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晋城市蒲泓福胜寺简介_蒲泓福胜寺开光_蒲泓福胜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4 17:12:02作者:心经结缘网

历史名胜古刹“福胜寺”,地处历山自然风景区深山幽谷,位于沁水县城西南四十里处的中村镇蒲泓村,是沁水县西南部最大的名寺,气势宏伟,规模壮观,历史悠久,名扬中原。1997年4月7日被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始建于宋治平年初(公元1064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经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历经沧桑,几经修缮,至今已有944年历史。整个建筑占地2.8亩,南北长68米,东西宽28米,共计1904平方米。
   据皇明万历二年,仲月重修福胜寺碑记:宋治平年之初,东京相国寺高僧洪武大师曹智家,云游名山,于蒲泓村东,古塌圪立阑松之处,遗舍俐佛脂,其地前后左 右,佳气葱茏,北忱傲山,南面舜王坪,阜山雄其左,丹坪峙其右,景之所以为奇也,院中古塔屹立,其土如米,其香如阑,松柏之林,砻密如盖,地之所为灵也。 是年相国寺门徒,行脚历兖豫,涉荆湘、托钵化缘,慕资始建福胜寺。后屡有兴作,不悉碑记。
  据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碑记:瞻见福胜 寺者,居蒲泓村东,宝刹后宫中央供大雄殿佛,左伽蓝右护法,南有菩萨君像,前有四大天王殿,山门上有阁中昆虞佛,东文昌、西药王创修于宋治平之年,历代增 修不一而足挔古如兹。名师高僧云游宝刹,仰观精舍宏伟壮阔,门徒众众,盛况空前。
  少林寺二十七代高僧,曾在福胜寺任主持方丈。有关福胜寺史话,传说甚多,现存明万历以来数多碑刻文字记载较详。
   福胜寺,不仅是古老的佛教名胜,而且是培育革命人才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系晋豫区(后归太岳区)领导的沁南县。福胜寺所在地蒲泓村为沁南抗日县政 府的活动、避身、联络驻防地点。为了培养我党急需的抗日干部,经晋豫区党委批准在福胜寺建立了全县唯一的一所沁南县抗日高小(实为干校)。先后招收十个班 次学员。随时为我党政军提供、保养急需干部,到解放战争时有近千名学生(不少人等不到毕业奔赴祖国各地工作)成为革命精英栋梁之材。
  当年晋豫区和太岳区的主要领导聂真书记、陈赓将军、王新亭将军、孙定国司令、唐天际将军都曾到沁南抗日高小视察和要人、要干部。沁南抗日高校与附近的“抗大太岳分校”遥相呼应是当时沁南县境内唯一的两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


  福胜寺始建于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经朝历代,几经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寺院南北长68 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904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规模壮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豫区(后归太岳区)领导的沁南县 活动所在地,一九四三年经区党委批准,曾在福胜寺建立了全县唯一的一所“沁南县抗日高小”,到解放战争时期有近千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 批革命栋梁。
  福胜寺从中轴线上分别座落着山门,天王殿,舍利塔,观音殿,大殿宝殿及两廊厢房等建筑物。
  山门坐北朝南,前有照壁一座,花墙随壁围寺。南边无路,从寺东拾阶而上可达山门。照壁前原有兰松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俗称迎客松,招迎十方高僧,香客。现树无存。
   山门四柱顶楼,为两层楼建筑。头阁三间,两侧内梯各占一间,山门两侧各有楼房数间,上下共计二十二间。头阁内供毗卢佛像,东室供文昌,西室供药王。山门 前柱下石柱基雕刻精致,诗图并茂。前柱上方,楼杆下端装饰木雕图案三幅。中间一幅为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马去西天取经行走图案;左右二幅为苍龙腾飞、壮丹环身 图案。大门口塑有两尊把门金刚,立眉瞪眼,狰狞威武。门下设有机关,踏之即来,使人惊畏。
