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桃花寺
桃花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关镇西马坊村北的桃花山上,占地近30亩,始建于唐,明万历十五年重修,清乾隆八年奉敕重修,并在寺旁建成桃花寺行宫。
桃花山景色优美,桃树满山,春天别处的桃花尚未开放,这里的桃花却已竞相怒放,堪称此山一景。桃花寺北依桃花山,南有州河水,背山面水,四季朝阳。山坡上有几处汩汩作响的山泉,任凭天早不雨,仍常年不涸;泉水甘甜、清冽。相传乾隆以后各代皇帝每年清明从京都去东陵谒陵祭祖时,先从北京玉泉山带些水路途饮用,到桃花寺后,再取足涤襟泉之水备用。返京途中,在桃花寺取足泉水供回京一路饮用。至今仍有两处山泉常年不涸,已被村民引下山来,作为生产、生活用水。
桃花寺由四大金刚殿、十八罗汉大殿、启圣殿和钟鼓楼等建筑组成。一进大门便是四大金刚殿,进深三丈,宽约两丈,塑有四大金刚像。殿后为一平台,东为鼓楼,西为钟楼。向上迈九级台阶便是正殿,即十八罗汉大殿。大殿明为三间,暗为九间,进深五丈,宽约两丈六尺。殿内塑有十八罗汉坐像,均高丈余,身披袈裟,姿态各异。殿前东侧立一石碑,约八尺高,二尺宽,碑文记载了桃花寺的修建过程。由殿后拾级而上便为启圣殿,东西三间,进深两间,内塑关羽坐像,左右塑有关平、周仓站像。
清乾隆八年(1743年),桃花寺奉敕重修,在寺旁建桃花寺行宫。行宫分东宫、西宫两部分,东宫为住所,规模不大。西宫位于正殿西侧,仿照故宫而建,有正殿、配殿、朝房等几十间房子。乾隆御书匾额“清净法界”、“云外香台”、“忠贯人天”悬挂寺内,还把主要建筑及景点御题为八景,即:涌晴雪、小九叠、吟清籁、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乾隆后各帝到东陵谒陵时必由此经过,均在行宫内歇息二三天。由于桃花寺成了行宫,周围山场划为禁地,大片松树长成密林,与寺庙相掩映,景致十分壮观。
1927年,东、西行宫被驻蓟奉军拆毁。更令人痛惜的是,这座千年古寺毁于侵华日军之手。
日军为了摧垮抗日根据地,在北部山区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1942年的正月初三,20多个日伪军沿山脚从西向东扫荡,日军头目见桃花寺和院墙内外成片的松林,怕给八路军留下藏身之地,便下令放火。他们抱来干柴,堆在三座大殿和钟鼓楼门窗下,点燃柴草。时值冬日,空气干燥,大火很快烧了起来,浓烟弥漫了天空。当日伪军最后把四大金刚殿点燃后,使得意忘形地跑到山上观火去了。住寺道人李崇喜见鬼子已走,忙提来几桶水,浇灭了四大金刚殿前还未燃烧起来的柴堆。可启圣殿,十八罗汉大殿和钟鼓楼都已是大火烧上房顶,无法扑救。他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大火整整烧了两天一夜,一架架粗木檩柁烧断了,一尊尊塑像被砸碎了,两座大殿和钟鼓二楼变成了一片瓦砾。寺外的松林也被大火一起烧毁。大火过后,道人李崇喜只得含泪告别了桃花寺。
如今,桃花寺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作为历史见证,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日军破坏中国文物的累累罪行。
2001年4月18日,天津蓟县距县城18公里的马伸桥镇中学在翻修校舍时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的御笔诗碑,据考此碑原在蓟州城东桃花寺行宫内,乾隆九年奉敕重建桃花寺,并御题桃花寺八景,其中一景为“吟清籁”,此碑既是赞美桃花寺胜景所作。
现在,桃花寺正在政府的主导下重建!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