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寺
西山寺,在陕西西安长安县纪杨乡黄堆村与七渠村之间,东接阿房宫遗址,西临沣河,南近斗门镇,北邻咸阳市,寺前有黄堆潭,水面约十亩,色绿清澈,四季不涸。该寺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据《长安县志》卷二十三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即指此。
据传,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时,从长安城出发,第一站便是此地,在潭中给马饮过水,玄奘视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取经回到长安后,奏于朝廷,修建了这座寺院,称“西山寺”。朝廷还给寺院发了36条御棍,以保护寺院。据七渠村已故的林凤祥说,解放前,他在黄堆小学任校长时(黄堆小学校址即西山寺),寺院内还存有红御棍十多条。当初,西山寺的规模颇大,住过不少名僧。
唐玄奘于贞观三年(629)西行取经,历时17载,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故传,西山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十年(646),从时间、情理上讲,都是可能的。该寺坐东向西,东西长,南北宽,原占地120余亩,有南井、北井,浇地所用;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寺东南角有13层佛塔一座;牲畜、车辆、碾磨、农具俱全。清同治年间(1865)寺遭兵燹,殿宇全毁,后又修复大佛殿五间,山门房三间,斋堂两间,库房三间。据祖居腊家村退休教师宋文博、黄堆村退休干部周恩济回忆:解放前,他们在黄堆小学上学时,亲眼见到的大佛殿,七檩六椽,红柱碧檐,庄严宏伟,在西安城还是少见的。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每个约三吨重,两个石门礅有半人高,寺院还有大铁钟、碑石等文物。解放后,1949年佛像被砸毁,后又将大佛殿和山门房拆掉,迁建了社办中学。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重新修复了西山寺。
修复后的西山寺,现在新建大佛殿五间,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观音、地藏菩萨五尊塑像,雕塑精致,造型逼真,佛前幡、幢、幔垂,法器陈列有序,灯光明亮,肃穆庄严。大殿前有山门房(韦驮殿)三间,供有韦驮、弥勒塑像两尊,另有斋堂、客房各三间,寺院围墙全部用砖砌成。有常住僧团,经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西山寺的僧众,按照全国佛教协会提出的“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精神,还自种了十多亩耕地,务有苹果园,每年可收获粮食万余斤以自给。
黄堆潭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传奇:在周纣交战时,有一位神仙从终南山向此射了一箭,人们拔它不出,从西方来了一位莲花道人,顺手将箭拔出,水冒冲天,便成了一个大水潭,故名黄堆潭,又用舌尖点了一下,水中长出一朵大莲花;箭上的土刨在一旁,成了一个大土堆,故名黄堆村。潭中生出大莲花,颜色洁白,四季盛开,后来,莲花被喇嘛盗走。这虽系民间传奇,但时经千百年,至今潭水依然如故。
西山寺,历史悠久,久享盛名,据《长安县志》卷二十二记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
相传,西山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时,从长安城出发,第一站便是此地。玄奘视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取经回到长安后,奏于朝廷准许,修建本寺,称“西山寺”。朝廷特发放三十六条御棍以保护寺院。据七渠村已故的林风详老人所述:解放前他在黄堆小学任校长时(黄堆小学校址即西山寺),寺院内还存有红御棍十多条。当时,西山寺的规模颇大,住过不少名僧。
西山寺坐东向西,东西长,南北宽。原占地一百二十多亩,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十三层佛塔一座,石狮子两尊及石碑等文物。清同治年间(1865年),寺遭兵焚,殿宇全毁,后又修复,一九四九年佛像再次被拆毁,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又将五间大佛殿和三间山门房拆掉,迁建了社办中学,其他房舍因年久失修,全部倒塌,从此,寺院一片荒凉。
