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宜宾市流米寺简介_流米寺开光_流米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3 01:26:05作者:心经结缘网

 高县流米寺

  一、基本情况:高县佛教流米寺,位于高县胜天镇流米村海拔近七百米的牛头山之颠,占地面积7亩,场所建筑面积5000㎡。现有教职人员6人,信教群众3万余人。

  二、历史沿革:流米寺有着“川南第一寺”之称,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寺内有神像80余尊, 1994年县政府批准开放。

  三、现有文物、旅游景点:流米洞内有上千年的摩岩石刻,集中了诸家石刻雕塑,曾有过佛、道、儒三家圣贤同奉的历史,1982年12月被高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景致秀丽,风貌古朴,深遂幽静,吸引着众多游客。流米寺五景维妙维肖,引人入胜。

  四、捐资公益:在搞好宗教活动的同时大力开展慈善活动,积极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近几年来积极扶贫助学12名2万余元、资助孤寡老人、儿童15人1万余元、捐资社会公益事业5万余元。


  宜宾流米寺
  寺院不大,但香火旺盛,香客们长幼提携,往来不绝。
  流米寺得名来源于一个当地妇孺皆知的传说。此处的石壁上有一石洞据说先前能流出米来,故曰“流米洞”。流出的米仅能供应就近一户人家生活,但这户人家为了让它流出的米更多,就把这“流米洞”凿大了些,结果反倒不流米了。“流米洞”在今天依然在这个被修缮得焕然一新的寺院内,但它能否真的能流出米来却成为我们的话题。毫无疑问,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个石洞也断然不会自然地流出米来。但这个传说是有意义的,它至少告诫了人们不要过于贪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佛教的思想,增加了这个古刹神秘的气息。


  流米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距今已有240年。原寺名为牛鼻寺,后因流米洞的传说而得名。2003年,流米寺经过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重塑佛像金身,现已颇具规模。
  沿着山脊迤逦而行,远远便可看见掩映在松林之中的红墙黄瓦,“流米寺”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该寺由流米禅院建筑群、流米洞摩崖石刻群、观音殿、洞顶佛殿组成。前殿塑弥勒佛、四大天王,后殿塑如来佛,两侧十八罗汉,与一般寺庙并无二致。感到很特别的,是前殿弥勒坐像之后,还塑有一释迦牟尼立像,这是在佛寺中仅见的。而流米洞,则位于大殿之后,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我等的要求下,负责保管钥匙的79岁的居士刘婆婆,给我们打开了洞门。进入洞内,但见崖壁上叠次依序雕凿有18龛43尊摩崖石刻造像,这些造像以佛像为主,也有道教和儒家的偶像,如关公、财神、土地爷、魁星等。从雕像的风格上看,应是成像于明、清时期。据说,早先的牛鼻寺仅是牛鼻洞内的摩崖石刻,又叫半边寺,先后作过道教的庙、佛教的寺,甚至道、佛、儒先贤同奉,这从现今留存的造像可以得到印证。山崖的东侧,有一石级小道直通崖(牛头)顶,登上崖顶,极目远眺,胜天坝和李庄坝尽收眼底。
  在流米洞内,刘婆婆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流米洞的传说:很久以前,牛鼻寺有一个老和尚,喜欢养鹰。有一天,老和尚要出远门云游四方,临走时忘了向小和尚交待每天按时给鹰喂食。鹰饿了几天,见主人还不回来,便飞到寺外觅食。这时,正好有一只运米的木船从高州沿南广河顺流而下,鹰便飞到船上啄食。这只鹰为了天天有米吃,便将船体啄烂。米船在福溪沉没,粮食撒满了河滩。老和尚回寺后,听说了此事,大怒,厉声斥责鹰道,你这个坏东西,我要你把吃进去的米给我从牛鼻洞中慢慢吐出来。从此以后,牛鼻孔成了一个天然的流米洞,每日流米,僧众多,流米也多,僧众少,流米也少,不多不少,刚好够吃。后来,有一个贪心的和尚,想多流一些米,用来兑换所需之物,便把洞孔凿大。结果,事与愿违,从此洞不再流米,而只流秕壳,最后连秕壳也不流了。这个故事,虽是传说,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至今颇有教益。它告诫人们,人不可起贪心,否则到头来一无所有,吃进去了还得吐出来。
  流米寺除寺庙、洞窟和神奇传说之外,附近还有犀牛山、宝顶山、大佛山、仙桥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奇峰异石供人观赏和登临。寺前停车场附近,先后建起了几家颇具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为游人提供食宿方便。每年李花节和菩萨生日,千亩菜花如铺锦绣,万树李花竞相开放,山上游人如织,车辆穿梭,十分热闹。山上风光如画,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联系人:释智南
电话:5360510
地址:四川省高县流米寺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