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代县白云寺
白云寺址峨口镇峨峰顶,为五台山北衢之门户。寺分东西两部分,东曰白云寺,西曰文殊寺,故亦称东西寺。寺前建山门3 间,两侧为钟鼓二楼。山门设屏风,入门建东西配殿各4间,正北建大雄宝殿5间,上琉璃瓦顶,下回廊环绕。东寺北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过殿5间,东 西配殿3间。
历代均有高僧到此修行,楼烦觉山道人游历时大为感动,挥毫留下八字:“山壁拱秀,间出奇英。”山癖散人游历后更是感慨,写道: “余性好山,再一游览,辄三致意。因见峨峰特秀,峪水澄清,钟毓之灵,以济时艰,余日望之”。清康熙皇帝巡游五台山曾于此驻跸,乾隆也曾于此驻跸,并留下 许多诗文,其《回銮过白云寺》载:“雪中斯过晴斯返/山色溪声惬重寻//”却是白云占胜义/无心亦不曰无心。”
寺毁“文革”,现已由香港衍行 大师率先捐资130万元整修一新,有威武端庄的天王殿,曲径通幽的配殿长廊,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高峻巍峨的藏经楼,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伟,自建后 香鼎盛。可谓:“历尽却难总为刹/峨峰顶上驻祥云//自古香火难泯灭/今朝更比往日盛。”
白云寺,在当地又称做东西寺。之所以在当地被称做东西寺,是因为它是峨口镇东村和西村的交界共有。原属峨口佛光庄的庄园,与佛光寺有不解之缘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归,韶春入树鸟先啼”……是白云寺的秀美迷住了乾隆帝,还是乾隆帝惊悟了白云寺上的悠悠禅意……谁也说 不清三百多年前乾隆老爷子迷恋白云寺的真实心意。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每临五台山,必驻足白云寺,或听风,或观雨,然后一抒胸臆。这首轻灵飘逸的《白云寺小 憩》,就是乾隆帝顿足白云寺时写下的诗篇……
白云寺位于五台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临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楼耸白云,瓦耀穹庐,钟 楼相交,山鹰回旋,景色十分壮观。白云寺分东西两部分,东面部门称白云寺,西面部分称文殊寺,二寺楼阁相连,浑然一体,所以当地人将此寺叫做东西寺。文殊 寺前边建有山门三间,左右配钟鼓二楼,山门设屏风,入门东西配殿各四间,正北为大雄宝殿五间,后面东、西、北三面各建一二层单檐楼房五间。白云寺有内外两 院,内院正北建有大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外院过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白云寺在文革期间曾经毁坏过,后经香港衍圣大师募捐修缮,现在已恢复一新。威 武端庄的天王殿,曲经通幽的配殿长廊,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遥相呼应的钟鼓二楼等等,整个建筑参差有致,气势恢宏。进入寺内,远眺青山白云,近闻梵乐阵 阵,自有一种入圣超凡之感。
白云寺有五台山北衢门户之称。往南走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一路蜿蜒可见神密的密魔岩、让林微音惊呼国之瑰宝的佛光 寺……往北走便是历经千年战争风云的雁门关了,赵国李牧、秦将蒙恬、唐朝薛仁贵、宋代杨家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英雄”,站在白云寺上,遥望关 山,似能听到那隐人地心深处撼人心脾的隆隆战鼓声……一边是梵袅袅,一边是 鼓连连,几百年来,白云寺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矗立在战与和、善与恶、天堂与人间的交汇点上。
是通向善还是走向恶?
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白云寺让每一个登临此地的人都会有所感悟。
白云寺初建于何时,现在已无从可考。我曾就此请教过寺里的一位老师傅。老师傅望着远处的云山,说白云寺是古代一位蒙古王爷所建。传说这位王爷能征善战, 骄悍异常。一次得胜后,入关朝拜五台山,路径此地,恰好日暮山幽,见山上有一寺院,便令兵士上山歇息。第二天日上三杆,王爷睁开眼,山上哪有什么寺院,众 皆惊骇。王爷突然有所醒悟,便用所带金银依照梦中所见修起这座气势宏伟的白云寺。王爷也在寺院建起那一天坐化成佛……
“佛”在梵语中是“觉悟者”的意思,王爷从雨血腥风中进入佛国圣地,生命在和平阳光的照拂下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升腾……尽管这是一段美丽的传说,但在这美丽传说背后似乎隐含了那些“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爷娘们的美好愿望……
或许是有感于战争的残酷,或许是听到佛国和平的召唤,那个与蒙古王爷同是来自北国大漠的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曾在《题画马图》中大声疾呼:“要令四海无战争,千古万古歌太平”。这句诗在白云寺下流传了几百年……
几百多年后,与王爷、萨都剌同是来自北国的乾隆帝,似乎也在白云寺上感悟到了什么。当他“ 聊因驻一宿”,登上当年蒙古王爷睡过的那块大青石时,耳旁仿佛响起了蒙古族大诗人萨都剌弹起的马头琴声……乾隆老爷子的眼光穿透雁门关上那厚厚的历史烟 幕,信笔写下“问我引怀信何所,寸心恒在万民间”的诗句。
也许造就那段盛世历史的正是白云寺上那几朵默然无语的白云。
白云寺的后面有一不为人所注意的小院,推开院门便可看见一溜依岩开凿的窑洞。洞里陈设简陋,光线也很暗,据说这是寺院师傅们参禅打坐的地方。小院子不对游人开放。院子里很静,院前的小山花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正亮眼地亭立在那里。
地址:忻州市代县峨口镇西刺
电话:0350--5267885
邮编:034207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