二零零五年,为弘扬佛法,普利众生,在已逾八旬的著名高僧常明法师倡促及筹措下,西山寺的重建恢复工作又进一步展开。如今,常明老和尚虽已德成西归,但西山寺在新任住持宽济法师的带领下,建设已初具规模。西山寺必定会成为我国佛教文化传播的又一知名道场。
黄堆村是西安市西郊一个有一千六百多口人的村子,离市区有20多里路,属西安市长安区王寺镇管辖。这个村旁边有个西山寺,传说是唐僧到西天取经第一站下榻的地方村里不少老年人常到寺庙里烧香磕头,求神拜佛。
黄堆潭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传奇:在周纣交战时,有一位神仙从终南山向此射了一箭,人们拔它不出,从西方来了一位莲花道人,顺手将箭拔出,水冒冲天,便成了一个大水潭,故名黄堆潭,又用舌尖点了一下,水中长出一朵大莲花;箭上的土刨在一旁,成了一个大土堆,故名黄堆村。潭中生出大莲花,颜色洁白,四季盛开,后来,莲花被喇嘛盗走。
这虽系民间传奇,但时经千百年,至今潭水依然如故。
西山寺,在长安县纪杨乡黄堆村与七渠村之间,东接阿房宫遗址,西临沣河,南近斗门镇,北邻咸阳市,寺前有黄堆潭,水面约十亩,色绿清澈,四季不涸。该寺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据《长安县志》卷二十三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即指此。
据传,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时,从长安城出发,第一站便是此地,在潭中给马饮过水,玄奘视潭水清幽,环境优美,取经回到长安后,奏于朝廷,修建了这座寺院,称“西山寺”。
朝廷还给寺院发了36条御棍,以保护寺院。据七渠村已故的林凤祥说,解放前,他在黄堆小学任校长时(黄堆小学校址即西山寺),寺院内还存有红御棍十多条。当初,西山寺的规模颇大,住过不少名僧。
唐玄奘于贞观三年(629)西行取经,历时17载,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故传,西山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十年(646),从时间、情理上讲,都是可能的。
该寺坐东向西,东西长,南北宽,原占地120余亩,有南井、北井,浇地所用;有大佛殿七间,大雄宝殿五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寺东南角有13层佛塔一座;牲畜、车辆、碾磨、农具俱全。
清同治年间(1865)寺遭兵燹,殿宇全毁,后又修复大佛殿五间,山门房三间,斋堂两间,库房三间。解放前,大佛殿,七檩六椽,红柱碧檐,庄严宏伟,在西安城还是少见的。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每个约三吨重,两个石门礅有半人高,寺院还有大铁钟、碑石等文物。解放后,1949年佛像被砸毁,后又将大佛殿和山门房拆掉,迁建了社办中学。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重新修复了西山寺。
修复后的西山寺,现在新建大佛殿五间,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观音、地藏菩萨五尊塑像,雕塑精致,造型逼真,佛前幡、幢、幔垂,法器陈列有序,灯光明亮,肃穆庄严。
大殿前有山门房(韦驮殿)三间,供有韦驮、弥勒塑像两尊,另有斋堂、客房各三间,寺院围墙全部用砖砌成。有常住僧团,经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西山寺的僧众,按照全国佛教协会提出的“农禅并重”,“以寺养寺”的精神,还自种了十多亩耕地,务有苹果园,每年可收获粮食万余斤以自给。
西山寺,位于长安西乡,沣河东畔。相传为大唐高僧玄奘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创建。该寺座东朝西,含玄奘西行印度取经之意。寺前的圣女泉,亦相传为玄奘西行时的饮马处。据清嘉庆年长安县志二十二卷载:西山寺在西乡黄堆潭,去城三十五里, 山门外有圣女泉,即今黄堆潭也。 清同治年间(公元一八六五年),西山寺和关中其它大寺院如兴教寺同遭兵劫,焚毁几尽。后经重修,至清末民初时仍有寺产一百二十亩。其中寺院四十亩,建大雄宝殿五间、大佛殿(卧佛)七间、厢房六间、斋堂三间、山门三间、石狮两尊、碑文多处及十三层佛塔一座。另有良田八十亩,古井两口,车辆、牲畜、碾磨、仑房及一应农具俱全。由此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西山寺俨然是一座农业王国式的大寺院。由于关中地区大寺院多为隋唐鼎盛时期依皇家背景所建,而又依玄奘实际上是一位友好使者为唐王朝外交做出的巨大贡献及皇帝给予的特殊礼遇远高于宰相的事实(如唐高宗为收藏玄奘从印度取回的梵经而建造了至今巍然屹立的大雁塔;在玄奘圆寂后,高宗又选址在少陵原南畔高踞之处建造兴教寺,专以安葬他的遗骨),他若想建一座为西行印度做纪念性的寺院,当不费拂灰之力。即使玄奘个人谦恭质朴,也会有人为唐王朝政治利益着想首倡建造的。因而,西山寺与玄奘及唐王朝的渊缘有着必然的社会基础。
