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崂山]西莲寺 (洪门寺)
据清代光绪年间即墨文人黄肇颚编著的《崂山续志》又名《劳山艺文志》记载,“邑周氏所建释刹也。中供丈八佛像,门外石塔,自华上人归葬处。镌所作偈语:‘叵耐这个皮袋,终身惟作患害,撒手抛向尘沙,一轮明月西迈。’自华与慈沾故相知,慈沾弟子八十一宗,而自华灭其传矣。有幸不幸欤?台圯毁无痕迹,惟塔蔚然独存,自华载前志。”据周至元《崂山志》载:“西莲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中圮毁”据当地人传说,西莲寺是崂山占地面积最大,最富庶,和尚最多的一座寺院。麦收季节,只有西连寺打过响场。响场是用多根木棍打就在挖坑的地里,棍上铺木板,有点像现在的木栈道。木扳下面挂铃铛,上面打麦子,打麦子时候,木枷打,碌碌压,铃铛响,热闹非凡,此为之响场。
西莲寺遗址在什么地方,石塔现在什么模样,困饶文史工作者多年。我和崂山文史爱好者房振兴老师多年来一直苦苦搜索,苦于资料的不完整和交通的不便利一直无功而返。
2009年十一长假,风和日丽,联系上了当地土著居民,给我们的发现带来便利。我们从夹脚石出发,翻过数个山梁,经过响石村,步行10公里左右,穿山来到华楼山西之华岩山西北麓,崂山水库南岸,旧时的华阴村南山的西莲台村。这里因为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的缘故,有点与世隔绝,另另散散住着几户人家,现在归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管辖。
村中有位80岁老人对西莲寺很熟悉,给我们讲起了西莲寺的历史。西莲寺又名洪门寺,创建于明代。殿宇恢宏,庭院修洁,内有木佛像高一丈八尺。自华和尚在崂山西莲寺传戒6年,死后埋葬在这里,其弟子18人共建砖塔葬师。自华死后,清乾隆末年寺已毁,嘉庆年间拆除,只有“大殿”名留传至今。石塔“文革”中被拆除,石塔亲眼见过,西莲台只是听老人说过。
自华,明代僧人,俗姓谭(一说姓谈),名海近,四川夔州府奉节(今四川省奉节县)人。自华七岁出家妙莲寺,师事青山上人,年12岁时,以闻见少,时思远游,后随船去金陵,寄居古林庵,夜闻人诵《华严》、《弥陀》等经,恍如旧知。居15年,乃遍历名山,参证宗旨,益有获。又东渡海,至普陀山,参法华洞中。明代末年至即墨,欲将崂山作为其归宿。因他与慈沾和尚相识,故居于御史黄宗昌家,后得即墨周氏施地,在崂山华岩山西北麓建了西莲寺。
老人的儿子,带着我们找到了石塔,石塔现在成了废墟,拆除石塔后的明代大青砖被老乡们利用起来,垒了田坝,铺了小路,这些名副其实的古砖充当了挡土的行当,我们一起来的朋友都大叫可惜。老人给我们描述了石塔的原貌,石塔分五级,系灰砖建筑,建筑质朴。最高处为石制,分三部分,一圆鼓型石盖塔顶部,外围莲花座,在莲花座上有一石制塔尖,老远看像埃及金字塔;底部基础也为石制,有石塔门,门楣上镌“普同塔”三字。解放前,因为塔在制高点,常有土匪匿迹其间,伪警察为预防,累石堵门,防止有人进去。这样反而保护了塔中的旧碑碣。
石塔目前还遗留石制塔尖一个,和半块莲花石围挡一块。另外有一类似石磨大小的圆形石柱一块,据在场的房振兴老师分析,这些石块都是原石塔的上部结构部件,另一位闻信赶来的老人证实了我们的说法。老人曾经参与过石塔的拆除,当时石塔有6-7米高,用绳子把上面拉倒。石塔门朝西北,里面有很多木盒装载着骨灰。门前有2个大石柱,后来都打碎利用起来铺路和架了桥,过后老人带着我们找到被破碎的石条。
在明清古书里都有金银玉泉的说法,金液泉在华楼山,玉液泉在黄石宫,银液泉在西莲寺。我们在老人的带领下找到银液泉。银液泉垒砌成一长方形的井,井壁上爬满了黛绿的青苔,有2米多深,泉水清冽甘甜,水质优良,比重硬度适中,没有污染。银液泉用它源源不断的甘甜醇美的生命之水供给洪门寺的僧人,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父老乡亲。
报纸和电视播出发现西莲寺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城阳文物管理办公室在袁伦江主任的带领下,带着仪器测量了石塔遗址位置,经测定石塔遗址位置在东经126度29秒68分,西经36度15秒39分,海拔45米。石塔尖高0.38米,直径0.46米,莲花座高0.2米,直径0.7米,石鼓座高0.27米,直径0.48米,古砖有2种,0.38X0.18 X0.1米和0.30X0.16 X0.07米,和现在相比的0.24砖明显要大的多。在一居民的院内还发现一石门柱,是原塔门口2块中的一块。银液泉位置在东经126度29秒18分,西经36度15秒40分,海拔67米。银液泉井长1.8米宽1-1.5米深2米。古砖量比较大,有很多很完整,有的竟然被铺了地。有字碑一块,在现场没有找到,已经安排当地村民挖掘,如果出土,将对了解古塔和洪门寺会有重大帮助。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