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教寺原坐落在袁花镇西,现海宁二中所在地。据《海昌备志》记载:袁花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废于宋末。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扩展成为丛林,占地面积20亩。
本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可为千年古刹,高大可于杭州灵隐相比。本寺前为甘露门,进则光明殿,塑有四大金刚,殿后石台上立有一鼎;中有大雄宝殿,塑有三世如来像,院中二棵白果树参天;后是慈云阁。又有钟楼一座,峙立于大雄宝殿之东南。还有三井,一井离钟楼不远,另二井分别在寺门外两边,此井久旱不干。现尚存一口,确是常年不干。
本寺曾因近代几度为战火所毁,先是咸丰、同治年间二次兵火,大批房屋被烧,后是1938年3月、7月被日军两次焚毁一空。据长者回忆被日军焚毁以前的崇教寺,头山门三间,上挂“龙山胜景”四字(白底黑字),进为天王殿,上题“灵鹫飞来”(红底黑字),殿内塑有弥勒菩萨,后有韦陀护法,两边四大金刚,一位手握慧剑、一位手弹琵琶、一位手拿伞把、还有一位手握游蛇。这四尊金刚,十分高大,在江南十分罕见,大约有三米多高,其中三尊是铁制的。中有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大字(红底黑字),殿中供奉三世如来金色像。两边十八罗汉,造形生动逼真。后有观音殿,上题“妙音尊阁”里面塑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三尊观音化身像。钟楼建在东南方,天王殿后面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石香炉,院子里有石板铺地。
在崇教寺20亩地之西面外,还有十八个房头100多间房子,还有自作的农地。房头名称有:梅发房、古翠房、豹云房、翠远房、怡瑞房、月南房、秀祖房、秀南房等。当时该寺用的印章是“崇教讲寺”。
1938年3月,日军第一次焚烧本寺时,大雄宝殿由于石柱高大无法焚毁,第二次同年七月又来焚烧,用火枪燃烧了大雄宝殿的屋顶,才使千年古寺毁于一旦。但是还留下了三尊铁金刚,为什么是三尊呢?据说四大金刚在对江请来的时候,到第四尊金刚将要上岸的时,船老大突然起了疑惑:“这么沉,莫非铁制?”话音刚落,这第四尊金刚就沉入了江底,后来补上去的一尊就不是铁的了。被日军焚烧后,金刚的眼珠盗走了,听说这眼珠是乌金所做,而这三尊铁金刚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捐了出去,为报卫祖国作了贡献。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传说为庆祝龙的生日,崇教寺为随顺这一民间习俗,十方水龙云集寺院周围,喷水赛龙,镇灾祈福。届时连续四天四夜开演水龙戏,此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直到现在,我们袁花的水龙每年这一天总要试一试它的威力。同时也有自发的物资交流会。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除了一口井,还有一块直径一米多的圆石墩子和几个垫石柱的六角形石墩子,边上还刻着几条龙。
1996年12月6日,海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信众的要求,批准了恢复崇教寺,地址选在海宁二中西面山湾村山湾组地界上,现在三圣殿、大雄宝殿、山门、放生池、联缘桥、宿舍二幢、食堂、部分墙圈已竣工,欢迎各位的光临。
电话:0573-87866448
邮编:314416
崇教寺古井
作者:张宏元
崇教寺为袁花古刹,原坐落在袁花镇西,现海宁二中所在地。据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崇教寺记》及清钱泰吉《海昌备志》记载:袁花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原为梁江州刺史戚衮故宅,寺后皆山,相传为戚夫人莳花处。宋末寺废,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扩展成为丛林,占地面积20亩,其建筑雄伟,高大可于杭州灵隐相比。有甘露门、光明殿、大雄宝殿、慈音阁等。大雄宝殿之东南有钟楼一座,院内植参天银杏两棵。三水井分布于钟楼旁和甘露门门外两侧,久旱不涸。据袁花镇当地年长者说,寺于1938年4月为日寇所毁,今存海宁二中校门外的一口水井,为明代所筑,是该寺的唯一见证,。
该井保存完好,为圆形井壁,直径90厘米,用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8厘米左右的花岗岩条石逐级向上收分砌筑而成,条石之间自然留有缝隙,这种做法在海宁的古井中较为少见。井圈有二层,下层为圆形白石,后因地势增高,故在原井圈之上加一青石覆斗形石圈,圈上口直径30厘米、下口直径55厘米,石厚10厘米。
崇教寺古井为研究崇教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