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堂禅寺始建于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间,距今约1500多年。是陕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唐朝开元盛世重修,宋代建四年再 次较大规模地扩建。据说当时方圆5里殿宇林立松柏环绕,香火旺盛僧众千人,彻夜灯通明,昼夜佛乐不断,白云常绕松柏峰,彩虹时插圣水间。是北方最清净的禅 宗修道场。可惜,南宋末年蒙古游牧南侵寺院被毁,仅有两处石窟菩萨殿免于火焚。清朝康熙年间第三次小规模重修,同治年间又遭战火摧毁。请末民国前,第四次 重修无量殿供奉阿弥陀佛,当时有五个常驻僧人自耕自食,维艰修行。
现在遗留的远古建筑只有石窟两处,建筑大小不一,1号窟室面积9平方米,2 号窟6.3平方米,全部窟区面积约680平方米。其中留存远古文物有摩崖石刻造像2件;摩崖题记一处,石刻造像残件1尊,石刻仿木檐头结构一处,尤为珍贵 的是石窟顶部石刻莲花藻井天花板一处.这些1500多年前建造的石窟及摩崖石刻遗产,为研究佛教历史和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物质依据.
一九八一年第五次重修,请回佛菩萨石像6尊,新修会窑三孔,建造戏台1处。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四年,高爱莲、常孝娥居士初次发起供奉愿行,高炳忠、六翻利及七名居士自发组成法器组,无偿地定期不定期地在寺院赞唱诵经,祈求社会和谐,人民安 居了业,利益一方众生。同年县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一九九九年间各处居士及周边群众布施一部分资金,修建石窟三孔。
石佛堂禅寺位于陕西省佳县城西北角6.5公里处佳县芦河畔石咀峰村。石佛堂禅寺始建于北朝北魏拓跋氏年代,既公元386—543年间,距今约 1500多年。是陕北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唐朝开元盛世重修,宋代建四年再次较大规模地扩建。据说当时方圆5里殿宇林立松柏环绕,香火旺盛僧众千人,彻夜灯 通明,昼夜佛乐不断,白云常绕松柏峰,彩虹时插圣水间。是北方最清净的禅宗修道场。可惜,南宋末年蒙古游牧南侵寺院被毁,仅有两处石窟菩萨殿免于火焚。清 朝康熙年间第三次小规模重修,同治年间又遭战火摧毁。清末民国前,第四次重修无量殿供奉阿弥陀佛,当时有五个常驻僧人自耕自食,维艰修行。
石 佛堂禅寺的佛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 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石佛堂禅寺是飞檐斗拱式的佛 教寺院。
现在遗留的远古建筑只有石窟两处,建筑大小不一,1号窟室面积9平方米,2号窟6.3平方米,全部窟区面积约680平方米。其中留存 远古文物有摩崖石刻造像2件;摩崖题记一处,石刻造像残件1尊,石刻仿木檐头结构一处,尤为珍贵的是石窟顶部石刻莲花藻井天花板一处.这些1500多年前 建造的石窟及摩崖石刻遗产,为研究佛教历史和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物质依据.
一九八一年第五次重修,请回佛菩萨石像6尊,新修会窑三孔,建造戏台1处。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四年,高爱莲、常孝娥居士初次发起供奉愿行,高炳忠、六翻利及七名居士自发组成法器组,无偿地定期不定期地在寺院赞唱诵经,祈求社会和谐,人民安 居了业,利益一方众生。同年县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一九九九年间各处居士及周边群众布施一部分资金,修建石窟三孔。
人心思志感大 地,珠宝放光会有时。石佛堂禅寺盼来了一位大德高僧释常照师傅,他发了宏愿,要把石佛堂禅寺建成上规模的弘法利生的修炼道场。从04年四月至尽短暂的两年 内,在贾正兰副县长等县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市、县宗教局的支持下,以及本寺周边村民的全力协助下,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众居士筹集布施近百万,新修三 层居士住宿楼一座,展平面积960平方米;建成自来水供应工程一处,扬程200米,可蓄水116方;请来佛菩萨铜像7尊,铜鼎二件;筑起400平方米念佛 堂地基一处;筑起石窟前后护墙3处。使该寺的基础实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自释常照师傅住本寺后,法幢高悬,佛乐不断,经常办法会、打佛七,为 众生消灾,为亡灵超度,并多次邀请省佛学院高僧园成法师来寺讲经说法,使该禅寺声誉大振,名扬四方。尤其激动人心的是2005年7月24日,激请刚从印度 归国的堪布活佛和单珍达吉活佛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当时正值天气大旱民心如焚之时,两位活佛大慈大悲,带领几名居士上山祈雨,不时在晴空万里间,乌云密布, 雷鸣电闪,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顿时缓解了一方旱象。目睹求雨的信士及方圆十里的民众无不信服,深信佛法无量无边,人心感顿天地。二00六年农历二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节期间,举办了为期七天的的香灯供奉法会。25日法会的第一天,由香港慈会法师、市县宗教局、县政府领导出席,西安、陕西、内蒙、延安、榆 林等寺院的高僧和本县的居士200多人参加,云集本寺的信徒和群众近万人,举行了声势较大的剪彩仪式。法会内容以拜梁皇阡为主,还有严净、迥向、消灾、超 度、放焰火、供天。
石佛堂禅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 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 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 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 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 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 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 联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 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 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 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地址:佳县城西北角6.5公里处佳县芦河畔石咀峰村
邮编:719200
电话:13379327581
www.jxsft.net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