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福田寺
时 代:元至明
类 型:古建筑
所在地:山西省寿阳县
简 介:
福田寺位于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始建于唐,元至顺四年(1333年)重建。该寺坐北朝南,现存大小殿宇14间,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沿中轴对称布局,有正殿、过殿、东西配殿。
正殿建筑面积16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宽相等,悬山顶,坡度较陡,屋脊以琉璃瓦装饰。
过殿为寺门入口,面阔三间,明代建筑。
东西配殿面阔各四间,较为罕见,根据结构特征推断为明代建筑,琉璃瓦饰屋面。正殿存碑“刀村福田寺创建正殿碑记”一通。
福田寺是有确切纪年的元代建筑,建筑物结构用材上都体现了元代建筑特点,是保存较好的元代建筑精品。
在晋国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北,有一处条石垒砌的高约2m的平台,一座高耸的元代木结构古建筑稳居其上,这就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寺。寺庙座北向南由东西两条中轴线相邻组成,东中轴线上的一进四合院就是福田寺;西中轴线上的两进四合院是附属建筑,但是我没搞清楚西院究竟是否与福 田寺同为一体,暂时存疑。
福田寺主院由山门兼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南北相对,东西两侧围以配殿组成,总面积约1000㎡,所在的石砌高台前后均建有青石踏跺,形制独特。山门及大殿均为单檐悬山顶,元代建筑;东西殿为硬山顶,明代建筑。更有奇特的是:福田寺东西配殿均为四开间。
福田寺的山门兼做天王殿,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后檐均有四铺作枓栱,各间均补两朵,形制相同。殿内梁架为三椽栿接后劄牵用后槽内柱,其构架原理为金 元时期所常见:后劄牵斫成压跳在内柱身上承托三椽栿;而内柱头以坐枓顶平梁后尾,这种结构可以不用托脚而使平梁与平槫稳固,此构造在晋中和晋东南皆有。
稍有不同的是:福田寺山门使用了粗壮的三椽栿,并砍作月梁状,使得三椽栿与平梁之间缝隙狭小,这就大大缩短了平梁下蜀柱的高度,也是为减去托脚的重要手法,与同为元代作品的榆社福祥寺山门一模一样。只是福田寺山门的中缝脊槫下加设了斜撑和顺脊串,而福祥寺没有。
大殿的举折极为平缓;面阔三间,进深七椽,平面正方形,前檐下插廊;建在高约50cm的条石台基之上;檐柱为石柱均侧角,明间平柱为八瓣瓜棱柱,左右角 柱为抹角方柱,生起明显;柱头阑额、普柏枋均出头,普柏枋稍薄而阑额厚实;枓栱为五铺作双下枊,重栱计心,均为华栱假刻;补间铺作与柱头完全相同,每间各 补两朵,虽然用材粗硕,但是装饰作用已经明显可见,枊嘴已经是尖锐的五边形琴面枊;枓栱后尾两跳偷心都以横枋串联;衬方头在耍头之上外露。
大 殿梁架为六椽栿压前劄牵用三柱,两条六椽栿都是“弓”型弯梁,其巧妙之处就在于:利用弯梁的自然“罗锅”代替了一条四椽栿,而在六椽栿上直接架设平梁,在 减梁效果上虽与晋北的金代延庆寺、晋东南小会岭的宋代二仙庙等佳作完全一样,但是其构造手法更高一筹,堪称是因材施用的典范之作!
在晋东南, 取消托脚构件的步伐迈的早,金代的众多木结构已经没有了托脚。而晋中的木结构中,这一步要迟至元代。福田寺大殿的平槫构造与晋东南宋金时期的手法如出一 辙:下平槫下蜀柱、驼峰皆不用,只用一条内劄牵,身连上平槫蜀柱的合踏,同样一举三得。不过,福田寺大殿六椽栿的“罗锅”很高,甚至减短了平梁的蜀柱。
但是,如果你以为单纯使用一条弯梁就能达到这样奇妙的效果,那也不对,因为除了使用弯梁以外,福田寺大殿的梁架在内柱头还做了一个“小动作”:她不仅把 劄牵后尾安放在前槽内柱头,而且劄牵上还设置了一块方木,这就抬升了六椽栿的高度,为减去四椽栿、缩短蜀柱高度做了重要铺垫。
此外,平梁也用弯梁,不用加工即是自然的月梁,减短了脊槫蜀柱的高度,南方现存的早期木结构都利用这个构造原理。另外中缝脊槫下也和山门一样装设了斜撑,这种形制在晋中比较普遍,有许多实例,大约主要以装饰为主。
在福田寺大殿内有残破的《刀村福田院创建正殿碑记》一方,可以确定福田寺大殿确为元代所建,落款为“大元至顺四(公元1333)年”。可惜碑已经破碎成几块了,不过还散落原地尚未丢失。另在福田寺院中还铺砌几块明清碑。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