片黑坳坳的山峰,县城、大石应该就在那山峰之下了。有禅意谓之寺之“朝岸”,极宽、极广,乃前程光明,前途远大之象征。
山寺背后即是大湖山的龙头所在地,禅境有曰此乃寺之“靠山”,高大、稳当、舒适。义海寺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一切是那样的和谐,与周围的山水浑然一体,宛如天成。穿佛堂后面而出,轻轻拾级而上,塔林和墓碑静静伫立于衰草和枯木当中。塔林是高僧圆寂后下葬这地,可见义海寺历史之悠久,其方丈和主持在佛教界的地位。现列于义海寺的四大得道高僧,超越大和尚、妙杭老和尚、恒嵩老和尚、自皈老和尚等四人,在佛教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早都进驻塔林,永世供奉。风中摇曳的衰草,似在诉说这些高僧大德为普渡众生,精进不已,“超脱三界、越过苦海”,“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令人有些悲凉。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炼本为一种境界,虔心向佛,教化芸芸人生,不问何处来,亦不问何处去,是为佛家本意,如此想来,悲凉自不必有,淡然处之,平淡看待这一切,当为最合适的心境。
我非佛家中人,信佛亦谈不上,然在义海寺这样一个有些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亦感到心灵可得到净化和涤荡。想来也是,佛教渊源数千年,其中自有真意,佛家提倡虔心向佛,教化民众一心从善,于社会和谐亦有其中益处,引导得当,当为和谐社会之所用也。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我之所悟也。
义海寺坐落于安仁县关王镇赵源村大湖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丛林寺院,由著名的奇峰和尚兴建。现寺中主持为释明缘法师。据史书和碑文记载,康熙辛卯年,祖源和尚重修过斋堂;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有禅房百余间,不包括挂单的游僧在内,常住僧尼就达50余众,由此可见其规模之盛大,历史之悠久。佛教界盛传,方圆五百里所有佛教寺庙皆源于此。至今保存有义海寺的四大得道高僧超越大和尚、妙杭老和尚、恒嵩老和尚、自皈老和尚等高僧殁后的塔林10多处,由此可反映义海寺历史之悠久和在佛教界之地位。在义海寺前边,有两株已年逾千年的罗汉松。据称此树富有灵性,前来进香观光旅客皆要敬拜,祈佑健康长寿。
义海寺所在大湖山,山恋叠幛,植被丰富,呈原始次生林状态,有“小桂林”之誉,堪称“寺庙与地形山水完美结合” 因山水风光和寺庙文化相得益彰,成为了安仁的一大景区。进入大湖山,听寺中诵经念佛飘缈之声不绝于耳,溪漳山泉潺潺之声撞击心灵,这次第,让人不由得不感叹:这真是一个清静幽雅、修身养性、心灵休闲的绝妙佳境。
神奇的植株义海寺位于罗霄山余脉大湖仙北麓山腰,是安仁县境内最富神话色彩、拥有最长佛教历史、安歇最多得道高僧的佛教圣地。大湖仙位于安仁县关王镇与永兴县龙形市交界处,其主峰海拔 1280米,义海寺所在地海拔710米。
拜谒义海寺,车不能直接开到寺庙前坪,下车后需徒步爬行一段方可抵达。进寺唯一的山道上,两株葱郁的桂花树和罗汉松,如迎宾的“门童”并排而立。桂花树的枝叶长得甚是奇特,斜刺横空穿过路面又斗折而下,形成一拱天然的“桂门”。有千年树龄的罗汉松更是有趣,主杆离地四米处长出一整圈结节,初看如一条虬龙盘圈树身,细看竟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聚集一起,或凝神静思,或仰天大笑。相传有佛缘的人,在月圆之夜能看到众罗汉拜月的妙境。
海、炎的传说
