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石泉寺
石泉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古时石泉寺曾在圣水济患泉边,唐时迁至东麓寺后周家村南,后毁于战乱,其遗址在1958年修建迟家沟水库时被淹没。民国及乾隆版《黄县志》载“圣水山(玉泉山另一古称)西涧有大石望如悬鼓,其下白石平铺,叩之有声,远闻数里”,与西涧泉流并称为“石鼓涧泉”,是石泉寺周围一大盛景;康熙及同治版《黄县志》称石泉寺为“有四景,东郊石鼓,西涧泉流”。前后旧志所记石鼓方位明显不同,但石鼓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石泉寺的历史
作者:蒋惠民 王颖
石泉寺,龙口历史上著名的古寺名刹。据县志记载:自唐至清,佛教盛行,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寺庙,境内著名寺庙有三观八寺之说,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年),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为黄县境内西南一大胜景。石泉寺原址在玉泉山圣水济患泉边,后因山高路险,东迁至卢山西麓。迁址时皇家曾颁敕牒,赐额“照庆寺”。迁移后的石泉寺位于芦头镇小迟家村北、寺后周家村南。据寺内石碑记载,其地有四大景观:“东郊石鼓,西涧泉流,南对虚空,北依太湖,古云福地洞天。”西涧泉流是指寺西南二里处的山巅,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清沁甘洌,病人喝后,可以治愈疾病。泉水旁的岩石上刻有“圣水济患泉”五个大字,至今笔划清晰可见,石泉寺因泉而得名。泉水所在的西山,也因泉取名为玉泉山。
历史上的石泉寺坐北面南,前后七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准提殿;两廊建有厢房;两侧有僧院三处,禅房23间;山门对面建有一座戏台。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佛;观音阁内观音大士雕像十分高大,贯通二层楼房,楼下为莲花宝座,楼上为佛像头部,高约9尺,为老黄县庙宇雕像之最。阁上悬挂一口明代铜钟,钟上铸有两行铭文,记载着黄县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范复粹,于天启五年五月为石泉寺铸造等字样。阁后地势渐高,沿石级可至准提殿。殿旁东为张仙庙,西为僧王庙。旧时,县内名士多来此就读。从范复粹捐赠的寺钟来看,他年轻时也曾在此攻读四书五经。石泉寺占地30余亩,有出家僧侣30多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和十月初六日两次举办庙会。据志书记载,邻境蓬莱、栖霞、招远等县以及莱州府、兖州府地的客商,驱驰骡马前来赶会,每会成交骡马千余头,交易规模成为诸会之首。延至民国初年,庙会之日进山朝拜者,仍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
石泉寺建成后,自宋代至清代,屡次进行大规模维修,明清时期的三次维修记载如下。第一次,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石泉寺进行重修,所需资金由黄县琅琊王氏后裔、万历年间进士、四川巡抚王继光率先捐资,寺中僧众募集,小迟家村迟士明、迟守儒等监工。竣工后,王继光亲自撰写题为“重修石泉寺碑记”的碑文,万历年间进士、山西汾州府知府王道一篆写碑额,碑文内容由湖广荆州通判王道行亲笔书写,碑文最后记下了参与此次修葺人员的姓名。重修后的石泉寺焕然一新,更加壮丽辉煌。
第二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石泉寺老方丈含玄的徒弟大智,拿出寺中数十年积蓄,并开展募施,进行重修。当时,黄县知事王作、县丞安有年、教谕贾士准、训导夏廷璜、典史陈国栋、登州道听用吕良轼、太医院吏目曲能化,以及黄县籍官员、举人、贡生等共同参与。完工后,请建极殿大学士范复粹撰写碑文。石碑通高8.4尺,宽2.4尺,碑额题写“敕赐照庆寺”。碑文题目为:“重修石泉寺记”,全文计有500余字。
第三次,清代康熙年间,石泉寺住持迟玉珩,字楚白,计划重修扩建古刹,德僧深义等带头谋划筹资,在大殿前后新建千佛阁、准提楼、弥勒殿以及钟鼓楼等。当时寺内僧侣纷纷响应,或化缘于本境,或募捐于他乡,有的甚至远赴京城,游走于东北三省,历时三十余年,倍尝艰辛,至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初峻工,在大殿前立碑记事,碑通高9尺,宽3尺,碑额上题“重修碑记”。碑文600余字,标题为:“石泉寺重修大殿并新建千佛阁、准提楼、弥勒殿以及钟鼓楼碑记。”碑文中记述了石泉寺重修扩建后,辉煌壮丽的建筑景观,颂扬了社会各界捐资者的功德。
1941年8月,石泉寺主体建筑被拆除,仅剩下僧人居住的院落和戏台。延至1958年,石泉寺遗址被淹没于迟家沟水库中。1999年,南山集团筹资在卢山重修石泉寺,更名为南山禅寺。新建的南山禅寺,坐落于南山大佛西侧,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为著名佛教旅游胜地。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