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莲池正脉注疏之“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注:本文是了余法师著作,印光大师修改。
安静详译白话(不含括号内的字,简体字版共计26402字。排版重新校对,增加“警惕着魔”等内容,放弃版权,请勿增删,欢迎翻印流通。)
【正文】
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白话详解)
“及至”等到,达到。
“力极”体究与提撕的修持的力量积累到了极限,犹如火山爆发之前熔浆积累到了极限。
“功纯”体究与提撕的修持的功夫磨练到了纯熟,犹如瓜熟蒂落之前瓜蒂枯萎。
“豁然”忽然一下子开阔、敞亮。指念佛境界突破时,脱离五阴束缚,心地突然开朗。
“五阴”五,五蕴。阴,遮盖,障碍。指五蕴遮障的意思。
“和念”和,连同。念,指体究与提撕。
“脱落”粘附的东西掉下。犹如墙壁原本没有污泥粘附,当墙壁上的污泥脱落之后,墙壁本来的样子就显现出来。
“和念脱落”亲证念佛证三昧,达到理持的理一心不乱,破除五阴区宇的初步境界。
“五阴区宇”详见《楞严经》卷九。区宇,范围、领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志一居士居士书:“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
“三摩地”三昧。
“净念相继”是事持功夫,达到事持的事一心不乱。
“三摩地”是理持功夫,达到理持的理一心不乱。
“无念无不念”两个“念”都是指佛号、观照,指提撕、体究。
体究提撕阶段,能感受到:能用得上力体究,用得上力提撕,这是“有念”的“念相”。犹如爬楼上梯那样,能感受到脚踏实地,能够用力踩着楼梯爬楼。但和念脱落时,体究用不上力了,提撕用不上力了。犹如黑夜里走楼梯,一下子踏空,用不上力了。提撕怎么也用不上力了,提不起来,体究怎么也用不上力了,体究不了,这是无念无不念之中“无念”的“离念相”,但是佛号依然出现,但是观照依然进行,这就是无念无不念之中“无不念”。
无念无不念的状态,很难描述。如果是从事持用功,按部就班一路走过来,证入无念无不念之时,立即就会识别出来。因为证入无念无不念之前与之后对比,差异实在太巨大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论怎样努力描述,也无法明确表达,才尽词穷。
“才尽词穷”才学用尽,没词了。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返观,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就是这种念佛的方法。
“不念自念”与“无念无不念”有巨大的差别。
不念自念是事上的念佛,是念佛功夫纯熟了,虽然不用主动的提起佛号,但是佛号依然能够出现,是一种强化养成的念佛习气习惯,好像平时所说的惯性一样,类似念佛机那样的自动播放。这个阶段,体究与提撕都能用得上力,依然有个念相可得。
无念无不念是理上的念佛,虽然佛号依然出现,但是体究用不上力,提撕用不上力,无念相可得。
未能亲证念佛三昧者,无法揣测“不念自念”与“无念无不念”二者差别。如果是从事持用功,按部就班一路走过来的人。对于二者的差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念无不念的状态,很难描述,只能用举例子做比喻。
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受阴为例子:
“受阴”受,受蕴。阴,遮障。指受蕴遮障。
在体究提撕阶段,佛号似乎被肉体的限制着,没跑到肉体外边去。专注佛号的观照,似乎被肉体的限制着,没跑到肉体外边去。犹如在一个盒子里,能觉察到这个盒子是有边界的。
比如站立在山林之中的空旷地带,在体究提撕阶段,能够清晰的觉察到,此身肉体与周围的事物,存在明显的边界感,这种现象属于“身相”的一种。
而无念无不念时,佛号跑到大地虚空之中去了,大地虚空都是佛号的声音,专注佛号的观照,也跑到大地虚空中去了。好像在无尽空间之中,觉察不到边界。
比如站立在山林之中的空旷地带,在无念无不念阶段,此身肉体与周围的事物的边界感消失了,与万法浑然一体,没有所谓的“身相”可得。
无念无不念的状态,并不是土木顽石那样无知无觉。反而是知觉清晰,并且知觉的范围扩大到无限,无法感知到边界。似乎所有的现象皆在此身心之中,似乎此身心显现一切现象,似乎一切现象即是此身心,似乎此身心即是一切现象,而此身心又大到无边无际,无法形容描述。此身心以前所谓的实实在在的感受,现在变成如梦如幻的感受。虽然万法如幻,却又显现“真空妙有”。虽然万法显现,却又虚幻不实“妙有真空”。 犹如镜中花,水中月,花月虽然虚幻不实,却又显现,花月虽然显现,但又虚幻不实。
证得无念无不念,当下了知,直观而非思辨。
例如:
“三界唯心”证得无念无不念,当下了知,此身心乃至所见他人(自、他),有情之生物、无情之土木顽石(有情、无情),皆是心的显现。曾经“自他相对”的妄念,例如贪婪女色之类,当下息灭。当下了知“相由心生”诸相了无可得。三界虚妄,皆因不明自心,妄心执相,而生灭不息。
