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是佛教的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其中,喜无量心是一种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的心态。喜无量里的喜是欢喜、乐意和喜悦的意思,就是乐意去帮助众生,感觉为众生发慈悲是令人非常高兴和欢喜之事。发了喜无量心的人不能嫉妒别人的功德、福报、优点,不贪婪金钱和名利,并且要为别人的快乐和幸福而喜悦、欢喜。作为修大乘佛法的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能够实现这个愿望是件非常令人喜悦的事。我们乐意帮助众生,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无论为他们付出什么都是令人喜悦的事,而不是被动、强迫和不愿意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修喜无量心呢?首先,我们要对其他人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在心里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等众多圆满的功德。比如,面对身边那些跟自己是差不多的时间进到公司,具有差不多的能力,具有差不多的文凭,方方面面都不相上下,现在却完全超胜于自己的同事,我们要高高兴兴、诚心诚意地随喜他,愿他更有福报,更有智慧,更有财富,这就是在修喜无量心了。
事实上,碰到一个福报智慧都比自己圆满的人,自己还要诚心诚意地祝福他,这是比较困难的。通过反观自心,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其实是很狭小的。说起来自己发菩提心已经好多年了,但是,实际碰到真人真事的时候,当别人超胜于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这颗心打不开。很多佛弟子在工作单位或家庭环境中老说自己不执着,看到人家获得高官厚禄时自己会在心里想:“让他求好了!这些有漏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这是不是真的说明自己没有任何的嫉妒心和竞争心?不一定,为什么?因为你心的执着转向了。
什么意思?以前没学佛的时候,工作和生活就是你生命的全部,你自然会把重点放在那里。现在你学了佛,生活重点就转到了佛教当中的功德部分。对于世间这些,佛教里已讲了世间琐事确实是无意义的,对吧?因为学佛了,这些无意义的事再高再低,我已经不贪求了,心里面对世间事的执着没有了。那么,这种执着是否彻底放下的状态?或者只是暂时的因缘使得我们不再去贪求这一部分?
实际上你的执着只不过是转向而已。你从对世间名闻利养、地位财富的希求,转移到了对出世间这些功德的希求。虽然你不怎么耽执世间的高官厚禄了,人家绞尽脑汁、削尖脑袋怎么去贪求我都无所谓,不去争了,这就代表自己没有嫉妒心、没有竞争心了吗?绝对不是这么回事。
你会发现,你在佛教团体当中,比如在依止善知识或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考试比赛的过程中,缘这些因缘,你的心同样还是不平衡!当师父对你的同参道友显现得尤为欣赏,称赞他、重用他,对他的加持显得更加不共一些的时候,你心里面是什么感受?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当别人显现得辩才无碍方方面面超胜于你,而他这人本身从外在现象上看,感觉也没有什么殊胜的时候,你能否由衷地发起随喜?由衷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欢乐?
修喜无量心的验相就好像母骆驼找到了它的骆驼仔。母骆驼对自己的孩子尤为珍爱,它的慈爱心超胜于其他的众生。当它找到自己的孩子,失而复得的时候,它心里面那份喜悦无可言表!——这样的喜悦,能否从心里自然生起而不是想着我“应该”生起?
自己去感受自己这颗心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狭小的地方,甚至于对自己的好朋友都没办法完全接受他方方面面超胜自己,总有一点点失落、一点点不甘,一点点委屈。这种心态换句话来讲,就是嫉妒。它体现出来的外相让你感觉到心不快乐,有一种失落感、不平衡感,用世间话来讲:“我是怀才不遇啊!我实际上是很好的,但是没有人发现我或认识我!”当然,这是嫉妒心比较明显的状态。这虽然是世间人的话,但在佛教团体中也有,我们要去看看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要好好调整自身状态,学会发自内心随喜他人的功德。一旦远离嫉妒心的话,傲慢和竞争两种心态也会自然得到遮止不再生起。
所以,修喜无量心非常殊胜,它是内心由衷地赞叹和欢喜他人,由衷地希望别人快乐、好上更好。这颗心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纯净啊。
四无量心归结在一点,就是心地善良。一个心地很纯善的人才能称为好的法器,而不是说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就是好法器,这一点一定要了知,修行状态和是否具有能力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