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忻州市天台寺简介_天台寺开光_天台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4 19:31:15作者:心经结缘网

  代县天台寺
  天台寺赵杲观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南四十华里处,山峰迂回曲折,形神兼备,峰峦高低错落,忽隐忽现,巍峨磅礴。有的险峭无 比,峻秀越空。山势海拔最高1950米,最低1000米,寺庙周围气候各异,气象景观独特。无论远睹还是近观,都可谓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耸翠祥云缭 绕,飞泉瀑布川流不息;树借风声伴百鸟,其啼声余音缭绕;松柏奇花瑶草遍出芳香,空气清鲜;月圆星明,璀璨无比,仿佛触手可得。身临其境之中,无一处不令 人流连忘返,因此,它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的膜拜。
  站在北洞仰而观之,各处宝殿的主要特点,素有恒山及云中悬空寺的雅称。它不但悬得壮观,而且 还悬得动魄,令人心旷神怡,称妙道绝。其主要特点是自然洞窟构造,尤以真人骨架塑像为绝。共分南北两部分,即北洞和南洞。其中北洞为主要建筑群体。古往今 来,它以天然的秀姿,给几千年以来的参悟者造就了不归之路,是修真者的涅槃山。
  天台寺的中心寺院,呈现不规则的立体组合。三进院落,北洞中区 大雄宝殿是天台寺古寺的主殿,三开间,殿左右各有朵殿,前出廊,殿身后半部装进巨大的峭壁穴窝中,殿院周匝内气不泄,外风不侵,何如其全美也。廊额悬“大 雄宝殿”横匾,门两侧的神柱上挂木镌对联一幅“随处现身宏佛力,闻声救苦遍婆心”。木联书法龙飞凤舞,功力外溢,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遗物。殿内供“横三世 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右手结印,左手托金钵;左为药师佛,右手托金塔,左手置于胸前;右为阿弥陀佛,两手举于胸前,作说法接引印状。东西山塑有神形各异 的十八罗汉。供座前香云缭绕,僧众诵经的声音回还映照,守护着太平与安宁。
  走出宝殿,是开阔幽静的四合院,院内千年古松参天。南面是小阁一间,供奉精悍英武的韦驮菩萨,威灵庄严。东西配殿各两间,东为伽蓝殿,供美髯关公,持刀周仓和捧印关平,妙相尊严虎气十足;西为地藏殿,供地藏王菩萨和道明、闵公,法相庄严。
   院落东南角的朝元洞是北洞的一大景观。其建筑上下七层,底部两层砖砌窑洞为楼体基台,上面五层木楼,依山就势,逐层缩小,形成密檐式的木构宝塔,整体镶 嵌在峭壁之上一道直竖的大石缝中。飞檐斗拱的楼阁和多姿多态的天然洞窟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格调奇特的建筑组合。从楼台底部的洞门曲转而入,幽暗如在井 底,一条两丈余长的铁链从头顶垂吊下来。攀环而上,爬出洞口,进入基座二层洞窟,再沿木梯逐层登楼。站在顶层,极目云山苍茫,近观胜景优雅,颇有身临蓬 莱,超凡脱俗之感。《古碑》云:“山根至顶数十余丈,上下系铁索两根,远而望之,不连天,不着地,如悬空。然登而临之,超万峰,俯云霞,侣飞升。然命曰: ‘天台境,诚然天台境也’。”
  天台山东方的山崖穴窝处装嵌着一座三层楼阁,红墙彩塑,上与天接,名曰“三清洞”。一层面宽三间,二层面宽两 间,三层面宽一间,为典型明代建筑式样。上有老鹰之盘旋,下有云雾之缭绕。楼内供奉三清道人,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尊像皆为古 塑,属道教遗踪。大清康熙岁次戊戌五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重修南洞碑文》记载:“赵杲观有紫霞道人者,法名清玉,俗系大同府杀虎口人氏,姓梁讳翼,武家本富 豪,事业诗书赋性不凡,自幼鄙厌繁华,父母与其订婚三次,辞之不娶,愿就清静。候至二亲病逝。紫霞乃一旦看破虚花,即存超脱之想,却已成之聘,是时二十二 岁。别其兄嫂,弃却尘缘,投师郭太云,托籍黄冠,历览名胜。遂乐此山而寄足焉,以童真身学道,精修静养一十六载,想其人而必其成也。”以童子真身圆寂在三 清洞内,后人将其色骨真身塑像观内。楼上仙阁登云的古匾,涵概了它的高耸和险峻。斜挂悬崖的百尺铁索是登楼的唯一通道。登楼者手抓铁索,足抵悬崖,艰难的 一步一步攀登。当爬到半山腰,一块岩石凸现在头上,铁索横空,这时必须谨慎荡环,方能涉险过坎。面对着惊心动魄的一幕,游人无不惊叹,真不知当年建造者是 如何在绝壁上筑建层楼,创造出如此罕见的人间奇迹!如此大胆的设计其匠心绝艺实在令人折服。
