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门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山 门
兴教寺山门。
与教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距西安市约二十公里,是一百四十二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这里俯视樊川,潏河如带;南望终南玉案峰,万峰耸立;西观神禾,起伏如画;绿树环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唐朝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安葬地,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寺院。寺内主要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是玄奘法师及两大弟子灵塔。
玄奘塔,矗立在西院苍翠松竹之中,高二十三米,仿木楼阁式砖塔,为唐代著名高僧三藏玄奘大师之墓塔,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遗迹。塔建于唐宗章二年(六六九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
塔平面正方,全高廿一公尺,共五层,塔身无基座承托,由地面直接出土,二层以上为砖表土心,无法登上。初层每边五.二公尺,经后世维修,塔身外璧无装饰,已改为平素之砖墙,没有倚柱,上有以砖刻“一斗三升”斗拱,南面辟有半圆形拱券门,内设小方室供奉玄奘坐像。第二层至第五层,高度及面积渐次内缩,均以砖砌出八角形倚柱。
各层塔檐以二层菱角牙子和多层平砖叠涩而出,四个檐角悬挂一个铁铃,檐口上部,反叠涩平砖砌成坡顶形式,以承接上层塔身,至第五层塔顶四坡亦不起脊,棱线柔和向内曲。
塔底层南面有拱行券洞,龛内有玄奘法师泥塑像。塔底层北面壁上镶嵌唐朝文宗开成四年(八三九年)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刘珂撰文,僧建初书丹。整个塔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庄重稳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大价值。
塔刹亦平面呈正方,四瓣仰莲托覆钵、莲瓣及宝瓶、宝珠等。外观简单稳重,表现朴实大方的风格。此塔于太和二年重新修复。
玄奘法师(六○○年至六六四年)是唐朝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唐高宗鳞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法师圆寂于宜君县玉华宫。消息传至京城长安,朝野为之悲戚,唐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法师遗骨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安葬时,送葬者达数万人。六六九年,唐高宗下诏将玄奘法师遗骨葬少陵原畔(今址),建五层砖塔葬之,随即建寺。玄奘塔因唐中宗溢玄奘“大遍觉”,故又称“大遍觉塔”。
玄奘塔两侧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灵塔。高约七米,三层四面分别有“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窥基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年),窥基(六三二年至六八二年),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之侄,十七岁从玄奘法师出家。他聪慧博学,深受玄奘法师器重,与神坊、嘉尚、普光号称“百部疏主”。圆测塔是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葬于与教寺。圆测(六一三年至六九六年)是唐朝新罗(朝鲜)僧人。他自幼出家,十五岁到中国学法与唐玄奘,通梵语、藏语等六种语言,帮助玄奘法师译经,成为奘门高足之一。圆测圆寂后,初葬与河南龙门香山寺,后弟子葬于陕西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宋时从丰德寺葬部分遗骨于玄奘塔侧。
与教寺千百年来几经沧桑。唐肃宗李亨来此处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与教寺”。唐朝樊川寺院密集,与教寺与兴国、华严、牛头、观音、云栖、禅定、法幢等并称“樊川八大寺院”,与教寺位列樊川八寺之首。宋朝时,与教寺“殿宇法制,粗密庄严”。明清时,几废几兴。到清同治年间(一九六五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焚,唯三座灵塔幸存。一九二二年,妙阔法师募修了大殿五桐,燎房十间。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四年,朱子桥居士等人募资补修了三座灵塔。一九三九年程颂等募修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等。一九四九年后,妙阔法师自任住持,法因任监院,僧人过若农禅并重的生活。一九三二年,在住持常明法师主持下,与教寺修缮一新,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访问、朝拜圣地。
与教寺法堂内供元朝所铸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两米。重约两千七百余斤,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这些都是寺内珍贵文物。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两侧墙壁上镶嵌《金刚经》石碑,字机迹遒劲,为书法珍品。东院藏经楼上收藏着明清刻引佛经和近代影印经典达万卷之多,还珍藏着梵文、巴利文、贝叶经等。西院有一座构筑精巧的“慈恩殿”,殿内有玄奘及弟子窥基、圆测石刻像各一座,这三座石碑为一九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刻制,玄奘和窥基法师画像是依旧日本东京收藏我国唐朝官中所供玄奘、窥基画像印制刻石。玄奘法师石刻像高约一米,身穿短褐,足登布屐手执雨伞,背着装满经书的背夹,背夹上挂一盏明灯,主动地表现出玄奘法田不畏险阻、风雨兼程地在配取经途中跋涉的感人形象法奘的造一形象在印度也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克服困难、永往直前的鼓舞力量。
现任方丈常明法师,八十余岁,陕西礼泉人,一九三七年出家,师从拂尘大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秉任中国佛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监院宽池法师,三十余岁,陕西武功人,一九九○年出家,师从常明法师。
寺址:陕西省长安县杜曲镇东江坡村
电话:(029)5937335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