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石窟女寺
在当地被称为雄山寺,位于距县城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桃川镇石枧村,村东有座小山叫雄山,雄山三面临水,临水正面的石崖上,古人依山就势,凿窟造像,有10余窟,达100余座造像。山上古木葱郁,山前石枧河如翡翠玉带绕寺流过,香客信士竞相拜祭,流连忘返,香火旺盛,紫烟升腾,颇具千年古刹的气势。
石窟女寺发现的文物遗存相当丰富,有石窟像、石雕像、石刻构件、摩崖碑刻、佛寺天井之卵石路面等。现存石窟佛像48个,而据78岁村民周成龙描述,“文革”毁坏前数量超过100个,90%为女像。而令当地考古人员疑惑的就是,这90%的女像中除观音菩萨的造像可以辨认外,其他女形造像目前均不能确认身份。其中主佛造像便是女形,不属于已知佛像中的任何一种,造像高达2米,水衫云袖,端庄慈祥,栩栩如生。
信士捐赠的石雕像有四座,均为清代造像,分别是乾隆10年(1746年),乾隆50年(1786年),嘉庆25年(1820年)和道光4年(1825年)。石刻构件有雕花香炉三个,柱础4个,有铭文记载2个。摩崖石刻两方。一方是落款建炎二年(南宋,1128年)的《重修雄山寺记》,另一方是落款至正三年(元代,1344年)的《重建石佛雄山寺碑记》。整个遗址面积162.3平方米,其中天井卵石路面18.2平方米。佛寺分前后两殿。
关于古寺的年代,遗址处摩崖石刻《重修雄山寺记》记载:“□马氏专制之际,此地有某氏女者辑选为宫嫔,既归学佛……。”当地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马氏”可能为司马氏,若此,则该石窟造像历史似应推及西晋时期。另外,按先有石窟佛像,而后建寺,再有重修重建的常理分析,该寺的始建年代至迟当在北宋初,造像年代则更早。
江永,是女书的发源和流传地,世世代代繁衍着神秘的女性间文化交流元素。近日
,江永县文物普查队又发现一座石窟寺,遗址所在处的石窟造像90%都是女性,且历代住持也都是女性,如元代住持叫月皎,清代住持叫妙光(均有碑记为证)等等, 考古人员因此把它称为“千年石窟女寺”。
石窟女寺在当地被称为雄山寺,位于距县城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桃川镇石??村,村东有座小山叫雄山,雄山三面临水,临水正面的石崖上,古人依山就势,凿窟造像,有10余窟,达100余座造像。山上古木葱郁,山前石??河如翡翠玉带绕寺流过,香客信士竞相拜祭,流连忘返,香火旺盛,紫烟升腾,颇具千年古刹的气势。
石窟女寺发现的文物遗存相当丰富,有石窟像、石雕像、石刻构件、摩崖碑刻、佛寺天井之卵石路面等。现存石窟佛像48个,而据78岁村民周成龙描述,“文革”毁坏前数量超过100个,90%为女像。而令当地考古人员疑惑的就是,这90%的女像中除观音菩萨的造像可以辨认外,其他女形造像目前均不能确认身份。其中主佛造像便是女形,不属于已知佛像中的任何一种,造像高达2米,水衫云袖,端庄慈祥,栩栩如生。
信士捐赠的石雕像有四座,均为清代造像,分别是乾隆10年(1746年),乾隆50年(1786年),嘉庆25年(1820年)和道光4年(1825年)。石刻构件有雕花香炉三个,柱础4个,有铭文记载2个。摩崖石刻两方。一方是落款建炎二年(南宋,1128年)的《重修雄山寺记》,另一方是落款至正三年(元代,1344年)的《重建石佛雄山寺碑记》。整个遗址面积162.3平方米,其中天井卵石路面18.2平方米。佛寺分前后两殿。
关于古寺的年代,遗址处摩崖石刻《重修雄山寺记》记载:“□马氏专制之际,此地有某氏女者辑选为宫嫔,既归学佛……。”当地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马氏”可能为司马氏,若此,则该石窟造像历史似应推及西晋时期。另外,按先有石窟佛像,而后建寺,再有重修重建的常理分析,该寺的始建年代至迟当在北宋初,造像年代则更早。
江永县文管所所长谢明尧表示,该寺庙具有独特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一是凡寺、庙、观都是男性把持和专有的领地。一般女性出家的地方是庵,而该寺却是名副其实的女寺。这对研究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物证材料;二是如此规模的石窟寺,这在全省都是罕见的。
当地考古人员推测由于江永是女书的发源地,女寺的产生是否和女书文化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目前研究的进展还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书与女寺的产生的确都是当地女性间文化交流的特殊现象。据负责此项目的考古人员何义荣介绍,前年道县发现鬼仔井时,也发现了大量女性造像石雕。包括主佛像在内的部分女性造像也未能确认身份,而鬼仔井所在祥林铺镇田广洞村正是与江永县交界。那么,这是否是当地独特的女性崇拜现象也令人联想。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文物局普查办副主任、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顺东。吴顺东表示,女寺的发现从现有材料来看的确很有新意,湖南境内过去发现的的石窟寺庙也很有限。但由于该寺属新近发现,有关该寺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还是得等到实地查看和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关于神秘的女寺的进一步研究情况,本报记者将继续追踪报道。
信士捐赠的石雕像有四座,均为清代造像,分别是乾隆10年(1746年),乾隆50年(1786年),嘉庆25年(1820年)和道光4年(1825年)。石刻构件有雕花香炉三个,柱础4个,有铭文记载2个。摩崖石刻两方。一方是落款建炎二年(南宋,1128年)的《重修雄山寺记》,另一方是落款至正三年(元代,1344年)的《重建石佛雄山寺碑记》。整个遗址面积162.3平方米,其中天井卵石路面18.2平方米。佛寺分前后两殿。
关于古寺的年代,遗址处摩崖石刻《重修雄山寺记》记载:“□马氏专制之际,此地有某氏女者辑选为宫嫔,既归学佛……。”当地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马氏”可能为司马氏,若此,则该石窟造像历史似应推及西晋时期。另外,按先有石窟佛像,而后建寺,再有重修重建的常理分析,该寺的始建年代至迟当在北宋初,造像年代则更早。
江永县文管所所长谢明尧表示,该寺庙具有独特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一是凡寺、庙、观都是男性把持和专有的领地。一般女性出家的地方是庵,而该寺却是名副其实的女寺。这对研究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无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物证材料;二是如此规模的石窟寺,在全省都属罕见。
当地考古人员推测由于江永是女书的发源地,女寺的产生是否和女书文化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目前研究的进展还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书与女寺的产生的确都是当地女性间文化交流的特殊现象。据负责此项目的考古人员何义荣介绍,前年道县发现鬼仔井时,也发现了大量女性造像石雕。包括主佛像在内的部分女性造像也未能确认身份,而鬼仔井所在祥林铺镇田广洞村正是与江永县交界。那么,这是否是当地独特的女性崇拜现象也令人联想。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省文物局普查办副主任、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顺东。吴顺东表示,女寺的发现从现有材料来看的确很有新意,湖南境内过去发现的石窟寺庙也很有限。但由于该寺属新近发现,有关该寺的价值和文化意义,还是得等到实地查看和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