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东亭祇陀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普建寺院,祇陀寺也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后成为无锡十大名寺之一。该寺始建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由邑人王建舍宅为寺,座落梅里乡祇陀村(今东亭长大厦社区)。
祇陀寺初名祇陀讲寺。北宋淳化二年(991)宋太宗赐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改祇陀讲寺,但人们习惯简称祇陀寺。寺旁有一集村,名祇陀村(因祇陀寺而得名)后因祇陀村富豪广建宅第,村长里许,长大厦逐渐成了村名。
根据《咸淳毗陵志》、《江南通志》载:“祇陀讲寺,十大名刹之一”。又载:“祇陀讲寺在县东三十里”。相传祇陀讲寺规模雄伟,建房达五千零四十八间,《金锡县志》记载:“该寺在隋朝以后,已几经兴废。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五年(609)止,该寺几近荒废。唐朝上元年间(675——676)重建。会昌年间(841——845)又废,乾符三年(876)又修复。元朝末年再废。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万历四十年(1615),僧真觉重建山门;四十六年(1618),寺僧德正重修正殿及甬道、香花桥,中有听秋轩,离倪瓒故居清閟阁数十步,清幽敞丽。后又逐渐荒废。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关帝殿。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由住持僧听山多方化缘,募集资金,尔后重起炉灶,全面进行修缮。并于民国13年(1924)对所有佛像一一重金塑装,从而使祇陀寺重放异彩。建国前,祇陀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关帝殿、大雄宝殿、玉皇殿、大悲殿、观音殿、东房大殿、西房大殿。另有祖堂、斋房、正觉堂、禅房、文昌阁(后改藏经楼)。
祇陀寺山门前后有飞虹桥,金刚殿后有香花桥(这两座厚实的金山石桥仍完好无损)寺前有传经岗和里夹岗河、外夹岗河,两水回环,轻莹秀澈、水声潺潺了。两河之间有梧桐岗。共种植梧桐数千枝,望着碧天,与寺中古木修篁相为荫翳。及秋冬之际,微风吹动,淅沥箫飒,韵和波涛。这在其它寺院中绝无仅有。寺中有玛瑙轩、寺前原还有玛瑙街、玛瑙石桥,为寺之名胜。基地三十亩,历朝不科粮。傍有锦树林,枝叶繁茂,明女道士卞玉京葬处,已湮。
明代秦镛《重修祇陀寺记》:“凡刹之建,或以名山水著,或以林木著,又或以其人著。而所谓人者,或以禅宿,或以名贤,是数者,苟无一焉。东里祇陀寺者十大名刹之一也。邑之湖山胜处,往往名刹布列,而此独孤峙于梅里之墟,占一方之胜。考自梁大同初,王建舍宅创寺,其来旧矣。万历中,寺僧屡有兴复,而秉拂弘化者无人焉。寺有听秋轩,玛瑙轩、玛瑙石桥,为名胜地,今仅存遗址。崇岩氏曰:“凡物可猝致,唯乔木不可猝之,邑古刹中能存千百年古木者,唯独祇陀寺云。┅┅。”
明代,崇教节日逐渐成为庙会,原有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成了节场(庙会)。素有民谚“落魂泰伯庙,收魂祇陀寺”。祇陀寺是无锡地区最后的一个节场,以后进入农忙。
建国后,祇陀寺改为学校,现为“仓下中学”。校内存有原祇陀寺古迹:飞虹桥、香花桥、放生池、古银杏及古黄杨各一棵(二树均有几百年历史)。前年,校内重建文昌阁,重建鞋渡桥。寺内留有残存的两段舍利塔身。
2005年秋,锡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东亭镇政府,从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传颂民族宗教文化;适应群众信教的心理,促进社会和谐;适应城市文明需要,优化小区环境出发,决定取缔原有8个非法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合法的宗教活动点,移地建祇陀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秋季,经锡山区佛协申请,无锡市宗教局批准,设立无锡市东亭祇陀寺佛教活动点。锡山经济开发区审批建设项目后,立即着手筹建。开发区和东亭镇组建筹建领导小组,下设负责具体工作的筹建组。移地新建祇陀寺,规划占地面积20多亩,位于原祇陀寺西南,建筑总面积6200多平方米,寺内设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以及寮房、斋房、客堂及山门、放生池等,总投资约6000多万元。其中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2006年8月,一期工程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奠基开工,目前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七月份安装佛像。其它作为二期工程,现招标已基本结束,待签合同。2007年下半年将根据资金情况逐步开工。建设投资由社会各界有德有识有缘之士乐助,他们将功德无量、积德后代、仰德感世。
移建的祇陀寺中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客堂均为全砖木结构,其余建筑为砖混结构,屋面为木结构。大雄宝殿高大雄伟,殿宇宽敞,建筑面积为973平方米,天王殿建筑面积为325平方米。天王殿、大雄宝殿屋面均为古典重檐。根据设计藏经楼为三层,寮斋房为二层,屋面古典式,寺内主要殿堂都由连廊贯通。山门殿建筑上部、中间到两侧高低错落飞檐,内设三间门面,气势壮观。山门至天王殿之间建放生池,上架石雕香花桥。建设资金以民间为主。去年落实资金1120万,目前已到位661万,(祇陀寺建设地方拆迁由开发区负责)。
新建祇陀寺体现:具古刹宗教特点,有浓厚文化气息,合信众现实意愿。一是设立讲经堂,定期请高僧为信众讲解佛经道理;二是殿额匾由宗教界领袖敬书,横匾、抱柱由省、市级书法界重量级人物书写。楹联内容既体现佛学哲理,亦具做人做事道理;三是按信众心理要求,在有关殿堂设立往生、延生功德位,同时,承担为信教企业、单位,信教家庭以祈福、祈寿、祈喜、祈仕、祈财、祈学等法事、法会、道场活动。四是结合年节及有关佛节组织以爱国爱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宣传活动;五是绿化全面广泛,古刹焕发青春后,掩映在林荫幽处,花草丛中。六是提供各方信众、居士在寺内宗教活动中的包括餐饮、居住等后勤服务、法物流通服务及其它相关内容的服务。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