  步入山门,来到前院。前院地势比较狭窄,正北三间平房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墙有壁画,前后开门。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层楼房,左楼上为鼓楼,右楼上为钟楼,楼下各有门洞直通中院。前院无东西厢房,东南侧有一小门可通寺外,供惊畏把门金刚的香客出入寺院。
  中院亦叫塔院。院中建舍利塔一座,呈六角形、高十三级,塔下修暗室一间,有梯与地面相接。塔左右为伽蓝护法。现塔已倾圮。东西两厢修两层楼房,上下共计三十六间。塔北为中殿后墙,属后院南殿。中殿两侧与东西厢房之间各留丈余宽通道,上一台阶即进入后院。
   后院正北上五级石阶即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粗壮,八根石柱支撑,后柱立于室内,前柱贯连通窗。佛祖盘坐在正中莲花台上。座底东西有洞, 下有风潭,吼声呼呼,以手试之,阴风凛凛。佛祖左右塑伽蓝护法,东西两边排列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相貌毕真。现大殿已倾圮。
  南殿为观音菩萨殿。前檐施方形石柱两根,柱头施大额枋,上有七组木拱。面阔三间,内供菩萨像。梁底悬空木雕浮刻西天取经系列图案围屋。
  后院东西各修三间禅房,立柱出檐结构,楼上饰有楼杆。
  后院中现遗留四块大石碑。石碑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厚三十公分,两块高距在大石龟上,两块倒在地上,风剥日晒,碑上字体已不太清晰。
  福胜寺历史悠久。据明万历二年“重修福胜寺记”载,宋治平年初(约1064年),东京相国寺高僧曹智密,云游至斯,坐化在蒲弘村东屹立的兰松处。其门徒四处募资,始建福胜寺。
   嘉靖十二年,时福胜寺住持祖福携其弟子普登、普雨等人重修正殿五间,历时十四年告竣。嘉靖四十年,塑圣像三舍,加以金饰。隆庆辛未春,重起天王殿三间。 其间院主祖宾、普登、洪训为之辅翼,乡人谭义,帅承恩,郑文道,帅文冈等人共襄胜举,输力输财各不同,而诚心乐善则一也。
  明万历二十五年“创建观音暨塑妆诸位圣像碑记”载,明万历六年,僧洪慈同合寺众僧,复建观音中殿三间。僧普登、门徒洪志,于十余名志同道合的僧众,于万历二十年,转化十方,募资塑毗卢佛,三大士,菩萨,罗汉,诸王及闫君等众,妆绘金饰,躬自为之,厥功告成。
   据清康熙十二年“福胜寺住持比丘慈泉记”载,比丘性仁,号慈泉,俗姓张氏,蒲弘村人。幼年体弱多病,五岁时出家福胜寺为僧。1627年,慈泉十八岁的时 候,随师傅到高平县仙井里听叶巅大师讲经,受到启发,以后便刻苦自修,从不偷闲。又随师傅西游,视野大开,他精心研究佛会音乐,每出主佛事,颇受赞许。当 时有个香林大师,见慈泉天资聪慧,心善好学,便告诉他的师傅,可把禅房机密经文交给他。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慈泉因战乱避于阳城县开福寺,在那里 他精心研读了《法华经》,很有造诣。崇祯十五年,慈泉拜谒五台山大显通寺,第二年,又朝见少林寺,聆听少林寺第十七代弟子心悦和尚讲授佛家机缘。清顺治元 年(1664年),慈泉到阳城海会禅院讲授《般若经》,又先后到开福寺、云峰寺等地讲授《法华经》,普度弟子百余人。经过几十年的云游,慈泉又回到了出家 时的蒲弘福胜寺。由于兵战和灾荒,寺院荒废,众僧离散,原有的五十多间房子也毁坏十之八九,四十余名僧人,只剩下立洞弟子等二人。慈泉触景生情,悲愤无 比,决心重振福胜寺。于是他和立洞师徒二人,到处化缘布施,很快就建起了观音殿、钟楼山门,并创建了前院的一座十三层宝塔,又修造佛殿一院,殿西静室一 院,东西厢房各三楹,还有大殿塑金佛一尊,菩萨两尊,使荒废的古寺面目一新。
  据清同治二年“福胜寺照文师祖证道碑记”载,照文师祖生于乾隆四 十九年十一月,礼福胜寺本琏大师为师,年中岁,渡湖南湖北二省,历荆湘二处化募,归而重修山门、头阁,妆塑文昌、毗卢、药王神像,计上下二十二楹,暨大门 内神像,外照壁,一切花墙,砌路等工程。道光二十三年,师祖亲出己资,重修后院三大士殿三楹,补葺东西角房,护法殿,以及修葺东西各禅室上盖下墙,临终嘱 徒重修西禅室上下六楹,大殿阶石数十丈。
  据蒲泓村村委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本村守寺人杨贵春,靳维杨,郑占魁对寺院又进行了一次修葺。
  俗话讲“外地的和尚会念经”。观福胜寺历代高僧均为本地人氏,比丘慈泉更是本村人。这是福胜寺佛教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后用首拙诗来寄托我的心声和祈愿:
  宝珠蒙尘色暗淡,埋藏深山人见罕,
  有朝一日因缘熟,灿烂光辉映山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