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措巴寺
孜措巴寺,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位于原乃东宗宗山后边的南麓山凹中。六百多年前,帕竹噶举大师、司徒菩提幢推翻了萨迦地方政权,在乃东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后于1356年建立了孜措巴寺,后改宗格鲁派。
孜措巴寺的前身为孜措巴扎仓,建在宗山西侧,名为“白加棍巴”。规模很小,只有大殿及僧房;还有门廓3间,中设4柱,壁画为四大天王及轮回图等内容。大 殿共28间,中有18根明柱,中间有6间为天井,左右两壁绘释迦说法,南壁绘护法神诸神像,左壁后侧设有经橱。殿内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塑达赖喇嘛像,右 塑宗喀巴等神像。殿的西南面有2座佛殿:西佛殿供有喇嘛塑像,东佛殿供有护法神塑像。
孜措巴寺从外观看似为五六层高,但实际主体建筑只有三 层,三层正与后坡山麓相齐,平坡上又建僧房等三层,因此颇为高大壮观。大殿前部有石阶数级,上阶后为殿前廓,一进9间。殿门前两侧绘四大天王像,属清代作 品。大殿有房54间,明柱40根,中间14间为天井。殿内四周皆置经架,藏有经卷1090函。后殿门左侧有释迦牟尼佛塑像,右侧为度母塑像,再右为第五世 达赖像,塑造不甚精美。在塑像之间有佛像橱,中有小型铜像多尊和本寺第一任堪布的塑像。后殿2进6间,后壁为三世佛塑像。后壁为三世佛塑像,两侧为八大菩 萨塑像,淳朴厚重。殿南壁两侧塑有2尊护法神像。后左殿中供有宗喀巴大师塑像,左为贾曹杰,右为克珠杰;此两塑像之侧还有两尊噶当喇嘛像:左为阿底峡,右 为班古尔。殿左壁为三世佛塑像,右壁为道节深巴、多吉布及白伞盖三尊塑像。后右殿则为护法神殿。据说强巴拉康中所藏外裹皮套的金汁经卷,是第三世班禅(恩 萨·罗桑顿珠)从印度运来的,甚为珍贵。
孜措巴寺除藏有许多精美的手工艺术品外,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缂丝唐卡”和“观音唐卡”。释迦牟尼缂 丝唐卡:传说为文成公主亲绣佛像,被视为镇寺之宝。缂丝释迦牟尼像,像高2.92米、宽1.72米,释迦牟尼着红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饰八珍宝(即法 轮、白海螺、白伞,幢、莲花、水罐、金鱼、吉祥结);肌肤为金色,蓝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饰莲花,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像左上 为太阳,正中为三足金乌,右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树下捣药。像上端有梵文两行。整幅唐卡织法平整、紧密,极为精美绚丽,属明代缂丝像中的精品。观音唐 卡:长79厘米、宽23.5厘米。唐卡主体为站立的观音菩萨像,造型系印度风格,戴摩尼玉珠冠,面相圆满,两耳饰环;上身裸露,胸佩珠串,右臂下垂,左臂 屈于胸前,手持单茎荷花;两臂饰钏,戴手镯;下身着短裤,身后有吊裙,带系于腰前,赤脚,脚腕亦有镯,立于仰覆莲花座上。唐卡下部为两供养人,居左者席地 而坐,合掌胸前;成后者体形较小,站立,亦合掌胸前。唐卡背面为藏文写音译的梵文经籍。从唐卡画像风格分析,属9至11世纪作品。此外,还有一尊十一面观 音铜像,属稀世珍品。铜像通高35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顶部头面残缺,现存十个面相:自下向上三个一层,最上层为一个,系护法神面相。像有八臂: 一对臂合掌胸前;一对臂下垂至膝,左手持宝瓶;其余四臂向左右手屈上,手持莲花、宝珠等物。观鼻高直,唇下突,耳饰大环;臂有钏,每手各带二联珠钮,手心 有轮辐;上身裸露,下身着裙,宽肩细腰,结跏趺坐于三角形座垫上。整个造型尤其以面相和腰身有着明显的印度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孜措巴寺还有一件历史珍品“颇罗鼐封诰”。现存山南地区文管会。封诰写于黄缎卷轴上,黄缎3.8米,宽0.74米,最上一行为黑体梵文(未释读)。封诰为 颇罗鼐·索朗多吉(1689~1747年。后藏人。清代著名爱国将领)于1730年(藏历第十一绕迥之土蛇年)10月30日颁发给乃东孜措巴寺的,字体了 藏文手写体。封诰中规定了孜措巴寺的权限、喇嘛定员、奴隶人数、庄园范围等。由噶丹颇章政府签署,上面一方小印,下面两方大印,均为蒙文篆收。封诰距今已 有270年的历史。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