立足寺前,是一片渺无边际的石林,高矮参差、峥嵘向上,宛如桂林石山,故义海寺素有小桂林之称。极目远处,一城楼般的山峰隐约于雾霭茫茫之中。阳光照在红岩上,煜煜生辉,其“楼层”一、二、三、四,层递而上,脉胳分明,直让人疑心那是天上掉下的城池。要是能够在那里住上一晚,又能赶上看日出的话,那情景定能让人永志不忘。阳光直直的从棉棉松软的云层上射过来,把那满天的云染得丹红,云里隐约兀现的山峰,如万马奔腾向朝阳;傍晚时分,漫天云霞与巍峨山峰相映成趣,是天、是山、是云、更是海。不能不让人想起“义海”一名中“海”的含义来。
据地质勘探报告,早在远古时期,义海一带还真是一片汪洋,其岩层中贝壳类化石随处可见。沧海桑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若不是此应彼和的蝉鸣鸟叫的提醒,还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飘飘然。每至阴雨天,那“城楼”被烟雾云海一托,恍然高出许多,在空中时隐时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当莫过如此。天上的街市即在眼前,仿佛一步之遥便可登天,而一旦举手投足,则又分明远在天边。这大概就是佛总是引导人向善向美的法力所在。
在众多的石林当中,紧靠寺庙的三峰石柱最具特色。远望去犹如三个饭碗扣在那里,一字排开,后面形态各异的群峰似从四面八方赶来朝圣的信徒。这三峰石柱历来也就被人美称为“三碗斋饭”。寺庙左边,一脉青山蜿蜒游出,形若青龙,栩栩如生,游人至此,绝不敢高声喧哗,生怕让它受惊腾空而去;右边则群山簇簇,整齐排列,若静卧猛虎,若豪饮巨象,若顽皮灵猴,若奔跑小鹿,或立或卧或跪或坐,或交头接耳,或闭目遐思,极富情趣。
义海寺的背后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火”字型山峰,目光越顶而过,更远更高处,又一“火”峰。相传炎帝神农生前常种药、采药于义海一带。炎帝生时,义海寺靠山只有一座“火”峰,炎帝误食断肠草驾崩以后,靠山忽然叠上一座更高的“火”峰。活脱脱天地间整个一个“炎”字!这到底是对中华始祖的祭奠,还是始祖把文明之源——“火”留给子民的见证?
空灵的圣地
为了纪念炎帝拯救百姓的大恩大义,当地民众就在义海建立一座庙堂,取名义海寺,专供后人祭拜。此庙堂历史的悠久已很难考证,据现有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便有高僧在此念经参禅。或许“炎”峰脚下的百十座高僧圆寂墓塔见证了历史的斑斑变迁,各座墓塔依辈份的高低自上而下垒建。大多墓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从依稀可以辨认的靠下方的墓碑上不难发现,明万历年间曾有高僧在此频频出现,而比他葬得更高处还有好些。《安仁县志》载,“先有义海寺,再有楚兴寺;先有楚兴寺,再有安仁县”。此说法足以说明义海寺绵绵悠长的历史。
义海寺建于“炎”峰前稍见空旷的坪上,庙堂不大,更不豪华,历朝历代均是民间修缮。庙堂左边一泓清泉自岩间涌出,如珠如帛,游人不渴亦饮,饮后往往有荡净胸中万千尘埃之感。义海寺的现任住持明缘法师,是位难得的苦行僧,虽读书不多,可他对佛法的参禅很有见地。游人至此,大都会努力求得一次与住持交谈的机会,实在不行,旁听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一席交谈,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清爽。尽管山路崎岖,攀爬艰难,游人依然一脸满足,“不虚此行”是人们共同的心得。其评价的朴实与义海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神韵,总给人一种灵山朝圣的神圣。明缘法师每次化缘或办理有关手续,不管关山重重,总是徒步而行。他那种执著、忠心以及对佛的虔诚与众山对“炎”的守护融为一体,共同书写一个永久的“义”字。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