“万法唯识”证得无念无不念,能见到一些常人所不能见到景色。《古尊宿语录》云:“凡夫人见水是水。天人见水是琉璃。鱼龙见水是窟宅。饿鬼见水是火。”曾经以为是玄学,此时深信不疑。当下了知“境随心转”诸境虚幻不实。三界空华,皆因不明自心,妄心执境,而轮转不息。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第一个法,指诸法因果。第二个法指自性、心性。
自性常寂、了不可得。自性所显现的诸法亦是生灭如幻、了无可得。犹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当下了知“照而常寂”。自性虽然空寂、了无可得,但是所显诸法,因果井然,犹如四季轮转,冷暖有序,当下了知“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指诸法因果。
自性常照、虚幻不实。自性所显现的诸法亦是空华轮转、虚幻不实。犹如千波竞起,波波皆水,当下了知“寂而常照”。自性虽然常照、虚幻不实,但是自性所显,不昧因果!犹如日月交替,昼夜分明,当下了知“世间相常住”。
空性不昧因果。释迦如来,马麦之报。
因果不违空性。一阐提等,皆可成佛。
执空而昧因果,则堕顽空。
执因果而违空性,则堕执有。
证得无念无不念,对于诸法因果,洞彻事理。此时才真正具备辨别正邪、真伪、善恶的能力。
五代时,兴教洪寿禅师担柴,一不留神一捆柴堕落于地。他竟因此而悟道,于是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扑落非他物。”指和念脱落。
“纵横不是尘。”内境的妄念,外境的尘色,皆是自心所显。心外无尘色可得,亦无妄念可得。一切皆是心。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全体一如、法界一相。这是证悟者的境界,不是解悟者所能理解的。
明朝汉月大师云:“只以一句佛号,一闻一见,触境逢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又云:“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物可指陈分别,荡然身心如云去来。”
《金刚经》云:“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即指“大身”。
“了无一物可指陈分别”即指“非大身”。
“荡然身心如云去来”即指“是名大身”。亲证念佛三昧,解缠脱缚,于万境得自在。这是证悟者的境界,不是解悟者所能理解的。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念空真念者,念即念佛之念,真念即真如体。念到极处,和念脱落,顿离念相,谓之念空。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平等法身,故云真念”。
“念空真念者”“离念相者”者,是虚词。
“念空真念”念空即无念、无相。真念即无不念、无不相。
“念到极处,和念脱落,顿离念相,谓之念空。”即无念,即无相。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平等法身,故云真念”即无不念,即无不相。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摆脱五阴遮障。
“诸相非相”指实相。诸相,无不相。非相,无相。实相,无相无不相。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法界一相,平等法身。
从受阴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法界一相”,这时候会有点真切的体悟。
色受想行识五阴,以色阴为例子:
“色阴”色,色蕴。阴,遮障。指色蕴遮障。
色阴摆脱之时,能见到常人所不能见到的现象,
例如看到天道美景,天神众仙。乃至诸佛净土胜景,莲池海会。
例如暗夜视物,犹如白昼。黑夜出行,无需什么手电灯笼,似乎自身带着光明,照耀黑暗处,而自身光明与日月光明又有所不同。
例如隔墙睹物。见到遥远处的某甲与某乙做某事。与某甲某乙求证,果然如所见。
本来我们的心体光明遍照法界,但是被色阴束缚,心光没有显露出来,就像被关在一个黑漆漆的桶子里一样。摆脱五阴束缚,桶底脱落,心光自然显露。心光所照之处,见种种景象。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心不住法”是指此心摆脱五阴束缚。“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指摆脱色阴导致的现象。不只是做了个比喻。
从受阴的角度来说,所谓的“见种种色”,这时候会有点真切的体悟。
上述的受阴、色阴例子,每个人因为业缘不同,有的人未能达到和念脱落的境界,亦能见到一些常人所不能见的现象。而有的人,达到和念脱落境界时,只是能感受到佛号遍满虚空大地,再修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常人不能见的现象。自心本具这些功用,只不过因为五阴的遮障而不能现前。出现这些自心功用的现象,是否真的摆脱五阴的束缚,以和念脱落为准!不能仅仅依赖现象进行判断!
