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说说定境这个问题,定境其实就是你们把心念集中于一个点后普化成一片,扩大成一团,然后在把这集中了的不散乱的心力,融和成外境,成为自心的内境,慢慢着随着你们定力的深浅,就能把心力扩大开去,感应开去,其中你们所得的经验,就是定境。大家通常所说的神通,也就是定力的化现,感应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许有分别的,你们只能体会而不能言语,哪怕你们说出来了,那其实也是变了样的,否则的话那就是幻境。如果定境而有现象的作用,那已经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其实是有很多的,但如果归纳起来的话,也就是止观的修习与协调罢了,止的意思就是心的着落、安定、静止,而观则是建立在这个止的前提要求下而思惟。如果你们只止不观,就会偏于枯藁而易昏沉,如果你们只观不止,便会偏于起分别而最终起散心,所以你们要主张,止观均等,才能产生禅的活用,到最后才可能进入定的境域。我们中国的禅林,有一句名言叫;念佛是谁?这一句话,通常被视为佛门禅定的入门工夫。而定的工夫是要有一定静坐的经验作为基础。但定境的获得,却不一定要全靠静坐,所以佛家不称坐禅而是称参禅,其实这个参字就是观的工夫。所以佛教天台宗修持的场合不称禅堂,而称观堂,浙江的观宗寺也是如此。
念佛是用心念的,用谁的心呢?我念佛当然是我的心在念,在最要紧的关头你们就在这个我字上面,从我字上面一针见血地戳下去,问自己;我自己在那里,肉体四肢是我?五脏六腑是我?呼吸是我?精神是我?你们自己找找看,仔细的找找我的本体究竟在那里?其实你们找到最后,那些终究是不可得的。你们的我,既然找不到了,自己心里的妄心也就静止下来了。一到心止的时候,就可得身心轻安,也离开定境就不太远了。但是一般的心止,未必就是入定,你们要是功夫不到家,自己散乱的分别心一止下来,就会渐渐地入于昏沉状态,那不是定而是枯、而是闷。定可不是昏沉,定是精勤不懈地保持着一片空明朗澈的心境。因此你们止了之后,如觉昏沉来临,马上再起观照思惟:“念佛是谁?”这样连续下去,工夫纯熟了,自然会引入定心的。
给大家说一个公案:就是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他教惠明参禅,是用这样的指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意思也就是当你们正在不思善,也不思恶的心境之时,那个就是你们的自性本体的显现。试问我们离开了善恶的一切心念思惟,不就是一片空明朗澈的定境吗?其实那也正是一种无我境界的显现。所以佛教禅宗教人参禅还有一句明训,那就是离心、意、识而参,你们不依心体、不藉意思、不用识辨,正在此时,你们怎么可能还存有什么事物在我们的脑中呢!这些其实都是顿悟的方法,是直下指归的方法,比起说止观均等的方法,又更是直接了一层,也更高深了一层,这在普通的人,在短时间内,恐怕是用不上力的,所以用止观的方法还是比较安全的。
禅观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共有五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禅,它们的内容颇多,已不是本文的篇幅所能容纳的,大致上来说,中国的禅宗大部分修的是如来禅,那其实是一种将定的功夫活现并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禅定,所以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国家的禅师则是说;饥来吃饭困来眠,其实都是禅定的表现。这就使得我们的枯坐守寂的小乘禅,全部都活了起来。但是,这也有流弊,因为如来禅,虽然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但若非上上根器的人,那就用不上力。试问能有几人做得到心常在定的,定就是收摄散心,不受外境的蛊动,便是定,谁能如此了?见色、闻香、听声,乃至触恼等等,大家能够毫不动心吗?这其实是很难的修养工夫。如果你们仅在口头上,拨弄几则禅宗的公案,这能算是修禅吗?所以说安全的修定方法,你们还是要从静坐及止观方面去入手。
我喜欢修行,你们喜欢修行吗?喜欢修行就关注我吧,不喜欢修行也可以关注我哦,因为我会带领你们去揭秘那些未知的事物和实修上的指导与解说。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