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庵山门
蟠龙庵,地处青浦区徐泾镇蟠龙村。蟠龙(又名盘龙),以坐落于蟠龙塘(又称盘龙港)之西侧而得名。蟠龙村原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镇,传说明朝开国朱元璋皇帝因战乱困于此地,持两把战刀冲出去而得天下,故而取名蟠龙村。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二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有蟠龙大寺,故名。该村东边有条小河,长年流水,河西边绿竹茂盛,在竹林西侧,有一棵古银杏,约计有600余年的树龄,至今还枝繁叶茂。
清光绪元年(1875)《盘龙镇志》中记载“其地处青邑东境,与上海县接壤,曲水萦居,溪桥鱼唱,盖鱼米之乡。镇建于清初,历三百余年,发展为东西长一里,南北长半里之十字街,里人从事耕织,群居于此”。抗日战争期间,镇上有米行、米厂十余家,是向上海市区输送粮食的主要集镇之一。解放后,曾为龙固区政府驻地。现徐泾镇蟠龙村内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香花桥和香客云集的蟠龙庵。
蟠龙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当地俗称“古庙”或“圣堂”。蟠龙庵是由“蟠龙大寺”即“普门教寺”与“圣堂”两个寺院合并而成。蟠龙大寺位于村北,圣堂位于村南。据徐泾志记载,隋朝仁寿年间(601—605),由如莹法师开山建寺,取名普门教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大中十三年(859),吴人陆素居士护法建寺,扩寺基72亩。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普门教寺,当时留有隋朝炀帝御制的碑记。明嘉靖年间(1552—1565)遭倭寇焚掠,鞠友茂等僧募建。明崇祯己卯年(1639)五月十七日午时遭大风吹倒庵堂,清朝陈瞻甫居士募建中殿。清乾隆十一年(1746)募建前殿。清道光十九年(1839),程锡瑞、金时待等募资主修,后当地百姓称为蟠龙大寺。
民国二十六年(1937)释友吉法师离开上海闵行区莘庄春申庵,常住蟠龙大寺,后因圣堂无人管理,友吉师太与徒仁秀法师来到圣堂常住。圣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7—1796),当时从金联的普江寺请来一尊佛像而建起,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四颗炸弹炸毁,后改建两间由芦苇编的茅屋。友吉师太长住后,又遭文化大革命,寺庙不得发展,十年浩劫中友吉师太种地卖菜,血汗积累,一分一毛积存。十年过后,终于又造三间砖瓦房,中间供佛,两头住人。后于1994年不慎失火,1995年经国家批准后,将蟠龙大寺和圣堂合并,由明旸大和尚题词为蟠龙庵,并介绍弟子释果乐法师前来协助共同建庙,于1997年正式建成。2001年获准正式作为宗教场所登记。
现蟠龙庵朝南面向高架路而建,共有三进佛殿。过山门为天王殿,殿内供四大天王。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并有地藏、观音等佛龛,释迦牟尼佛背后供观音。殿后为“净土人间”佛堂,共有二层木制楼阁,一层中供西方三圣,在堂内还很特别地供奉了关公和华陀的彩塑佛。在天王殿的西侧建有一放生池,池上建九曲桥,桥上建亭。放生池北侧为一菜园,为尼众们种植蔬菜果瓜之处。大雄宝殿的西侧建有西配殿一排二层楼房,为日常尼众的住处。东侧建有回廊和侧门,回廊内墙上有功德施主的名录碑。
2000年3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若山长老介绍,高僧园霖大和尚的弟子释通朋法师到蟠龙庵常住,经青浦区宗教局批准由通朋法师任主侍。通朋法师不辞辛苦地教导着出家、在家弟子,把正法传播人间,座下尼众十余人,使蟠龙庵香火旺盛、佛法兴隆、正法久住。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蟠龙村
邮编:201702
电话:021-59883940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