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载酒亭,举目仰视,凌云寺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
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字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可见会昌以前佞佛之风的盛行。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为由,下令灭佛,凌云山寺庙仅凌云寺得以“工作精妙”而保存。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茸,尤其是解放后不断维修,保存了现在面貌。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目前,凌云寺已开辟成“乐山大佛陈列馆”,馆内陈列大量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展示了乐山大佛九十年建造史和历代保护维修史,充分反映出乐山大佛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
九峰环抱、寺宇轩昂的凌云寺创建于初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距今近1400年,早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在《登嘉州凌云寺》一诗中这样描写凌云寺。凌云寺亭塔楼阁依山傍水而造,错落巧构、各具风姿,寺周名花异草、古木参天,浑然一幅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文化与自然画卷。公元713年,凌云寺寺僧海通禅师“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历时90年,在三江汇流的峭壁上主持凿建了高71米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凌云寺由此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禅院。在之后的岁月中,凌云寺历经风雨,又多次重建、扩建,终至鼎盛。
近年来,久经历史风雨的凌云寺因年久失修,寺院建筑或腐朽、或遭白蚁侵蚀,终至毁损严重而渐成危房。2006年初,因凌云寺年久失修,照观大和尚发宏愿保护文物,重光圣地。殚智竭力筹集资金两千余万元,通过五年努力,重修工程圆满如期完工。整个工程在尊重历史、弘扬传统、修旧如旧以及遵从四川早清建筑的规制和风格的维修宗旨下,委托四川省古建筑研究设计院进行设计修复,这是凌云寺35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落架维修。
2010年底修复后的凌云寺,严格按历史原貌恢复其古朴、典雅风格。修复后的凌云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的寺院中轴线将会进一步突出,由配殿、客堂、观堂、东方丈、僧寮、禅堂和请香处组成的两条副轴线将会更加完善。这样,由中轴线和两条副轴线整合而成的寺院功能区域,兼顾了当前客观条件下的佛事活动和旅游观光。
凌云寺
地址:乐山市东凌山
电话:
邮编:614800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