数年前兴教寺住持常明法师多方奔走筹集资金,雄心勃勃地依唐制重建西山寺。奠基仪式举行时政府官员及省市有关团体的负责人等贵宾应邀出席。另外,四方民众及媒体记者亦纷纷赶来助兴,场面十分地热烈。计划重建单项除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厢房、法堂外,仅大雄宝殿的设计面积就达 1300m2 ,早已敬塑完成的几尊佛像只待归位。其气势之恢弘,令人振奋。另外,为使游人既有休憩之所,又能观水赏鱼,还环绕圣女泉植柳并建凉亭数座。只有在百业兴旺、政通人和之今日,西山寺重现昔日雄风的夙愿才能够实现。社会各方为繁荣西安经济、开发西安的旅游事业再联手努力,依旧貌环圣女泉广种珍花异草、通漆渠,恢复“波光树影,郁为胜境”和“小桥流水,鱼跃蛙鸣”之自然美景。现代西安又多了一处风光秀丽又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
千百年来,民间有关玄奘与西山寺的传说源远流长:贞观元年八月(公元六二七年),玄奘为索求佛经真谛,不远万里,只身西出长安去印度取经,踏上漫漫征途。中午时分,骄阳灼炎,至圣女泉。此一泉碧水,柳荫环抱,波光粼粼。玄奘下马拜泉,牵马饮水。毕,须叟少歇,重策马登程匆匆西去。十七年后,玄奘取经功成回国,唐王朝遣特使及卫队远赴流沙(今新疆境内)迎接。于是,由二十匹骏马满驮梵经六百五十七部,在王朝卫队的护卫下,玄奘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唐太宗在洛阳,特地委托宰相房玄龄在朱雀门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长安人民倾城出动,几十万人排满在几十里的大街两旁,欢呼玄奘荣归故里,盛况空前。第二年,玄奘便在当年西行时的第一站圣女泉旁,建造了西山寺,昭示纪念。寺成后,皇帝又赐御棍三十六条,供寺僧护院之用,距今已一千三百余年了。闻名遐迩的圣女泉也有着这样美丽的传说:汉朝初年,建汉城。朝廷征发民伕运南山之漆至未央宫。于是,无论烈日苦雨,在绵绵百里的黄土道上,无数服苦役的民伕背负漆料终日不绝于途。民伕的苦难引动了天上圣女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她驾云降临人间,从发上取下一根银簪,轻轻一划,从沣浴下至汉城由南向北划出了一道细沟,流淌涓涓细水,供民伕运漆之用,这道细沟便叫“漆渠”。只是菩萨当初执簪划线时,中途玉腕随意一旋,又划出了一个圆圈,日后竟成十余亩大的粼粼水面,即“圣女泉”。据长安县志十三卷圣女泉风光载:惟止水一泓,深不可测,池东有西山寺,沿池植柳,波光树影,郁为胜境。又据乡间几位九旬鹤发老人近日对笔者讲: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连年无雨,六料无收,饥饉遍野。惟圣女泉水,依然充盈。泉中水草茂盛,菱鱼竞生。菱大者如茶盖,鱼肥者长二尺许,可谓当世的一大奇景。 “漆渠”又实在是一条婉约小河。“小桥流水,鱼跃蛙呜”是前代文人对它的赞美。其水甘洌清澈,水底卵石、历历可数,小鱼群游、忽聚忽散,石间小蟹、伸手可获,莺啼鹭唳,时亢时啭。凡春夏明日,两岸垂柳倒映,芳草萋萋,野花盛开,香气四溢。若徐风拂来,花瓣洒满河中,随波而去。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西山寺上香之日,四县八方民众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必用此水沐洗手脸,才进寺焚香拜佛,以示虔诚,这又是当年的一大美景。民国年间,西山寺辟为完小,学童在厢房念书,寺僧在大雄宝殿供佛,各执其事。据曾任完小校长的已故老人林凤祥生前讲述:他当年曾亲眼见过御棍十余条,寺僧视之为宝,常不肯与人抚摩。另各殿均有色彩鲜丽的壁画,其中一幅“玄奘西行图”,用笔工整、线条飞飏,人物及白马皆栩栩如生。乡间贤达王忠林老人前日也曾叙说:民国时他尚幼,每天清晨是寺院的大铜铃唤他去念书的。那大铜铃光亮形美,悬于大殿檐下,摇起来声音清脆悠扬,远传数里。后来,他长大娶妻生子,再后来,儿子也长到了念书的年龄。于是寺院的铃声又唤他的儿子去念书了。这曾摇响了几十年、唤起几代人去念书的寺院铃声,至今一些年已古稀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还十分地怀念。一九六六年,文革兴起,寺僧被迫离散。一九六七年,又辟为民办初中。一九七五年学校撤离时,竟愚蠢地拆毁了所有殿宇。从此,西山寺一片荒芜。
电话:029-88891569
传真:029-81878090
邮箱:kuanjifs@sina.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沣渭新区黄堆潭村
邮编:710016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