“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这就是终点了吗?这只是破除五阴区宇的初步境界!
《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念佛三昧
“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
证得念佛三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自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到究竟的佛果,还有很长的路。
以圆教为例:见思惑断尽后,再断尽尘沙惑,为圆教十信位。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为圆教初住。
《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摆脱五阴束缚,所呈现的心,即是清净心,即是本来面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禅宗所说“无住生心”无住,是指摆脱五阴束缚,不住着五蕴。生心,摆脱五阴所呈现的心,即是清净心,即是本来面目。
修行本身就是为了,破习气、脱五阴,得解脱得自在。脚踏实地的从事持到理持!
证三昧摆脱五阴束缚,说之似易,得之实难,非同小可,若不肯实修,玩弄文字的口头禅,教理辩论的学术,皆是误入歧途,何况误入邪教,坠落魔网者。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
《楞严经》云:“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
以受阴、色阴为例子,最初实现豁然和念脱落,所遇的修行现象,查阅楞严经进行对比,便知还有很长的路,距离受阴尽、色阴尽,还很遥远。
《楞严经》讲的五阴尽相,五阴十魔,修行之中的现象,这时候才会有点真切的体悟。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赞叹《楞严经》:“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唯当死心信受而已!”
虚云大师云: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如经中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
“保绥哀救”得到保护,得到慈悲救度。
“消息邪缘”消除息灭邪恶的因缘。
“其心不淫”,非但身不淫(行淫),连心亦不淫(意淫)。
“归宗”此处指断淫。《楞严经》全文归宗则指(四种清净明诲)的全部内容。
“后文消前文”后文消化前文。
“前文贯后文”前文贯通后文。
虚云大师又云: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前文解后文”前文解释后文。
“后文解前文”后文解释前文。
《楞严经》讲的四种清净明诲,是辨别正邪的根本。比如“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的习气,在事持阶段的“自念、自观”时,淫欲的习气变得淡薄。“全念、全观”时,淫欲习气就变得非常衰弱无力。到了理持阶段“体究、提撕”时,淫欲的祸根还在,但是淫欲的习气难以发起。初证“三昧”,只是初破无明,尚未破尽。淫欲的祸根就被破除,淫欲习气不起,何况无明破尽究竟圆满时!从事持到理持,一路按部就班的用功过来,淫欲越来越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便不能亲证“三昧”,仅仅凭借自己修持的经验,对于附佛外道邪师魔说的识别能力,也会变的强大起来。附佛外道邪师魔说,只能骗那些不肯实修用功之人罢了。
《瑜伽师地论》“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乐相杂。故有淫欲。男女展转。二二交会。不净流出。欲界诸天。虽行淫欲。无此不净。然于根门有风气出。烦恼便息。四大王众天。二二交会。热恼方息。如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时分天。唯互相抱。热恼便息。知足天。唯相执手。热恼便息。乐化天。相顾而笑。热恼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顾视。热恼便息。”《虚云和尚全集》:“欲界诸天有淫欲,四天王天与人间同,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只过风不流秽,夜摩天则执手成淫,兜率天但对笑为淫,化乐天以相视为淫,他化天以暂视为淫。”忉利天以上男女二根无用!谈何诸佛显现男女交媾双身相?!诸佛净土在欲界忉利天么?!淫欲的习气尚且不能清除一毫,谈何摆脱五阴束缚?!
附佛外道邪师魔说,只能骗那些不明事理之人罢了。
“二二交会”、“二二数会”都是指男女交媾。
“三十三天”忉利天。
“时分天”夜摩天。
“知足天”兜率天。
《增一阿含经》、《大般涅盘经》皆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又云:
“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戒具之禁”遵守戒律,不违犯戒律。
“清白之行”不违犯国法。
“诸善奉行”不违犯人伦、道德。
“自净其意。”淫、杀、盗、妄,恶念不起。
《大般涅盘经》又云:
“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佛法不坏世间法”佛陀的正法,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巩固人伦、道德。
刘宋时期大臣何尚之(382—460)在《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疏中说:使“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训风,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
“宋文帝”刘宋文帝刘义隆424年-453年在位。
“传此训风”传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准则、风气。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