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报恩寺
报恩禅寺坐落于柳字圩,位于屯村社区及西侧,据寺内碑文(碑1959年被毁)和清顺治《屯村志》记载: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唐大中二年(848年)一名为顾文通的王裔为报恩舍宅再建,占地120亩。整个禅寺由山门、石佛大殿和观音殿三部分组成,是江南五大古刹名寺(即金山寺、天宁寺、白鹊寺、灵隐寺、报恩寺)之一。
报恩禅寺的山门,从前山门至后天王殿(在今后村),南北跨地三里,相传有塔一座,盖有房屋5048间(其中主僧房36间),雄称“九殿十三浜”(即有九座大殿、十三条河浜)。山门雄伟壮观,造型别致,采用竖匾。山门两边有一对威严的青石大狮子镇守。山门前有独脚牌楼,结构奇特,下有两根石柱支撑,上是两层重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屋顶是用名贵桢木和砖构成。整个牌楼没用一钉一铆,全用几斗、榫头组合镶牢,历经千年风霜,巍然不动。
石佛大殿是报恩禅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整个大殿是由人工精雕细凿的石梁、石柱框架组成。殿的佛台全是用青石围成,四周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鱼龙虾龟。寺内供奉的如来、文殊、弥陀等佛像为青石雕像,外塑金箔。殿内有一座用生铁浇铸而成的香炉,还有一座一人多高的金属大古钟。古钟上铸《金刚经》文,每字约2平方厘米。晨钟洪亮,声闻数里。有明曹《古寺钟声》可资佐证:“云霖玉漏滴将喑,百八钟声破晓明。几杵惊回眠鹤梦,数槌吼出怒鲸音。催残方丈菩提月,唤起如来觉悟心。多少世间人不醒,从兹风雨亦沉吟。”
观音殿是报恩禅寺的主殿,占地30亩,建筑雄伟,梵宫重叠,楼阁峥嵘,飞檐翘角,古树参天,风物宜人。四尊石雕大佛高达二丈有余,如来盘膝而坐,左右两面为文殊、普贤大佛,后面是韦驮。一尊香樟木雕观音大佛,高二丈有余,东西南北四身合并而成,每方生有250只手,每一手心内都生有一眼,以观四面八方,普救众生。三尊泥雕大佛,为观音、善财、龙女,观音像据传是以白银、玛瑙等七宝的粉末和泥塑而成。
寺院“庙田”唐至明前期有三千余亩,或和尚自种,或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寺西建有小屋和打谷场,有条小河,称“和尚浜”,建有歇船的船坊。东边有座古桥,名为报恩桥。寺设有东西两庵,西庵称“洗心堂”,坐落在镇西义危圩,因圩有石塔一座,故称石塔圩;东庵称“济渡堂”,坐落在夫字圩(镇东南),故称和尚角(现砖瓦厂址)。
相传五代十国遭兵燹(909~960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僧玄重建,敕赐净戒坛,寺基95亩。
明永乐(1403~1424年)初,运粮官军停泊东关,窃取寺田中油菜籽,被寺僧逮住,运粮官军即以叛僧截皇粮为由奏请朝廷,抄毁寺宇,塔尽废,并将三千余亩常住田没入官府,僧被逮至京,后辨明释放。
宣德年间,僧良上疏奏请重建,占地50亩,以后正统(1436~1449年)、天顺间(1457~1464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先后增修,万历十九年(1591)、二十九年(1601年)两次又加整修,崇祯年间(1628~1643年)置常住田百余亩。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僧浮石增建两廊,乾隆八年(1743年)僧宗开重建观音殿,光绪五年(1879年)尚存。
民国初期,僧守殿基,重建了五大间砖木结构殿堂,称为观音殿,按原样塑佛像供奉,后日军侵入,破坏严重。解放初,报恩寺残存文物仅有:一座观音殿,四尊石雕大佛(如来、文殊、弥勒、普贤),一尊木雕观音菩萨大佛,三尊泥塑大佛(观音、善财、龙女)。大殿的石梁石柱、青石雕刻的佛石还完好无损,两块青石碑依然竖立在大殿前面。大殿柱的石梁石柱倒塌在地,观音殿的殿基一米多高的青石石驳岸还完整,三口铁铸大香炉和一口金属大钟尚保存完好。石驳岸边有8棵黄榉,寺内有银杏、黄榉、桂花、黄杨、玉兰等。上述文物在20世纪50年代都曾登记上报。
1954年洪水爆发,低田圩围告急,石驳岸、大殿石雕佛台都被拆去护岸,甚至连“天济”古桥也拆去修圩,同年寺内的菩萨被砸,并以火焚之。至1958年两座石碑、两只石狮子、四尊石雕大佛被砸,并运去烧石灰;一只大钟、三只铁香炉被砸碎,运去“大炼钢铁”,牌楼拆去当柴烧。1970年,石佛大殿的石梁石柱(见方50~60厘米、长8~10米)被拆去作乡村石桥之用。
相传,乾隆帝下江南至苏州时,向知府提出要去报恩寺进香拜佛。乾隆帝只知报恩禅寺坐落在有个带“吴”字的县境内,但不知在吴县还是吴江境内。知府听了暗暗叫苦。乾隆帝去进香,要公开身份,还要接驾开道。报恩禅寺在屯村,路途遥远,修大道显然时间上不允许,舟船也一时难觅。冥思苦想,就向乾隆帝说,报恩寺离府不远。随即知府连夜吩咐下去,把吴县境内的北塔报恩禅寺修饰一新,并挂上报恩禅寺牌匾。次日乾隆帝遂到北塔寺进香。后乾隆帝拨款重修“报恩禅寺”(北塔报恩寺)。所以,至“文化大革命”前,苏州北寺塔前的石碑楼坊上一直挂着“报恩禅寺”的匾额。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