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温州市集福寺简介_集福寺开光_集福寺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5 14:36:04作者:心经结缘网

   2009年6月27日,在位于山门镇坑东村的千年古刹集福寺,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剪彩仪式,此次剪彩的缘由既不是寺院建筑的落成,也不是大殿的开光,而是为了庆祝将展览厅和办公室设在寺院内的集福诗书画社的成立。
    集福诗书画社是一个由山门、水头、南雁、顺溪、凤巢等平阳北港地区的诗书画爱好者共同成立的一个社会艺术团体,浙江大学艺术系副主任池长庆还专程从杭州赶来祝贺。提起这个在我县乃至温州地区都是首个设在宗教场所中的艺术社团,县文联主席周立坦对此很有感触:
    (字幕:县文联主席 周立坦)
    作为千年古刹的集福寺,在平阳山门一带是十分有名的。但作为一个学校名称的集福,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当地一些开明士绅就在集福寺内创办了学堂,因为学堂办在集福寺内,所以称为“集福学堂”。这所学堂是后来山门东屿小学的前身。可别小看了当年地处僻壤的这所山区小学校,它是当时整个北港地区唯一的一所学堂,和如今平阳县小前身的平阳县学、鳌江小学前身的鳌江公学一样,是平阳县在“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最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当年合称“平阳三学堂”。而当年集福学堂的主要创办者,就是山门著名的士绅池日旭先生。
    (字幕:山门镇坑东村人 黄美旺 92岁)
    (字幕:集福学堂创始人池日旭孙女 池天放 79岁)
     (字幕:原山门东屿小学校长林声银 72岁)
    池日旭,又名池鸣阳,是山门镇碇步头村人,为清末文科府学生员,池日旭家道殷实,为人乐善好施,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因此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池日旭的照片和其他遗物都已经无处寻觅,只有在其日渐颓坏的故居大厅板壁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他考中生员的官府喜报。据池日旭的孙女回忆,据上辈人说,当年集福学堂的办学经费是由池日旭等士绅捐赠的田地收益来维持的,而当年的集福寺僧人不仅无偿提供寺院的后殿作为办学校舍,还慷慨地将寺院的田产划出一大部分,捐赠给学校作为“学田”,以补充办学经费。
    (字幕: 原东屿小学学生 黄美旺 92岁)
    (字幕:原山门东屿小学校长林声银 72岁)
    据史料记载,当年住持集福寺的僧人法号“成德”,也是山门本地人,曾任是我国著名古刹天台国清寺的住持,是一位当时有名的高僧。当他获悉家乡的古刹集福寺年久失修、日渐衰败后,毅然返乡重振佛门,从而有了与池日旭共兴教育的因缘。而在僧成德之后的民国期间,集福寺还出了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僧人“达宣”,当地村民则俗称其为“和尚文”。这位至今在当地民间广为传说的达宣师父,身材魁梧、武功高强,而且同情和支持革命,跟郑海啸、林瑞清等当时在山门一带活动的革命者都有暗中来往。
    (字幕:山门镇坑东村人 黄美旺 92岁)
    (字幕:山门镇坑东村人 黄青亥)
    集福寺,属于天台宗。相传始建于北宋,可惜这只流传于当地村民之口和寺院内的代代相传,并不见载于史志。民国刘绍宽主编的《平阳县志》和民国著名学者周喟所著的《南雁荡山志》中都把这座寺院误认为是清光绪间从国清寺返乡的僧成德所建,其实从寺院中至今尚保存完好的同治五年的七如来佛柱和数年前重建时从拆下来的中梁上发现有咸丰年间重修的字样上,便可推知这两位一向治学严谨的学者便没有实地进行勘察。据寺院的住持界涨师父说,前些年还遗留有两座年代十分久远的石狮,可惜如今已经失窃,无法进行进一步考证,实是遗憾。近年来,在住持界涨师父的多方努力下,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寺院已修建一新。界涨师父在重振佛门的同时,更继承了集福寺扶危济困、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一向热心于公益事业。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界涨师父在主持完为汶川地震灾区举行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后,毅然与几名信徒两次驱车深入地震灾区,为灾民送钱送物。
    (字幕:集福寺主持 释界涨)
    如今,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工作主动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指引下,已成为北港地区著名佛教天台宗丛林的集福寺,每天都会进行着严谨而规范的宗教活动,晨钟暮鼓,梵音缭绕,身处其间,不禁令人顿生庄严肃穆之心……
    (现场同期音:钟声
    字幕: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上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下资法界众生同入一乘……)

  电话:0577--6380233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