  走下“大觉路”的石级,右为灵官一殿,镇守三门, 往来信士鉴照邪心。左侧是历代僧人常住的三间窑洞。用山石碎片砌成房舍与墙壁连接在一起,显得格外庄重,令人好奇。向前连通外院的石雕门洞上端,门额里面 嵌“蓬莱境”石匾,外面嵌“万圣门”篆书石匾。细细思索,“蓬莱”又显道家遗风,“万圣”具有儒家色彩,影影绰绰透露出这座几千年的古刹丰富多彩的历史面 目。
  走出石雕门洞,大院左侧碑文林立,示现着修道者的自信。左上方供“钉盘碗”老人塑像。相传在修建天台寺时,把挣来的钱分文不少的都上了布 施,因此坐化此地。坐北向南的圣母大殿,依山傍壁,通瓦盖顶,没有屋脊,门面为古朴典雅的十二个格扇,看似明代修筑,内供圣母娘娘尊像,是善男善女求子问 孙的地方。大清光绪年间《改建天台山圣母殿碑文》记载:“圣母保我子孙黎民也……,圣母有灵,自必为之,广好生之……”。从古至今求子者络绎不绝,香火鼎 盛,经常见到善男信女还愿之情景。寺门面东而立,额书“天台寺”三个楷体大字,回头望去,整个庙貌位于北部山隅的峭壁穴窝处,坐看云起时,随处山林叟,谈 笑无还期,人们在这里往往可以感受到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药王殿”位于北洞东面山峰,是近年新建的一处仿明建筑。前出廊,单檐歇山顶,黄色琉 璃瓦盖顶,雕梁画栋,彩绘一新,巍巍峨峨坐落在沟掌凸显的山岗上。大殿前面悬匾“天医灵庐”,大殿中央供药师如来,均为端庄姝立的彩塑。据史料记载:东晋 葛洪曾来过;北魏寇谦之曾居于此;唐代孙思邈在此修炼;宋代刘海蟾也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人们所熟知的药王爷孙思邈,则为唐代着名学者,他总结前人临床经验 及医学理论,撰着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思邈本身道法深奥,二十多岁就已擅谈庄老及百家之说,被《旧唐书》列 为“方伎”;被《新唐书》归为“隐逸”类,成为兼医林和山林的双重隐士。说法布道,普度众生为现身,药师殿的兴建就是源于孙思邈的缘故。大殿背后大小不等 的石洞与山峰相衬托,面对山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四方四神之一的玄武,给天台山带来新的生机。大殿右上方“镇山仙石”、“佛坛道台”等, 相传为赵杲涅槃所化,身隐悬崖之中面向悬崖之外,天然神工浑如雕刻。在宽阔的眉宇之间,所现的是得道者的慈祥。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 地为常,这其中的玄机实在令人难以破译。
  与三清洞斜相对峙的玄女洞即九仙女洞,同样建在云雾飘缈老鹰出没之处。手扶护栏可以登临。这是一个较 长的山洞,洞口作了门面装饰,重檐出廊,彩铺画梁,与石窟融为一体。洞里分内洞和箭阁两部分,内洞塑有九位仙女,各执乐器,琵琶琴箫样样俱全。据说,曾有 洞外留宿者,夜间听到洞中歌声,又婉柔又缥缈,似倾诉久困的寂寞。传闻这就是代王的九个女儿,避难于凌空绝壁的洞穴中,长女不甘寂寞,思凡心切,想重温昔 日荣华富贵重返人间。赵杲怕触动其余几位女儿的归旧之心,最后逃离下山惹出祸端,终日坐在洞口严加看守,洞外箭阁那位老慎持重,官宦装束的泥塑老翁即是赵 杲其人。看这尊道骨仙风的泥塑,形单影孤,悲痛欲绝,展现的是忠诚者的孝道,是苦果苦因的消灭。
  赵杲观坐落在天台山的沟掌里。据传,赵杲原系 春秋时期代国的丞相,代王内弟赵襄子为了掠取代国领地,便等不及除去给父亲守丧的孝服,诱骗姐夫代王在夏屋山上会盟赴宴,在慷慨激昂盟誓背后,藏下了可谓 手足相残的杀机。在宴席上,赵襄子暗中指使宰人以铜勺盛食,服侍代王及其随从用饭,等倒酒时拿铜勺一齐击杀,紧接着大举发兵侵占了代国。当他姐姐得知以 后,呼天抢地的哭泣,最后绝望自杀身亡。因她生前辅政爱民,代国人为了永久的纪念她,把磨笄的殉难之地起名为磨笄山。
  代王死后,身为丞相的赵 杲深知大难临头,为了保全王室后代幸免于难,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连夜引护宫中幸存眷属逃出都城,及其赵家一族,来到天台山,隐居在重峦叠嶂的石洞中,过着 躬耕穴居、潜心修道的隐居生活。在隐居天台山期间,赵杲由高居红尘的丞相到草履为民的隐士。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是经历了巨大磨难的,他入的彻底,也破的彻 底,能够寄身山林潜心修道,最终圆寂成正果,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隐士和道家丛林制度的创造者之一,后人感念他的忠义,在天台寺内筑洞供佛,取名为赵杲观, 因此赵杲观是天台寺的着名景观之一。赵杲观遂成为以中国古代隐士姓名命名少有的道观之一,也是一位由儒、道思想演变进化为佛教圣地的创始人之一,其人文历 史底蕴非常深厚,加之此地环境秀美,建筑奇特,盛名远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国务院批准为“赵杲观国家森林公园”。
