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村柳沟寺
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山魈》的文章,其开篇说"孙太白尝言,其曾祖肄业于南山柳沟寺"。蒲翁所言柳沟寺,即今天博山区域城镇茜草村北的柳沟寺。
柳沟寺,又名清凉寺,《淄川县志》载"清凉寺,县南三十五里瑚山下,夹谷台之东北,柳沟泉出其中"。还有一名曰六宫寺,据说最早该寺由六座宫殿组成,殿宇辉煌,僧人众多,故名六宫寺,后因蕉庄有一姓孙名柳夏者在此攻读,后得以重官,荣归故地重修寺院,改名为柳沟寺至今。原寺及碑记俱损,始建年代不详,但民间至今有"先有柳沟寺,后有卧虎山(即瑚山)"之说,瑚山现存最早碑碣是大元至治二年季夏中旬所立的重修碑,据此,可推柳沟寺当为宋朝始建,另从蒲松龄的文章可看出,柳沟寺在明初己颇具规模,也能推出始建当在宋元期间。
柳沟寺,地处瑚山东南,正北横亘一岭,东北、西南走向也有一山岭,形成一山沟,沟底有一小溪,当地人称大龙沟,与山岭另一侧的小龙沟并称双龙沟,柳沟寺即建于此,背靠瑚山,前临大龙沟,大龙沟山涧九曲婉蜒,直达范阳河。寺庙依山而建,据史料记载,柳沟寺鼎盛时达住戒僧60余人,膳亩地百余亩。有关此寺的传说甚多,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为:当时寺内小和尚需四处打柴,一小和尚多次在山中遇一少妇帮助,回去告知寺内住持,住持疑心,嘱小和尚用针线钉在妇人身上,后随线得知其为一百年山参,遂挖之,带回煮之欲食,但遇急事出寺,被烧火小和尚偷食之,怕老和尚怪罪,逃走了。老和尚回寺后,只好将参汤全部服用了,从此法力大增,据说有"撒豆成兵"之术,多次用法术吓退贼寇。据当地老人讲,在五十年前,有人到崂山游玩,偶遇一名僧,交谈中,该僧还问及柳沟寺的现状,人们便猜测,该老僧可能是服用参汤长生不老的住持和尚。但因是民间传说,无从考证。
柳沟寺到底毁坏于何时,据多次调查了解,附近村民均无任何印象,旧址无任何碑记,只有长3.8米,宽3.3米的一座小房子的残垣,村人于1992年在此基础上修复成了石大夫庙。该庙座北朝南,红柱青瓦,内供石大夫等神像,同时还新建灵官庙一座。1993年新建碧霞元君行宫和药王庙,1998年,新建玉皇殿一座。现已形成大小庙宇五座,初具规模。依瑚山而建,座南朝北,自下而上分别为石大夫庙、碧霞元君行宫、玉皇殿,三庙在一条中轴线上,相隔25米左右,一庙一层次,侧有台阶相通。灵官庙在石大夫庙与碧霞元君行宫中间正东20米处,座西朝东。药王庙居碧霞元君行宫东5米处,座西朝东。碧霞元君行宫长10米,宽6米,6层台阶,玉皇殿长9米,宽6.2米,4步台阶。药王庙长3.3米,宽3米,灵官庙较小,长2米,宽1.5米。五庙错落有致,院内植有国槐、柳树、柏树等树木,绿树掩映着红柱、青瓦,甚为好看。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为柳沟寺庙会,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搭台唱戏,烧香诵经,使柳沟寺重现昔日之盛况。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