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院
慧炬院又名石竹庵。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北岸。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修,元代大德年间复又重修。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慧炬院在县南四十里凤凰山下。”明代万历二十八年海印寺被拆毁后,其经卷、供器、文物等移存此处。清同治年间,又将倒塌的庙堂改建为三间佛爷庙。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1个、碑座1个。
华阴古刹慧炬院
慧炬院始建于东晋,是不其城古老的寺庙之一。位于华阴社区楼底村北的石柱涧里。此庙原称“石柱庵”。 据《慧光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 年)佛教南派祖慧光的弟子道凭游东海牢山、法海寺,至华楼山之阴的石柱涧,见“石柱庵”虽已败落,但环境幽雅,便出资重建。为纪念慧光祖师,定寺名“慧炬院”。道凭在此当主持数十年,至炀帝大业末年圆寂。
其后,隋代开皇年间、元代大德年间、明代成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曾多次复修。
慧炬院庙宇不大,但历史悠久,且与多位名人有缘,致为世人所重。
其一,明朝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章曾多次游历此院,并为慧炬院重修撰写过碑文。文中记载慧炬院“竹树幽茂,薜荔满墙,茅屋连石岩下,益奇。”其子蓝田也写了许多关于慧炬院的诗。
其二,清朝不其城的易理学家胡峄阳,童年在洼里村读私塾,稍长又至古刹慧炬院深造。慧炬院既为寺院,又作书院,拥有大量藏书,少年胡峄阳在此博览群书,学业猛进。但去莱州府应试时,因考官强令搜身而拂袖归去,立誓终生不仕。
其三,明朝万历年间海印寺被毁,高僧憨山被官府逐放雷州。其弟子洞闻与汉月携藏经、佛像、法器等迁入慧炬院,使这些珍贵的佛教经典文物得以保存,更为慧炬院增光添彩。
慧炬院由于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加上此处风景优美,致使历代文人雅士多有来此游历者,并留下了不少诗文。如:
[明代]蓝田
“东海青山今始归,回头四十九年非。山中老衲频招我,月下残棋未解围。”
[清代]宗维翰
“东麓招提境,荒凉碧盤阿。颓垣过鹿雉,残碣隐松萝。法象花龛合,藏书壁阁多。哲人今杳矣,惆怅意如何。”
[清代]张鸿猷
“绕舍千竿竹影斜,青山门外夕阳赊。老僧斋罢浑无事,步上峰头看晚霞。”
慧炬院古时有三道山门,两处庙址。据当地老者讲:原先庙后高耸着十多根长石条,宽一尺许,高一丈余,且摆成了矩形阵。不知是练功所用,还是飞仙之用,或者只是一种图腾符号。慧炬院第一任主持道凭的墓碑直到1958年尚完好,后修建崂山水库时淹没于水下。慧炬院民国时期仍有主持教事,可惜1966年被彻底拆除。目前,这里成了一片采石场。只能辩识出部分遗留的庙基和一口深藏沟渠中的庙井。
华楼巍巍,白沙淼淼。千百年后的慧炬院竟是一派荒凉!
今闻善举之人欲来修复慧炬院和黄石宫,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这两处历史遗迹修复后,人们再来华阴---山色峪采摘樱桃时,就不会摘完樱桃没地方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才是真正的赶山会呢!
慧炬,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慧炬,是智慧之火,思想之光。
愿慧炬长设,迷津永渡!
附:黄石坡老师补充的,明成化年间重修慧炬院时,蓝章为之题写的重修碑记.
《慧炬院重修佛殿记》
即墨之崂山 连延不绝 有凤凰峰者 有僧居在焉 号慧炬院 弘治庚戌 光御史公卜兆华楼之东 余时往来山中 因得以游 自响石渡溪而北 萦行田间 至篱下马步进 涧水从乱石下出 曲折百状 潺源可听 入门竹树幽茂 辟荔满墙 茅屋在石岩下 益奇 遂留宿焉.其僧曰 昶者 院之主人也 曰昶始来栖时 院宇颓败 榛棘弗治 有仆碑二,其一为隋开皇中所立,额曰重修,则言之始创,可谓旧矣.其一为大德中所立,然皆文字浅灭,不可以句读,盖历年岁既深,废而复,复而废累矣.昶且悯之,欲起其废,率弟子满杲,力作山田,缩衣食费,复具疏乡之长者,皆以钱粟来助,乃重构大雄殿,工者奏其技,壮这献其力,不督而集,以成为楹者五,崇若千尺。中为华严海会之像。盖经始于成化壬寅仲春,丁未秋告成,先生盍为记之。余以言不文辞。庚申余焚黄先垄,复过院中,昶复以记请,余谩应之,以使事有程,不果做。兹复致书曰:碑具已久,愿先生畀之文,使后之居者,知殿之重构昶也,则昶为不朽矣。呜呼!大雄之殿非以奉佛也乎,务为宏博广大之说,固足以鼓动乎天下,学其道者,又多得刻历勤笃之人,从而张皇之。故每为宏博广大之事而能有成,其以成之者,亦以上好之者,护持其说,而不拘以法律。下化之者,奉承其说,而不惜乎财力故耳。乃或视其弊且陋,而日日焉,欲葺治之,则伤乎财而非戾至,劳乎众而谤讪生,吾盖屡叹之,昶惟其为彼而不为此,此其费虽劳,卒能成乎所谓宏博广大者,以复院之旧观也,故为之记,以示后人。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