  离开北洞建筑群前往“古 南洞”,要翻过中部山岳一个林荫蔽天的小山包。善男信女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古南洞位于中部悬崖的南腰,禅房前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露天走廊,抬头仰望危崖 凌空压顶,低头俯视深涧幽谷生风。入禅房,迎面后壁墙上有一小门,乍看好像壁橱,细瞧乃是洞门。启门躬身钻入洞中,漆黑拐弯登上狭窄的石级,再推开地道的 内门而入,眼前出现一间石壁石顶,窗明几净的洞窟式居室。这里就是佛教所称的“自在禅”。
  南台观音洞叠居禅房之上,是古南洞的主殿。后嵌石洞 前接檐牖而建。前出廊,其内宽敞舒展别有洞天。迈进古殿仰望圣境,顷刻之间使人身心清凉空净无为。“三大士像”居于正面,中为观世音菩萨,左为文殊菩萨, 右为普贤菩萨,周围是十八罗汉及护法使者,散居在洞壁两侧的自然台坎上,有执卷受用者、切珠念佛者、秉钵者、举棋者、坐禅者,各具神态,惟妙惟肖。在进门 的内壁上各绘有四幅“观音救难图”,均为琅嵌壁画,甚为珍贵极具研究价值。
  从观音洞下来,沿曲曲小路东行数百步即到水帘洞前。石洞中,池大如盖,不溢不涸明亮似镜,清澈见底。水从壁缝中聚珠而下,击起涟漪,宛如荷花盛开。若举杯盛饮仿佛玉液琼浆之纯美。
   “西方三圣殿”建在水帘洞之上百米处的一个半坡崖窝里,居高临下,十分壮观。殿前一百零八级台阶陡立下落,犹似云梯。殿面悬匾“天庭”,配联“深山藏古 刹,绿树隐圣地”。殿内宽阔敞朗,四米多高的三尊铜佛像,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铜佛仿明造像,颇为珍贵。沿台阶返回水帘洞,石阶右下方有 两米高的一座小祠取名“挑水僧庙”,所供奉的就是担水和尚。他左手按着桶梁,右手置于膝盖前,眯缝着两支眼睛,似睡非睡,好像还为担水的事情醉心不已。其 睡相展示了禅定者的无罣碍,塑像为真人骨架。正如庙门两侧对联所言:“不修之修,无德则德。”据说他姓李,是五六百年前从北京而来,坐化时只有三十六岁。 当年修建古南洞时,他负责从水帘洞往工地上挑水,尽职尽责,即使肩膀被磨破生蛆也不歇脚,甚至连掉在地上的蛆还要再捡起来放在肩上供养。一次小憩池边,托 着水桶倾身圆寂在此处。同修者感于他的献身精神,就地塑身建祠。担水和尚临终时将扁担插在地上竟长成一棵老榆树。由于他生前是抓药郎中,老榆树也便通了医 道。相传,剥点树皮,研成粉末泡上服用,就会药到病除。所以说天然洞窟孕育着动人的故事,仿佛在这里勾勒出一副《溪山行旅图》。所到之处静而观之,仿佛如 是尊者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处所化现的是无为着的缩影,凝聚了饱受春秋战国时期所带来的创伤与屈辱。倾秃而简陋的宝刹庙宇,峻峭的石壁微妙变化。显现隐士文 化对于中国人的深层哲学含义。
  “隐士”之说并非偶然,许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姓名。传说在尧舜时代,有一名叫许由的隐士,河南许昌箕山人。许 由因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而受到推崇,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名声显赫的一位,被尊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称赞说:“许由善眷,重义轻利行显 明。”隐士之说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符号,它土生土长。到商周而显赫,伊尹、姜尚、伯夷、叔奇,秦汉时期的商山四皓、张子房,汉时期诸葛亮、陆机、谢安 等。从古至今,在不同的时期,由他们的思想背景及所处的环境而定位。可以说,中国古代隐士几乎成了一个个性自由、有着完整自我的代言。

 
  地址:山西省代县天台寺赵杲观
  邮编:034200
  联系电话:13920172648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