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龙泉寺
灵丘《滴水成钟 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县东北石家田乡温东堡村南龙泉山上,距县城15公里。
该寺始建于唐代,历代都有修葺。代远年间寺庙倾颓,后来众善人捐资修葺。明天启六年(1626年)地震被毁,清乾隆年间重修,恢复旧貌。解放战争时期,破除封建迷信,被群众拆毁。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修葺。龙泉山山腰有一山洞,洞顶上有一清泉涌出。山似龙头,泉似龙口,故名龙泉。此山亦称为龙泉山。据《重修龙泉并龙王庙碑记》载:“此寺先有龙王庙,庙后有泉,名龙泉。又建寺,名龙泉寺。”寺院建在幽壑丛林之中,坐南朝北,半依峭壁,半筑短墙,墙外为石筑高台。佛殿三楹依壁而建,下为成堂与禅房分居东西两侧。再下为山门,山门上为逐级而低的石阶。龙王庙建在寺旁。整座庙宇依山而建,峻宇雕墙,辉光夺目,伴之以龙泉飞瀑,“滴水成钟”颇为壮观。
龙泉寺位于灵丘城东北二十多里处,此寺先有龙王庙,庙后有泉,名龙泉,又建寺,名龙泉寺。过去寺庙很多,建筑精巧庄雅,随坡就洞,散落有致。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明,时见草木畅茂,鸟鹊飞鸣,欹欤休哉,诚一邑之大观也。寺院内外苍松参天,杨柳掩映。寺前有股清泉,常年流水潺潺。风景幽静秀美,独居城北之胜。县志记载:“有泉附岩下,日夜成钟声。创自唐,后有外境人过而识之,夜于岩下锥石,不知取何物去,自是绝响,寺寻废。”
传说,从前寺院西面的山涧里,有股涓涓细流。和尚们吃那儿的水,牛倌羊倌赶着牛羊也去饮水,砍柴的人吃罢干粮都不免去那儿解解渴。有这么一天,不知从何处来了个陌生人,山上转,水边转,转呀转呀转了好半天,转罢也和当地砍柴汉那样爬倒身子去喝水。一般人渴了去喝水都是真的往肚里喝,可是这个人不一般,他大大吸了一口含在嘴里不往下咽,站起来急急慌慌地就走,就像贼偷了什么东西一样。这事一般人看不出来,更不注意。寺院里有个老和尚此刻不知怎么自觉心神不安地难受,坐立不宁。老和尚出去,一抬头便看见这个陌生人的所作所为。老和尚知道水里有宝,他懂得,并且看出来这是个盗贼,于是朝那人追了去。原来这个人是南蛮子,大有本事,就是来盗宝的。他有本事,老和尚有法力,他溜得快,和尚更快,即刻便将他追住。“往哪里跑!”老和尚大喝一声,使劲从那人背心“啪”地拍了一把。这个人还未提防,猛然被拍,禁不住“哗”地一下把这口水吐出来,就吐到寺庙前的一处石崖跟里,想盗宝没有盗走。这个地方原来根本没有水,整块的石头似乎连一丝缝儿都没有,想出也出不来。怪气的是,这口水吐上去,立刻一股清泉嘟嘟地冒出来。西面山沟里的水慢慢也就没了。老和尚叫人们把这儿往深凿了凿,四处往起砌了砌,砌成一个泉池,就象一眼方方正正不太深的水井。井上又倚崖盖了一个石门洞。以后,洞顶上慢慢也渗出水来,渗出的水自然一点一点地滴入下面的泉池。令人神奇的是,这一点一点的水滴下去,击在泉水面上,除击起层层涟漪外,还能发出敲钟一样的宏大响声,“铛——铛——”,附近三里五里都能听见。有宝就有在这里!于是,人们都称这泉为“龙泉”,称这寺为“龙泉寺”,这座山也叫龙泉山了。从此以后,人们每提到“龙泉寺”便在前头冠之“滴水成钟”的美称。正如古诗(邑令纪瑛璇题咏)所云:
日夜响钟声,奇音借水成。
泉从山上落,龙在地中鸣。
击去飞千点,敲来振一泓。
长教人猛省,流韵起怀清。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很早很早以前,这个水池内生活着一条山龙,经常出来伤害附近的老百姓。人们很愤恨。有一个羊倌,在二十只羊的身上涂上砒霜,喂了这条龙,将龙毒死在水池中。后来这滴水成钟的响声,是这条龙临死时的呼叫声。
这“龙泉”的水特别干净,三四尺深清澈透底,里面有根绣花小针都能看见。且不深不浅始终保持那个水平,千人万人往出舀也舀不败,你不舀它也不外溢。
那年,县里有这么个县太爷,别处的水不喝,就喝龙泉寺的水。县太爷每天派一名公务人员给他赶上马去驮水。这天,天气不好,风卷雪花特别冷。驮水的人走到半路不想走了,从乐陶山村打了两桶驮回去。县太爷一喝就感觉不对,把驮水的人叫前来问:“你的水是从哪里驮的,嗯?”驮水人说:“龙泉寺。”县太爷说:“你再说个龙泉寺!那龙泉寺的水喝到底没根儿,今儿的怎有了根儿?”驮水人一看哄不过去,只得如实讲了。县太爷哈哈笑道:“你没去就说没去嘛,不该哄人。”驮水人怕县太爷加重处理,跪下便磕头央求。县太爷说:“快起来,你以后别哄人就是了。”从此以后驮水的人再也不敢偷懒,县太爷就一直喝着龙泉水。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