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古佛舍利塔。在蓟县盘山天成寺大殿西侧。辽天庆元年~十年(1111~1120)建,明崇祯年间重修,1980年修葺添配铜铎和塔刹。塔八角密檐13层,通高22.63米。塔基以花岗石须弥座和三层砖雕仰覆莲花构成。塔身南面开矩形门,内置佛龛;东、西、北三面设砖雕假门;四侧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转角柱头单抄单昂五铺作、柱间补间斗拱出斜拱,均为仿木砖雕。上承高大的13层密檐,砖叠涩砌法,出檐逐层递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内幽页,造型秀丽、端庄。塔通体饰淡黄色,与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辉映。
天成寺位於天津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莲花岭北,又名“福善寺”,也称“天成法界”。《天成诗序》载:“寺门有楼,下瞰山麓,如深巷屈曲,涧泉苔石,历历可数。远眺林峦攒簇,天成画图。或曰:盘山固径称四正山,四山回合,天然城郭,故旧有天城之名。”後改“城”为“成”,取“天成画图”之意。
该寺始建於唐代,辽重修,清朝康熙、乾隆、同治年间亦扩建、重修。抗日战争期间为冀东军分区十三团卫生所,1942年被日军梵毁,1980年重建。寺庙背倚翠屏峰,依山势分两层建筑,上层有大殿、配殿、月亮门、古佛舍利塔、彻公长老和尚灵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盘山碑记》和同治三年(l864年)《天成寺重修碑记》。
寺门为乾隆题额“天成寺”。清朝康熙以来,几代皇帝均曾巡幸於此,乾隆皇帝所游次数最多。他的替身和尚云海就在这里出家修行。清代戏剧家洪升《题天成寺》诗:“云抱塔影孤,天垂四面削;两山当寺门,一水泻崖脚。”步入寺门便见‘江山一览阁”。此阁前对涧,後背岩,上下五楹。雕梁画栋,精巧别致。乾隆题额:“江山一览”。又咏诗:“坐我江山一览阁,成诗聊寄烟霞意。”登阁远眺,东、西浮青岭,堆青积翠,飞帛涧水,下泻而去,远处果园飘香,粮田翻浪。“山林葱龙入佳境,空谷低迥溪流声。”此阁直通院中曲廊,曲廊长达四十馀米,廊间上部绘有彩画,题材是山水风景、翎羽花卉、民间故事等,栩栩如生。
周三间殿堂是由巨型石块垒起的高坝台。拾级而上,迎面仰卧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幽境”二字。坝台上是一个开阔的院落,三面环山。正殿建在翠屏峰下,朱红的明柱,光灿的彩顶,壮丽雄伟。乾隆皇帝给正殿题匾:“清净妙音”。东侧有一稍小配殿,殿前耸立乾隆的《游盘山记》和咏盘山诗。殿前临坝台处,有两株八百年银杏,比肩而起,干围达3.1米,高25米,挺拔直立,遮天蔽日。
正殿後是刀削笔立的石崖,“古木千樟,悉从石罅中迸出,层层鳞砌”,异常险峻,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题词、题诗。石壁下,有两个方形水池,名“涓涓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涸,清洌甘甜。经有关部门测定,是难得之天然矿泉水。
正殿以西,巍然耸立着一座浅黄色的古塔,即古佛舍利塔。相传塔内藏有神龙亲奉舍利三万馀颗。该塔始建於唐,重修於辽天庆年间。明崇祯年间重修时发现石函、舍利和佛像。为了修塔,名僧如芳和尚刺血书经七年,卖经积钱,兴工时,“感白光烛天,如玉桥,竟日不散”。塔身高22.63米,边长3.38米,八角十三层,结构精巧,风姿挺秀。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覆蓬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十三层密檐上、挂有104个铜铎,金光闪闪,山风徐来,钤声叮叮,远闻数里之外。塔前有一株千年古柏,是天津市内最古老的一颗树,躯干粗大,枝杈盘曲。淡黄色的古塔,与翠屏峰、飞帛涧交相辉映,一派“塔影穿幽壑,睛岚迭翠屏”的锦秀风光,而且“未到古寺先见塔”,此塔成了天成寺的标志。寺前还有一座僧墓塔,原为窣堵坡式墓塔,现只剩覆钵以下部分,为辽代遗物。古佛舍利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东侧坚一石幢,经文为辽代所书。明万历年间,磨其三面,改刻“无垢净光陀罗尼佛顶真言”及《金佛燃灯记》。塔西为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内有善蛇洞,相传洞里藏有七十二条善蛇,白天潜於塔下,夜里攀在塔身以护卫佛塔。有时还潜入殿堂,蟠伏座下,恭听老僧说法。
彻公灵塔之西有“飞帛涧”,夏秋时节,涧水从翠屏山峰飞泻而下,形如飞帛,因而得名。
寺门东有一石砌巨大高台,台上建有雄伟的卧云楼。楼两层六楹,高脊飞檐,华丽脱俗,极为壮观。每逢天阴雨霁,常见白云在山谷中穿行,或隐蔽楼身,或穿楼而过,饶有奇趣,故名。
寺前曲径通幽,两侧有“入胜”、“四正门径”、“崇山峻岭、奇峰怪石”等历代名人题刻,有大元宝石、仙人桥、迎客松;迎客松枝叶扶疏,状若伸臂迎窖。
电话:022-29822184
邮编:310915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