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观赏池就是大兴善寺的幽静庭院,师父摸着一株盘枝错节,遒劲有力的紫藤对我们说,这株紫藤已经有三百年历史,每到夏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已经成为大兴善寺的象征之一。
师父抚摸着紫藤我们都上前抚摸着这株已经三百岁的紫藤,枝干抚到掌心的那一刻,便有一种将几百年的岁月酿成一壶酒,冽冽入喉的感觉,历史尽在手中,三百年前有人抚过这枝干,三百年后,我们幸甚至此,抚摸同一节枝干。
光绪帝亲题“觉悟群生”:曾被百姓做门板
顺着观赏池又来到一殿,抬头一看,是一个“觉悟群生”的匾,师父说这四个字也是有来头的,是当年光绪皇帝所题。
仔细看这四个字,“群”字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君”在左,“羊”在右,而是“君”在上,“羊”在下,师父说,这并不是笔误,而是有意为之,意在表明,“君”高于“羊”,是九五之尊的意思。
“觉悟群生”之后便有人引用华严经,为这方匾配上了楹联,配得生动切合,天衣无缝,可见大兴善寺不仅遍地是宝,而且人才辈出。说起这块匾,还有一段公案。
当年这块匾丢失,有一次时任方丈慧雨在一户人家发现那家人竟然拿这匾当床板来用,于是慧雨方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两袋面一袋米50斤油100块钱将匾换了回来。这番行动,在那样一个生活物资紧缺的年代,令人感佩不已。
实际上,大兴善寺内有许多文物,都是寺里的师父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换回、赎回的。
我们不禁感慨、感激:若不是师父们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可能许多珍宝就在历史变迁中,带着其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永久地消逝了。
镇寺之宝:巨幅弥勒菩萨唐卡
观音殿是大兴善寺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
观音殿堂踏入观音殿时,目光完全被殿中一幅巨大的唐卡吸引——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唐卡!居然能够整整挂满一面墙,一直抵到屋梁。
师父说,这是大兴善寺的镇寺之宝:弥勒菩萨巨幅唐卡。这幅唐卡是康熙三十六年皇帝为其母祝寿时,西藏活佛捐献过来的。
原本这幅唐卡在广元寺,文革破四旧时因为唐卡太巨大,一些尚有良知的红卫兵觉得毁之可惜,就把它送到了大兴善寺来,从此寺院就将唐卡保管至今。
镇寺之宝:弥勒菩萨唐卡“这幅唐卡上的所有颜料都是珍贵的矿石颜料,青金石,绿松石……能够长久地保存鲜艳的色彩。”
师父引我们靠近唐卡,细细观摩,能够看到唐卡上每一尊佛菩萨都描绘得无比细腻,大小佛像栩栩如生,最细微的衣褶纹饰都看得清清楚楚。
不知这样一幅巨大的唐卡,需要怀着怎样的虔诚、耗费多少精力才能绘成?思及此处,对唐卡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唐卡局部细节拥有广阔土地的大兴善寺:如何利用和发展?
在展厅中时,师父指着古长安的地图告诉我们,在当时,作为唐都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的大兴善寺,占地面积足足有一个坊。
大兴善寺所在的大兴善坊彼时我们对一个坊的大小还并无什么概念,直到参拜完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之后,师父带我们又行走了东西轴线,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大——现有占地120亩,相当于1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区域。
大兴善寺“心经墙”这里不但有诸多殿堂,更有古木林、花园等景致。
然而,我们在主线建筑之外行走时,见到院中虽然环境优雅,但却有一些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路上可以见到零散布局的农田、树林,和堆积的石料。
石塔后方的闲置土地我们期待着在未来,可以看到大兴善寺对这些土地有更完善的规划和应用,更加凸显为密宗祖庭的功能和意义。
同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兴善寺建设有密宗文化研究基地。
充满年代感的“密宗文化研究基地”建筑据师父说,这座研究基地于2016年揭牌,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这里,将承担中国佛教密宗的研究和弘扬之重任。
我们知道,一个宗派的传承不仅仅是文物、历史的传承,更是其本身理论和精神的传承。唯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学习、去探讨密宗的精神内涵,密宗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弘扬和发展。
于是返程之时,我们更加关注这座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寺院本身的生命力。
再看这池中石头鲤鱼头顶悠然自得的白鸽,法堂四合庭院中诵经慢行的居士,路边石桌上啄食的麻雀,林荫下围在古老石桌旁谈笑的游客,这欣欣向荣的人间,这生机勃勃的人间,只觉岁月巍峨,仰止苍茫。
大兴善寺,带着历史的厚重,依然屹立在盛世长安,从曾经的万人听法,到现在的密宗祖庭,望重德高,虬根百曲,走向未来。像人间星火,将智慧散播,千古而序,静默雷霆。
走出山门,只觉荡气回肠,带两袖长河,一身慧光。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